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講述「放生」的含義

2020-12-16 中佛網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在《雜寶藏經》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後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處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邊的蟻巢,眾蟻慌張奪路逃生。但是螞蟻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麼快速?眼看無數螞蟻即將淹死,沙彌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沙彌在俗家玩得無聊,又回到他師父跟前。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常恐懼,答說什麼也沒做。師父是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後來這位沙彌轉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放生的根據,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一是《梵網菩薩戒經》,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另一部《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段記載:當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遊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遊決堤引水,於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時國王請求派二十隻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並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梵網戒經》是放生的理論依據,《金光明經》則是開設放生池的依據,其他大乘經如《六度集經》卷三,有贖鱉的放生記載,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九,也講到雁塔的故事。如傳說在中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個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們本來不禁三種淨肉;所謂三種淨肉,是指不見為己殺、不聞為己殺、不疑為己殺的肉類。有一天,一位比丘沒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從天空飛過,他就向雁群禱告說:「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薩你應該知道時間了。」雁群應聲自動墮地而死。比丘本來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薩,所以用戲言來調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薩顯現而來感化他們的。小乘比丘慚愧不已,互相傳告:「這是菩薩,何人敢吃?從今以後,應依大乘,不再食三種淨肉。」並且建塔營葬雁體。

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且放生的風氣也從此漸漸展開,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

而歷代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日也定期禁屠;而從上至下,或者為了祈雨禳災,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如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屠殺生命以祭祀宗廟;梁代慧集比丘,自燃兩臂遊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隋天台智凱大師發起開築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和《法華經》,又購買各類糧食飼予魚鱉;陳宣帝時,敕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台山修禪寺智凱禪師放生碑文》,這是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此後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如唐肅宗時,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禮兩位大師,也極力提倡放生。

相關焦點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科學放生,善護眾生——放生要了解的基本知識和注意事項
    編者按:放生是佛教中很重要的功德,在各地都很盛行,但是近年來由於不合理的放生方式使得大家對放生有較大的爭議,本文中田老頭大閘蟹將為大家介紹放生的源流演變,以及放生的注意事項。佛經中曰人天七德,包括種姓高貴、形色端嚴、長壽、無病、緣分優異、財勢富足和智慧廣大。其中長壽和無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放生也是其餘五德之助緣。世親菩薩說:「釋放遭殺眾,如是賜生命,斷除害有情,獲得長壽命,護士醫師者,施藥不損眾,即成無病者。另外還有其他經書記載。
  • 佛經不能隨便抄!抄寫佛經的這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抄寫佛經就要用最虔誠、最恭敬的心來抄寫抄寫佛經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集中注意力,保持正念,斷絕各種的雜念和妄念,不被外界所幹擾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抄經的目的,多為自己或父母
  • 佛教:不要小看了放生,功德你知多少?
    藏地的梗桑曲扎大師云:救護放生,於一切身語之善法中,放生功德最大。」凡其它善業,若自心不淨,就無有功德,但放生時,無論其心淨或不淨,其事皆是直接對眾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議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條生命的功德也無法衡量放生就是慈悲: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學佛的根本,而放生則是為了解除眾生的苦難,起慈悲心予以救贖的一種行為。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在放生的過程中,慈悲心獲得最大的培養。
  • 戒殺,放生,吃素,這樣的人有資格念佛
    不能因為放生存活率很低,就放棄了我們人的這種尊貴的品行上次我們在新加坡放生的時候,有一位部長來參加並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根據研究表明,一百條小魚裡面,只有兩條可以成活。我就告訴他:「我們中國人有這一句話:孝敬老人是孝敬給孩子看的,是教育孩子怎麼樣做人。
  • 堅持誦經與放生,我變成一個自律又有愛的人
    一開始我只是下定決心每天要讀誦一部佛經,當我每天都堅持讀經之後,漸而漸之,我發現我也能夠每天都堅持去放生,這種感覺就好像是「順手去做」而已。當我每天堅持讀經和放生之後,我發現每天早上起床之後跑步1小時也並不是什麼難事。現在我覺得我要做什麼事情都是能做到的,而這所有一切的起點都是從第一個培養的習慣開始。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相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 淨琉璃功德會放生小組一月第一、二次放生記錄!
    上期回顧:12月23日放生魚類365元,剩餘放生款3198元。1月3日統計放生款1366元,1月7日統計放生款346元,1月18日統計放生款1106元,剩餘放生款6016元。1月22日放生魚類656元,剩餘放生款5360元。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而「陀羅尼」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咒語」,漢譯為「秘密語」、「真言」,是佛、菩薩、諸天的秘語,總括佛、菩薩的功德、誓願及佛法精義的簡單語言符號。 這些秘密咒語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通過念誦的聲音形式來體現其神秘之處,因此宜採用音譯的方式。
  • 放生的功德福報,真是不可思議!
    十善之首是放生,十惡之首為殺生,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變命運的力量最為顯著。佛陀所說諸法中,菩提心為根本,而一切有漏善法中,無有能比放生之功德更大者。凡其它善業,若自心不淨,就無有功德,但放生時,無論其心淨或不淨,其事皆是直接對眾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議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條生命的功德也無法衡量。
  • 為父母放生是天下一大善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佛經文化」,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文章
  • 海濤法師:放生十大功德
    人人戒殺放生,則人人全其慈悲愛物之心,而刀兵劫運,亦自消滅於無形,此轉移世運之絕大運動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農工家,注意於此,力為提倡,必有絕大效果。(二)集諸吉祥。吾人一發慈悲之心,則喜氣集於其身,此感應必然之理。(三)長壽健康。佛經云: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多壽無病。(四)多子宜男。放生者善體天地好生之心,故獲宜男之慶。
  • 佛經「如是我聞」四個字,含義非常深廣,一個「如」字就包含萬法
    相信很多人翻看佛經時,經常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而且基本每部佛教經典的開頭都有這四個字出現。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字,其中包括的含義卻非常深廣,可謂是道之不盡,說之不完啊。我們都知道,佛經是兩千多年前傳到中國來的,而古時候翻譯經文的大師大德們對「如是我聞」有一種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如是之經,是我親自聞佛所說」。雖然看似簡單,但對於不懂佛經的人來說,要完全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 大肆放生有損福報?看看道教是如何倡導放生的吧!(附放生咒)
    (《道藏》 第 36 冊, P315)《殺生七戒》講述了生日、生子、營生、宴客、祭先、祈攘和婚禮不宜殺生的道理,比如:"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膺鐵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砧幾。磋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若知盤中之物,從砧幾冤號中來,則以彼極苦,為我極歡,雖食,且不下咽矣。
  • 放生就有功德嗎?盲目放生等於殺生,這才是放生的正確方法!
    《道藏》所收《水鏡錄》中有《放生文》和《殺生七戒》兩篇,用極其感人的語言,勸人放生戒殺。《殺生七戒》講述了生日、生子、營生、宴客、祭先、祈攘和婚禮不宜殺生的道理,比如:"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膺鐵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砧幾。磋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
  • 北京解脫之路放生協會
    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 放生就有功德嗎?盲目放生等於殺生,這才是道教放生的正確方法!(附道教放生咒)
    《殺生七戒》講述了生日、生子、營生、宴客、祭先、祈攘和婚禮不宜殺生的道理,比如:"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膺鐵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砧幾。磋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若知盤中之物,從砧幾冤號中來,則以彼極苦,為我極歡,雖食,且不下咽矣。可不悲乎?"「婚禮不宜殺生。世間婚禮,自問名納採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
  • 放生的意義、實施與注意事項---陳星橋
    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甚至已出現了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情況。但持續、廣泛的放生習俗的形成,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是一個注重培養慈悲心、主張非暴力的宗教,佛門第一戒即為戒殺,佛經中講述佛陀及其弟子過去生中放生護生的故事極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量劫中同為六親眷屬,強調要普度眾生,極力宣揚戒殺茹素、放生護生。
  • 慈誠羅珠堪布-佛經的分類,我們應該了解的常識
    佛經有三種:第一種,是佛陀自己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就屬於此類佛經。
  • 《戒殺放生文》10
    在痛苦翻滾的過程中,我發覺提高臀部,將頭俯下「倒吊」的姿勢可以減輕一些痛苦,於是叫人把三張厚棉被疊成一個高墊,我爬到上面俯伏,將頭倒吊下來,這樣才能稍為喘息一下。如此這般,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每天吃飯睡覺都是在這種姿勢中進行,竟同死後倒掛在樹枝上的鳥雀一模一樣!這不是活生生的現世報嗎?回想起以前射殺鳥雀的種種殘忍,我開始醒悟,下決心將功贖罪,把自己的命運改善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