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但是,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
美國市場調研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預測,到2025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3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2012年12月10日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稱,從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軍費開支以及技術投資看,到2030年,亞洲實力將超過北美和歐洲的總和,而中國經濟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幾年超過美國。
世界大國興衰史表明,經濟大國不等於經濟強國,只有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特別是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才能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一些主要指標與美國相比都表明,在相當長時期,中國仍將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要在綜合國力上趕上美國仍任重道遠。
經濟規模與工業化
1890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超過歐洲,1913年美國黃金儲量佔世界黃金儲量的70%,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霸。但是,到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才實現工業化。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認為:「中國現狀在一定程度上與20世紀初的美國情況類似,總體上還處在經濟崛起的較早階段,完全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還需要幾十年的奮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12年10月25日發布的《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1995—2010)》認為,按照匯率—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十五」、「十一五」期間,中國已經快速走完了工業化中期階段,這意味著進入「十二五」,中國工業化進程將步入工業化後期。而經濟學家劉樹成認為:中國尚處在工業化中期。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是:在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國家財富與人均收入
德國國民經濟學家克勞斯•梅特費塞爾2012年7月8日在德國《經濟周刊》網站發表《國家的真實財富》的文章認為,衡量國家財富比GDP更好。現在,科學家們對國家財富的三個來源量化加總:勞動力質量(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生產設備(實物或生產資本)以及包括礦產、土地和漁場在內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本)。科學家們算出:美國的總資本幾乎達到118萬億美元,日本和中國的總資本分別為59萬億美元和20萬億美元。
中國的自然資源不如美國豐富,而中國人口卻是美國的4倍以上。美國的國土面積為936萬平方公裡,其中平原佔60%,中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其中山地、戈壁灘和荒漠地面積佔60%,中國農民戶均耕地0.5公頃,相當於韓國和日本的1/3、歐洲的1/40和美國的1/400。美國人均耕地比中國多3倍以上,美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1%,中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10%,美國是世界最大農產品出口國,而中國糧食自給率已降至90%左右。2011年,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5413.6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GDP48386.7美元的11.2%,居世界第89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為8382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GDP48386.7美元的17.3%,居世界第93位。中國人均收入不僅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這是中國現在並較長時期仍是發展中國家重要標誌之一。黨的十八大重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我們必須有效應對的主要挑戰之一。
加強教育與廣納英才
美國教育經費佔GDP的7%,據中國《教育藍皮書》2010年統計,美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為2684美元。經過認證的4000多所大學中,有150所研究型大學,有6000個實驗室和5000多個擁有眾多專家的獨立研究所。美國著名大學佔世界著名大學的80%以上。全球技術移民的40%和「明星科學家」的62%集中在美國。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並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以來,全球英才仍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2007年在美國註冊的國際學生達62.4萬,比上年增加37%。2011~2012學年在美國大學註冊的國際學生達764495人,比上年增加6%。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最近在談到美國六大優勢之一廣納天下英才時說:「中國可以調動13億人口中的人才,而美國可以調集全世界70億人口中的人才。」
「國家之強弱,系乎於人才」。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競爭,實質上仍是人才的競爭。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表報告認為:「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對美國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經濟發展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使美國更加富強。」美國眾議院2012年11月30日通過一項法案,給予外國出生,在美國大學獲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碩士以上學位的人綠卡,並允許上述領域已獲得綠卡的高科技人才的配偶和子女到美國團聚,以吸引更多的全球英才。時任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梅永紅於2010年7月8日在《科技日報》發表題為《中國科技發展的幾個戰略命題》的文章介紹,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和北京大學高科技畢業生的76%去了美國。美國《科學》雜誌稱這兩所大學是「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近幾年來,中國留美學生急劇增加。美國之音電臺網站2012年8月7日發表題為《中國學生日益成為美國的一樁大生意》的文章介紹,2011~2012學年在美國大學就讀的學生達194029人,佔美國引進留學生的25.4%,佔中國出國留學生33.97萬的57.1%。
據統計,2010年中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為42美元,不僅大大低於美國,而且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黨的十八大提出:「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
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蘭德公司就指出:「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美國不僅擁有人才優勢,研發投資也多於其他國家。2011年美國研發投資達4050億美元,佔美國GDP的2.68%,佔世界研發投資總額的34%,中國研發投資8610億元人民幣(約合1367億美元),佔中國GDP的1.83%,相當於美國研發投資的33.8%。截至2011年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FDI)累計超過3.6萬億美元,中國為4248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2%。美國首發專利佔世界首發專利的60%,中國佔比不到1%。全球80%的市場被20%的著名品牌壟斷,在全球百強品牌中,美國佔有41席,而中國無一家入圍,中國出口製造業領域企業擁有自主品牌的僅佔20%。彭博新聞社網站2012年12月3日公布的全球500強中,美國企業從2009年的159家增加到171家,佔34.2%,銷售收入從8.24萬億美元增加到10.6萬億美元,佔40.3%,超過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兩倍和美國外貿逆差的20倍。中國企業從34家減至24家,銷售收入從2.19萬億美元降至1.74萬億美元。
美國處於全球產業鏈高端,是經濟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國家。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低端,實際所得是微薄加工費。但是,美國嚴格控制高技術出口。從2001年到2011年,中國引進高技術產品從560億美元增加到4630億美元,其中,美國高技術產品佔比卻從16.7%降至6.3%。
截至2011年,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累計達700億美元,美國企業在中國信息產業、高端製造設備、一些糧油企業、醫藥和高端醫療設備以及飲料業相關市場已處於主導甚至壟斷地位。例如,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達2.9億,僅美國谷歌和蘋果公司的作業系統佔比就達74.8%。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我國信息基礎設備製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近5年來,這種差距被拉大,關鍵晶片、作業系統受制於人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信息安全形勢嚴峻複雜。
截至2011年底,中國在美國非金融類投資累計額為48.7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在華投資的7%。中國企業沒有控制美國任何一個重要產業或相關市場。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2012年發表報告宣稱,來自中國的大型投資給美國製造的經濟和安全風險就像「潛在的特洛伊木馬」,旨在限制中國企業涉足美國資源性和戰略性產業與相關企業。
關係到國家安全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是引不進、買不到的,因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我們必須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科技興國和人才興國戰略。
硬實力與軟實力
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2011年美國軍費開支達6139億美元,是中國軍費開支1064億美元的近6倍。有專家評估,中國與美國的總體軍事技術和軍事實力差距至少30年。為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的新要求,我們要不斷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
軟實力包括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與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國文化產業已成為以高技術為依託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產值已佔美國GDP的10%,提供了1700萬個就業崗位。全球56%的廣播和有線電視收入、85%的收費電視收入都集中在美國。
美國影視產品僅佔全球的5%,市場份額卻高達92.4%,美國憑藉先進的信息技術,控制全球網絡文化的主動權,網際網路已成為美國文化輸出和擴大軟實力影響的強大工具。
我們將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又要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使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特別是要始終加強教育、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縮小與美國綜合國力的差距,從發展中國家步入發達國家行列,躋身世界強國之林。(作者:李長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