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中美長期處於戰略競爭狀態,尤其是進入貿易戰以來,兩國輿論都相當關注中美之間實力消長變化。但由於媒體的過度渲染,導致國內民眾對中美差距有些過度樂觀,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膨脹了。
我覺得,現在大眾對目前中國的發展現狀的認知,的確有點被媒體帶偏了,有做一下糾正的必要。
就拿最近幾年網上盛傳的「新四大發明」來說,高鐵、網購、行動支付、共享單車,這些都被中國人引以為自豪,認為是中國科技進步的標誌。而實質上,這些發明離真正的技術進步差遠了。
因為,除了高鐵,其餘3個可以說都是信息技術普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模式創新,是其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下的必然產物。共享單車就是切合了中國國情,人多且上下班地點分布集中,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出行問題的一種商業模式。
行動支付也與中國國情有關,由於我國信用卡使用還處於初級階段遠未達到普及程度,而得益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金融支付手段可以採用行動支付,從而跳過信用卡階段。
高鐵屬於我國自主創新的硬核技術,不屬於模式創新,但並不意味著我國就在這一方面戰勝了美國。中國人口多、密度大,中國人喜歡大聚集的習慣,使得中國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在此情況下,修建高鐵聯通各個城市,就有實際意義。
而美國國情與中國截然不同,美國人居住分散,很多都居住在郊區,開車上下班。而且喜歡搬家,所以汽車銷量前三的都是皮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修建公路比高鐵更有實際意義。
而且美國的航空業十分發達,美聯航的票價只有175美元,相當於美國的購買力來說,大概約等於我國一張普通鐵路的票價。所以說,在美國,公路和航空是更為便捷的出行方式。經過比較後我們就不再會盲目地為高鐵而炫耀了。
因此,我們必須客觀理性地看待中美兩國國力的對比與變化。當前對於中美國力變化,輿論普遍認為「此消彼長」,即美國在衰落,而中國在崛起。不過對於發展趨勢卻存在兩種不同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實力已全面超越美國,中國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強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實力與美國差距仍相當大,有人甚至驚呼中國距離美國還差50年。
實際上,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具體分析,2019年美國GDP21.43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4.75%。中國GDP為14.36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6.58%。中國從2008年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由7.3%上升到16.58%,自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僅用9年時間GDP就已是日本的近3倍,的確是開始崛起。
但中國國力距離美國仍存在著明顯差距,只不過這種差距並非全面性的,而是局部性的,並呈現漸進式的縮小趨勢。
從經濟方面看,當前中國GDP約為美國的67%。先看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這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常用的單一指標。從世界發展史看,人均GDP從8千美元到4萬美元,美國用了月26年,日本用了約31年,中國需要多久?
根據普華永道的測算,2050年中國的GDP為49.85萬億美元,美國為34.10萬億美元。基於世行估計的人口數據估算人均GDP,中國在2050年的人均GDP為3.73萬億美元,美國為8.78萬億美元。
所以,單純比較人均GDP,中國再過32年也追不上美國。除了人均GDP,還有經濟效率。
按照經濟學定義,用全要素生產率衡量生產的效率,產出增長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長率的部分為全要素生產率,一般有3個來源:一是技術進步;二是經濟規模;三是效率改進。
從CTFP(按目前的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的TFP)來看,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較快,但與美國差距仍然較大,不到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半。
根據世界勞工組織的測算,中國勞動生產率從2000年的2023美元上升至2017年的8253美元,而美國的勞動增長率2000年就已達到81316美元,2017年已達到101101美元。
除了上述衡量經濟實力的指標,中國在許多軟實力方面也落後於美國:
1、營商環境,世界銀行公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世界排名46,美國排名第8位。國際知名諮詢公司科爾尼近日發布《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顯示,紐約排名第一,前20名中美國有6座城市入選,北京則排在百城榜上綜合排名第41位。
2、人均GNI(均衡一個國家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標),2019年,我國人均GNI為10410美元,排名第71位,而美國2018年為62850美元(沒找到2019年數據)排名第6位。為在全球人均財富方面,2019年,中國人均財富為4.56萬美元,相比美國人均財富高達32.3萬美元,僅相當於美國的14.1%。
3、居民消費水平,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672.25億美元,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2375.57億美元,中美相差約2700億美元。
4、2019年服務業佔GDP的比例,中國為50%,美國為70%
5、人均醫療支出,2018年美國(沒找到2019年數據)為11,000美元。中國2019年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為1902元人民幣。
6、股票市值,2019年中國股市總市值為7.6萬億美元,美國股市市值為31.3萬億美元。
7、高等教育,中國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美國為87%。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除了GDP總量中美之間正在接近外,很多方面中國還是與美國有著巨大差距的,尤其在人均指標方面。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所以,單純看人均指標對中國是不公平的。經濟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以匯率計價的人均GDP是被遠遠低估了。如果換算成以購買力平價計價,排名會發生較大變化。
購買力平價是一種國家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比如,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在中國用了100元人民幣,在美國用了25美元,那麼對於這些商品來說,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是4:1.
所以,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早在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就認為中國的GDP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同時印度也超過了日本。
所以,綜合分析來看,雖然在人均相關數據上,中美看似有數量級的差距。但實際上,中美兩國的實際差距以及民眾生活水平的差距,並沒有統計數字所顯示的那麼大。
正確地認識中美之間的真實差距,對於中國當前發展很重要。因為我們可以正視自身不足,不妄自菲薄,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更好地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