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綜合國力差距較大 中國仍是最大發展中國家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但是,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

  美國市場調研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預測,到2025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3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2012年12月10日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稱,從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軍費開支以及技術投資看,到2030年,亞洲實力將超過北美和歐洲的總和,而中國經濟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幾年超過美國。

  世界大國興衰史表明,經濟大國不等於經濟強國,只有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特別是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才能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一些主要指標與美國相比都表明,在相當長時期,中國仍將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要在綜合國力上趕上美國仍任重道遠。

  經濟規模與工業化

  1890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超過歐洲,1913年美國黃金儲量佔世界黃金儲量的70%,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霸。但是,到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才實現工業化。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認為:「中國現狀在一定程度上與20世紀初的美國情況類似,總體上還處在經濟崛起的較早階段,完全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還需要幾十年的奮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12年10月25日發布的《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1995—2010)》認為,按照匯率—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十五」、「十一五」期間,中國已經快速走完了工業化中期階段,這意味著進入「十二五」,中國工業化進程將步入工業化後期。而經濟學家劉樹成認為:中國尚處在工業化中期。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是:在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國家財富與人均收入

  德國國民經濟學家克勞斯•梅特費塞爾2012年7月8日在德國《經濟周刊》網站發表《國家的真實財富》的文章認為,衡量國家財富比GDP更好。現在,科學家們對國家財富的三個來源量化加總:勞動力質量(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生產設備(實物或生產資本)以及包括礦產、土地和漁場在內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本)。科學家們算出:美國的總資本幾乎達到118萬億美元,日本和中國的總資本分別為59萬億美元和20萬億美元。

  中國的自然資源不如美國豐富,而中國人口卻是美國的4倍以上。美國的國土面積為936萬平方公裡,其中平原佔60%,中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其中山地、戈壁灘和荒漠地面積佔60%,中國農民戶均耕地0.5公頃,相當於韓國和日本的1/3、歐洲的1/40和美國的1/400。美國人均耕地比中國多3倍以上,美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1%,中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10%,美國是世界最大農產品出口國,而中國糧食自給率已降至90%左右。2011年,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5413.6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GDP48386.7美元的11.2%,居世界第89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為8382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GDP48386.7美元的17.3%,居世界第93位。中國人均收入不僅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這是中國現在並較長時期仍是發展中國家重要標誌之一。黨的十八大重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我們必須有效應對的主要挑戰之一。

  加強教育與廣納英才

  美國教育經費佔GDP的7%,據中國《教育藍皮書》2010年統計,美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為2684美元。經過認證的4000多所大學中,有150所研究型大學,有6000個實驗室和5000多個擁有眾多專家的獨立研究所。美國著名大學佔世界著名大學的80%以上。全球技術移民的40%和「明星科學家」的62%集中在美國。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並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以來,全球英才仍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2007年在美國註冊的國際學生達62.4萬,比上年增加37%。2011~2012學年在美國大學註冊的國際學生達764495人,比上年增加6%。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最近在談到美國六大優勢之一廣納天下英才時說:「中國可以調動13億人口中的人才,而美國可以調集全世界70億人口中的人才。」

  「國家之強弱,系乎於人才」。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競爭,實質上仍是人才的競爭。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表報告認為:「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對美國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經濟發展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使美國更加富強。」美國眾議院2012年11月30日通過一項法案,給予外國出生,在美國大學獲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碩士以上學位的人綠卡,並允許上述領域已獲得綠卡的高科技人才的配偶和子女到美國團聚,以吸引更多的全球英才。時任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梅永紅於2010年7月8日在《科技日報》發表題為《中國科技發展的幾個戰略命題》的文章介紹,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和北京大學高科技畢業生的76%去了美國。美國《科學》雜誌稱這兩所大學是「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近幾年來,中國留美學生急劇增加。美國之音電臺網站2012年8月7日發表題為《中國學生日益成為美國的一樁大生意》的文章介紹,2011~2012學年在美國大學就讀的學生達194029人,佔美國引進留學生的25.4%,佔中國出國留學生33.97萬的57.1%。

  據統計,2010年中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為42美元,不僅大大低於美國,而且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黨的十八大提出:「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

  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蘭德公司就指出:「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美國不僅擁有人才優勢,研發投資也多於其他國家。2011年美國研發投資達4050億美元,佔美國GDP的2.68%,佔世界研發投資總額的34%,中國研發投資8610億元人民幣(約合1367億美元),佔中國GDP的1.83%,相當於美國研發投資的33.8%。截至2011年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FDI)累計超過3.6萬億美元,中國為4248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2%。美國首發專利佔世界首發專利的60%,中國佔比不到1%。全球80%的市場被20%的著名品牌壟斷,在全球百強品牌中,美國佔有41席,而中國無一家入圍,中國出口製造業領域企業擁有自主品牌的僅佔20%。彭博新聞社網站2012年12月3日公布的全球500強中,美國企業從2009年的159家增加到171家,佔34.2%,銷售收入從8.24萬億美元增加到10.6萬億美元,佔40.3%,超過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兩倍和美國外貿逆差的20倍。中國企業從34家減至24家,銷售收入從2.19萬億美元降至1.74萬億美元。

  美國處於全球產業鏈高端,是經濟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國家。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低端,實際所得是微薄加工費。但是,美國嚴格控制高技術出口。從2001年到2011年,中國引進高技術產品從560億美元增加到4630億美元,其中,美國高技術產品佔比卻從16.7%降至6.3%。

  截至2011年,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累計達700億美元,美國企業在中國信息產業、高端製造設備、一些糧油企業、醫藥和高端醫療設備以及飲料業相關市場已處於主導甚至壟斷地位。例如,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達2.9億,僅美國谷歌和蘋果公司的作業系統佔比就達74.8%。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我國信息基礎設備製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近5年來,這種差距被拉大,關鍵晶片、作業系統受制於人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信息安全形勢嚴峻複雜。

  截至2011年底,中國在美國非金融類投資累計額為48.7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在華投資的7%。中國企業沒有控制美國任何一個重要產業或相關市場。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2012年發表報告宣稱,來自中國的大型投資給美國製造的經濟和安全風險就像「潛在的特洛伊木馬」,旨在限制中國企業涉足美國資源性和戰略性產業與相關企業。

  關係到國家安全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是引不進、買不到的,因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我們必須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科技興國和人才興國戰略。

  硬實力與軟實力

  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2011年美國軍費開支達6139億美元,是中國軍費開支1064億美元的近6倍。有專家評估,中國與美國的總體軍事技術和軍事實力差距至少30年。為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的新要求,我們要不斷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

  軟實力包括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與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國文化產業已成為以高技術為依託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產值已佔美國GDP的10%,提供了1700萬個就業崗位。全球56%的廣播和有線電視收入、85%的收費電視收入都集中在美國。

  美國影視產品僅佔全球的5%,市場份額卻高達92.4%,美國憑藉先進的信息技術,控制全球網絡文化的主動權,網際網路已成為美國文化輸出和擴大軟實力影響的強大工具。

  我們將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又要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使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特別是要始終加強教育、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縮小與美國綜合國力的差距,從發展中國家步入發達國家行列,躋身世界強國之林。(作者:李長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加拿大雖是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和美國比綜合國力差距懸殊
    我們再看面積更大的北美洲,似乎只有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這三個國家,當然,實際上北美洲還有許多位於中美地峽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總共有23個獨立國家。從國家發展狀況來看,加拿大和美國屬於發達國家,而其餘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所以很多時候加拿大和美國組成的北美部分,稱為「北美地區」,而墨西哥及以南地區,包括南美洲,由於之前很多地區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語言多屬於拉丁語系,所以被統稱為「拉丁美洲」。
  • 從取消25國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看美國重塑國際貿易秩序的動向
    這個調整,最大的區別在於可允許的國家補貼比例從2%降至1%。根據《補貼與反補貼協議》規定,如果原產於發展中國家產品獲得的國家補貼不及該產品價值的2%,應立即取消反補貼調查。如果超過2%,那麼其他WTO成員國可以徵收反補貼關稅。對於發達國家來說,這個相應的數值是1%。在美國取消中國優惠待遇後,國家補貼可允許的範圍從2%降至1%。
  • 專家:怎樣理解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國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全球排名處在60多位;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仍不高,生產力結構還不夠合理,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科技創新能力仍有明顯不足,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
  • 2020年中美GDP差距將明顯縮小,15年內中國有望成全球最大經濟體
    中美兩國作為目前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兩者的GDP規模都非常龐大,2019年美國GDP為21.43萬億美元,中國的GDP為14.36萬億美元,中美兩國GDP的差距為7.07萬億美元,這個差距仍然是比較大的。
  • 中國叫俄羅斯「戰鬥民族」,那俄羅斯叫中國什麼?說的真實
    俄羅斯——曾經的世界霸主,當今也是一大強國,國土面積更是世界之最,接近中美之和!俄羅斯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神秘感,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沒去造訪過!他是共產主義起始地,當前也跟美國一樣走了資本主義道路!位於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他是由194個民族構成多民族國家,最多的民族為俄羅斯族,約佔俄國總人口的77.7%!冷戰期間成為超級大國,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霸!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當今的俄羅斯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重工業、航空航天技術發達!
  • 認識到中美之間的真實差距,對於中國當前發展很重要
    近些年來,中美長期處於戰略競爭狀態,尤其是進入貿易戰以來,兩國輿論都相當關注中美之間實力消長變化。但由於媒體的過度渲染,導致國內民眾對中美差距有些過度樂觀,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膨脹了。我覺得,現在大眾對目前中國的發展現狀的認知,的確有點被媒體帶偏了,有做一下糾正的必要。
  • 「綜合國力」是冷戰概念,中國更該關注的是全球「軟實力」排名
    龐中英目前國內正在進行關於中美「綜合國力」(國家的綜合實力)比較研究的爭論。有評論者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超過美國的「綜合國力」。但這一結論引起了廣泛的質疑、不認同和反駁。本文無意捲入這一爭論,而是想就「綜合國力」這一議題的研究談一點看法。
  • 中美實力距離較大,局座負責任回應,與美軍的距離還要追趕10年
    中美實力距離較大,局座負責任回應,與美軍的距離還要追趕10年中方的快速發展已經令世界看到了其實力所在,該國家無論是經濟能力還是軍事力量,都在國際上面達到了先進水平。五代戰機、航母和先進飛彈被研發成功,這些先進武器的到來,令外界認為中方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從而認為中美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也因此而縮小,甚至認為兩國之間的差距已經不大,事實證明這樣的說法並不存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想要超越美國還有很大的難度。
  • 發達國家還在講民主,發展中國家早就信奉實用主義了
    第一點,當今全球化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中國的崛起。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貿易大國,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而且現在也正在接近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的市場可能很快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當然現在中國市場也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世界經濟的中心正在發生轉移。上世紀80年代,全球經濟的中心在歐洲沿岸,或者說是在大西洋兩岸。
  • 2020年底中國的GDP與美國的GDP的差距能拉近多少?
    據報導雖然中國和美國同處於世界兩大經濟體,但是美國的經濟體量在2019年之前卻一直遙遙領先於中國,中國的經濟總量差距和美國差距大概是7.31萬億美元,差距是巨大的。所以中國要想趕超美國,至少在近幾年內不太可能,有權威部門預測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大概在2030年能夠趕上美國。
  • 中國多久能成發達國家?這一「標準」達不到,「再有錢」也不行?
    三:經濟國際化程度高,外貿對外出口方面比較多,質量總體高,外貿在世界貿易總額中佔據較大份額,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跨國公司高度發展。而我國式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多用來形容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社會發展不夠完善,產業結構以第一或第二產業佔較大比例。同樣,這個概念不適用於來衡量綜合國力。
  • 同一天,中國與美國發生了2件大事!英媒:中美差距正在縮小
    上周,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同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前者成功使五星紅旗在月球飄揚;後者卻痛失標誌性探索儀器「天眼」。一喜一悲下,英媒發出了這樣的評論:一國的科學家在歡慶即將到來的重大發現,另一國的科學家卻在為標誌性儀器的坍塌而悲傷,這是否預示著中美兩國在「探索宇宙」上的差距正逐漸縮小?
  • 日俄戰爭前,日本與俄國綜合國力如何?老實說,差距還蠻大的
    日俄戰爭前,日本與俄國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由於那個年代處於工業時代,就先從鋼產量來看。1904年俄國鋼產量為272萬噸,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德國、英國)。而同年日本的鋼產量為6萬噸,與俄國形成十分巨大的差距,不過仍可排進前十。接著煤產量,俄國是2,150萬噸,位居世界第六。而日本是1,250萬噸,位居世界第七。
  • 中美差距究竟有多大?張召忠:負責任地說,大多數人都被誤導了
    面對中國的高速發展,有人提出,用不了多久,中國就可以趕超美國,那麼中美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我國著名的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先生給出了非常中肯的回答: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大多數人都被誤導了,中美之間的差距其實還很大。
  • 川普說中國是發達國家,國內是誰說已經超越美國的
    #張維為#"中國對美國做的事情,讓我感到悲傷,他們在鑽空子……中國非常強大,中國是發達國家,如果中國被稱為發展中國家,那麼我們都是發展中國國家。」這是美國總統川普說的。川普憤憤不平,「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竟然被世貿組織認為是發展中國家。他們因此獲得了超過美國的巨大的特別待遇和優勢。有人認為這是公平的嗎?我們遭到不好的待遇。
  • 美國留中學生暑假旅遊,乘坐中國高鐵很吃驚:這真是發展中國家?
    美國留中學生暑假旅遊,乘坐中國高鐵很吃驚:這真是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越來越向全球化發展,各個國家也早已進入了「地球村」時代,而在眾多國家中,我國因為綜合國力的不斷迅速加強,現在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作為世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我國的政治穩定,社會治安要比西方國家強太多,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令很多外國學生十分嚮往,外國學生越來越多選擇來中國留學,很多的留學生來到中國後都不想走了。
  • 南美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巴西」,其綜合國力水平怎麼樣?
    綜合國力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對於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統計,在國際上並沒有統一的的方法,我們選擇一些角度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資源稟賦、人力資源、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等方面來探討一二。
  • 中美科技脫鉤:中國最需要警惕的行業-虎嗅網
    2016年之前,在各個技術類別中,中國都處於不同程度的技術淨進口狀態,即中國獲得的美國專利,少於美國獲得的中國專利。從專利價值上看,專利許可費是中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國家外匯局統計,2018年中國專利許可費逆差高達304億美元,是除旅遊之外最大的服務貿易逆差項。因此,無論從專利數量角度,還是專利價值角度,中國對美國的技術依賴度遠遠高於美國對中國的技術依賴度。
  • 陳子燁 李濱:中國擺脫依附式發展與中美貿易衝突根源
    為了維護其霸權的經濟基礎,美國不惜發起貿易戰以遏制中國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中國擺脫依附式發展以及美國相對 衰落所導致的國際分工格局現實和潛在的變化正是中美貿易衝突爆發的根源所在。一 引言2018年,中美貿易戰成為世界的焦點。雖然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是這場貿易戰的導火索,但科技領域卻成為這場貿易衝突的焦點。
  • 一場中美關注的女主播「辯論」,顯示美國對中國有多不了解;網友...
    劉欣最後還邀請裡根到中國看看,後者愉快地答應了。裡根似乎對中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然是世界銀行最大貸款國感到不解,並問劉欣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摘去發展中國家身份。對此劉欣表示,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國民收入仍然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與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差距更大。發展中國家的界定是以人均收入為主要標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