民間故事:佛經繞耳疑鬼魂上身,跪拜之後方知因果

2020-12-18 半杯水文學

清朝末年,靈水村有個叫周三全的人,此人最近遇到怪事頗多,夜半之時總是聽得一些竊竊私語,仔細聽來,卻是一些佛經在誦。周三全有意咳嗽或是做出一些響動,此時聲音便無。

周三全脖頸發寒,料想得有些不妥,可是仔細想來,卻不知所因為何。在此地曾有一些謠傳,聲稱佛經繞梁者必然做出褻瀆神明之事,周三全仔細想來,近日與人為善,不時做些善事,怎會惹怒神明?

周三全詢問妻子,妻子也說近日晚上總是聽聞誦佛之聲。再問其緣由,妻子也說不知。兩人皆是疑惑,卻真是讓人不解!這誦佛之聲究竟出自何處?周三全準備攜妻子前往佛寺尋求答案。

周三全來到佛寺跪拜佛像,問到:「草民與您無怨,也無褻瀆神明之舉。但每至午夜,卻聽得一些佛經在誦,草民不知為何?只求佛祖一解。」周三全知道佛像不會說話,便將妻子扶起,準備轉身離去。

此時,一老和尚叫住他們說到:「看施主印堂發黑,定是遇到一些不祥之事,不妨說給老衲聽聽,說不定有解可尋。」周三全也無二心,想著說說也無妨,便將這前因後果詳細說給這老和尚聽。

老和尚聽後,眉頭緊鎖稱:「此事分外棘手,如此耽擱,定是有所顧慮,不妨施主先回家,佛祖定會保佑。」周三全聽後連聲感謝,在走之前還詢問了一句:「這位高僧,您相信世上有佛祖嗎?」這老和尚聽了便說:「信則有,不信則無」,說罷便拂袖而去。周三全覺得這老和尚給了答案,但是卻又沒有明確的答案。

周三全回到家中,決定過一夜再下結論。此夜周三全遲遲不能睡去,便來到自家後院之中乘涼。正是夜半三更時,周三全偶爾聽到一些悉悉索索之聲,抬頭望去,正看見有一人影在房頂之上端書輕誦。周三全頓時火冒三丈,卻正想知道這背後隱情究竟為何,便冷靜下來,待此賊人誦完。此賊人誦完之時,周三全早已在梯子之下守候,定睛一看,竟是寺廟之中那老和尚。

老和尚也不爭執,只是感覺已無那般仙風道骨。周三全憤怒的問到:「是何原因讓你在我房頂之上故弄玄虛?又因何緣由在寺廟之內叫住我們?」老和尚冷靜的說:「施主可還知道三年前來你家討飯的乞丐?」

周三全吃驚的說到:「該不會是你?」老和尚說:「正是老衲!當日來你家討飯,你不僅不給,反而惡語相向。待我出門之後,你依然喋喋不休,甚至還說到有辱我母親之語,我便暗自想著給你些許懲罰,讓你知道因果報應,終有輪迴。」周三全聽完之後,愣在了原地。

此事敗露之後,老和尚再也沒來念過經,周三全也再沒聽到過誦佛之聲。但是從那之後,周三全每隔些時日,就去佛寺拜訪,只想求得老和尚原諒。可是從那之後,周三全再也不見老和尚,周三全問其他僧人,其他僧人說他六根不淨,主動離開了佛門。

此事兩人皆有錯誤,周三全錯在不該辱罵別人,這樣便就損害他人自尊心。但是老和尚就對了嗎?也不盡然。作為一僧人,不潛心修佛,反而心存怨恨,真是六根不淨。但是世上哪有完全正確之事呢?其實只要每人退一步,事情便也就得到了解決。願世上之人不如周三全一般不講禮節,也願世上之人不如老和尚一般心存怨恨。

溫馨提示:「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文學。本故事屬民間文學作品,由半杯水原創。不可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需要請聯繫刪除。了解民間文化,從欣賞故事開始。有您喜歡,才有半杯水作品存在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遺落民間的精神瑰寶吧。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佛家《三世因果經》因果經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因果循環報應的總綱。既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前世轉世來的,有的是神仙轉世,有的是由人轉世的,有的是由動物轉世的……。
  • 民間故事:鬼鬥怪
    等到第四天晚上,怪物準備吃他的上身,還沒等它動手時,姜郢濤的鬼魂卻突然出現在它面前,拿著刀揮舞著砍向怪物,怪物受了傷想往外逃,姜郢濤的鬼魂追上去又砍了它幾刀,怪物這才被殺死在地上,化作了一灘黑水!這時姜郢濤的鬼魂就對李亮說,我早就對你說它是精怪,你為什麼就是不肯相信我呢!
  • 因果故事~行善改命必須要持之以恆!
    孫紹看了之後,發現生平所做的善惡諸事,纖毫未漏地記載其中。方知目前所享有的福份,都是本來沒有而轉增的。所有的順適之境,都是原本危殆轉賜平安的。  至此,方才相信報應一點也不差謬。如同走過冬寒的酷苦之後,自然重現春暖的生機。此等同修,內心對佛法,對恩師,對道場,無不生起說不出的感恩與喜悅,誓願生生世世不離恩師;不離佛法;不離道常。  反之,少部份的行者,由於宿福不厚,對因果之理未能深信,因此,一論行善總是慳吝不舍,無法盡力。
  • 佛經中講述「放生」的含義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 民間故事:穀神的憤怒
    在古代時,便有人不珍惜糧食,而惹得穀神發怒,從而惹禍上身的故事。在陝北的一處地方,相鄰隔著兩處村子,名叫明水村和桂峰村。兩處村子雖然挨在一起,可是平常生活中,兩處村子總是明爭暗鬥,誰也不喜歡誰。明水村的人手腳勤快,不僅自己村子裡的糧食夠用,有時候還有剩餘的糧食賣給其他村子。而桂峰村的人手腳懶惰,年年都要向其他的村子購買糧食。
  • 民間故事:古鏡奇談
    說故事聊傳奇話家長裡短,前嬉笑後怒罵訴兒女情長。正所謂: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寰海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民間故事#古時候,有個名叫郭員的富家公子,不好詩書功名,卻喜歡研究玄學修仙,結識了很多方外術士。
  • 讀佛經,佛經當中的教法是什麼?
    妙妙發起「我們為什麼要來讀佛經」的活動以來,我倒是發現身邊讀佛經的人越來越多,心中甚是歡喜。只是這幾天,有點讓我長見識,同樣是讀佛經的,怎麼知見殊差甚多,看來還是《維摩詰所說經》中那個問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 民間故事:惡鬼害人
    歡迎大家來到沐雨離音,本文為《民間故事》第328期,秀才遇惡鬼,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民間故事是一個有趣的領域,古人常常在閒暇之時與家人朋友聊一些身邊發生的奇聞趣事,也有人喜歡去小酒館聽說書先生講一些志怪故事,大家坐在一起聊得很開心。
  • ▷佛經故事 豆蔻花
    這時,阿那律尊者觀知施主全家被度化的機緣已成熟。便獨自一人,著衣持缽去施主家化緣。施主見尊者獨自走來,疑惑不解地問:「尊者為何沒帶侍者?」尊者說:「我沒有侍者,您能幫我找一個嗎?」施主痛快地說:「我的妻子懷孕了,如果生個男孩,將來就給尊者作侍者。」說定後,尊者就回去了。九月懷胎,分娩那天,產房內外,芬馥四溢,室內還降下豆蔻花雨,故施主給嬰兒取名為「豆蔻花」。
  • 廣欽老和尚獨宿超度三個日本鬼的故事
    在這段時間內,有一件夜度日人鬼魂的故事。任職臺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住在萬華昆明街的臺糖宿舍,他常到附近的法華寺禮佛,受寺中齋姑之請,每星期天在寺中為信眾講經。據寺中齋姑告訴他,寺中夜間鬧鬼,門窗會無人自啟,電燈也會無人自開,所以夜間無人敢住在寺內。
  • 夢見鬼魂纏著自己不怕 夢見鬼魂纏著自己
    夢見鬼上身,會遇到危險鬼怪代表著不好的事情,是兇兆。男性夢見鬼上身說明會有災禍,此時應該消財避禍。女性夢見鬼上身要出遠門,吉,旅途上要小心小偷。待業者夢見鬼上身說明您的財運不佳。得部下擁載,及長輩引進,而得成功發展(五行順相生,從上生下,配置良好),易得財利、名譽、事業隆昌,長壽少病之兆。
  • 佛經故事:佛為度我曾作九色鹿,只為我等念佛解脫
    動畫《九色鹿》對念佛人的啟示在佛經當中,記載有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其情節幾乎和小時候看的童話、民間傳說一樣,就像《九色鹿經》裡的九色鹿、烏鴉,竟然會和人一樣說話。這佛經中的故事和世間普通的童話、民間傳說還是有著根本的不同:其一,佛經中的故事是真實不虛的;其二,能給我們清淨、解脫之啟發。
  • 裴度還帶因果故事
    一行禪師回答:「要知天上意,須在雲中取,要知心內事,須辨眼中神。你積了陰德,目光不浮,紫氣貫睛,口角紋長過陂池這部位,而且鬍子均勻變美。做了陰德,臉上的相便會有所改變,你必定享受極貴的福祿無疑!」  於是,裴度就把剛才在香山寺,拾還玉帶的事告訴一行禪師,禪師也嘉許他的善行。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進士,由於官運亨通,過了十多年,他升任「博辦大學士」,後封晉國公。
  • 佛經版畫:中國雕版藝術的一朵奇葩(上)
    4、「經變圖」與佛經刻本的結合自東漢歷經六朝,直到唐五代,供養佛經均為「寫經」,極少數附有繪寫佛像。而同時的石窟與寺院中,則有許多塑像或者壁畫,以圖像的方式來表達佛經義理,或者圖解經文的故事,這一類的藝術形式,稱為「佛經變相」或「經變圖」。可見佛經與經變圖像是各自發展的。唐代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後,「佛經」與「經變圖」方有合流的趨勢。
  • 美國萬佛聖城的佛經為何仍是中文而非英文?宣化上人也是無可奈何
    但是翻譯佛經則完全不同,因為用詞不精確是會造惡業的。百丈禪師與野狐狸的故事,在佛教界盡人皆知:一野狐狸前世也是一名法師,當時有人問他,出世間之人還有因果之報嗎?野狐法師答道:不落因果!結果就做了500年的野狐狸。
  • 擂臺賽尋找民間「段子王」、美國資助修復明代佛經
    擂臺賽尋找民間「段子王」  信報訊(記者張守剛)首屆「幽默之星擂臺賽」即將於12月1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徵集優秀的相聲、小品、笑話段子等幽默表演作品,尋找出民間的「段子王」。  德雲社的火爆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老百姓對民間「笑文化」的強烈需求,也使眾多擁有幽默才藝的「草根」看到走上大舞臺的希望。
  • 請「神」上身的法術是一種道教嗎?| 弘道堂
    時臺灣、南洋等地都有不少地方教門存在請「神」上身儀式,雖然儀式當中涉及道教內容,但其實正信道教並沒有「上身」儀式。很多人誤會道教的扶乩是請「神」上身的法術,但其實在扶乩的過程中,乩手的神志是清醒及自由自主,完全沒有被佔據,只是腦海中呈現一些信息而已。這跟降僮及靈媒活動進行時,從事者的意識不清醒、不能自主的情形不同。
  • 今天是「七月半」,「鬼節」這些民間禁忌你知道多少?
    禁忌三: 忌鬼話連篇當別人講著關於你的故事時,你必定會留心傾聽。七月裡,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所以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禁忌四: 忌亂踩胡踢街邊物品鬼月裡,街道上放著許多人們獻給鬼魂的祭品。
  • 因果故事~患重病一命嗚呼,突然從棺材裡跳出來!
    這樣以後,大家才知是安南的劉建中,借著山東崔天選的屍體還魂復活。  這事發生時,梅光羲擷雲老居士正任山東高等法院院長,曾親睹借屍還魂的主角崔天選數次,並攝有崔天選的照片,寄給逖楚青平子居士。可見借屍還魂,確有其事。但借屍還魂是一個已死的人,借著他人已死的屍體還魂復活,與這篇因果故事主角王錫,在自己屍體上復活,固有不同,而與輪迴的投胎亦有不同。
  • 這一首詩歌講到了十大悽美愛情故事,七夕節猜民間故事,憑詩你能猜...
    一直來,很多人認為七夕節本源來自於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其實不然,其起源真正來自古代勞動人民崇拜於自然及古代婦女跪拜織女星穿針引線以此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精湛的技術活。後來以此為創作賦予了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將七夕節逐漸成了愛情象徵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