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行的人,全身都可以放光(宣化上人)

2021-02-17 宣化上人專弘平臺

有德行的人,全身都可以放光

修行要處處本著道德,以不妨礙道德為根本戒條。

宣化上人  講於萬佛聖城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晚

學習佛法的人,就是在這兒開始把種子種到地下去。種子種下後,能不能生出?還要看各種的緣。諸緣具足了,種子就能順利地生出。假若各方面助緣不圓滿,就有可能變成焦芽敗種。也就是看當我們發菩提心時、種菩提種子時,種得夠不夠深?堅固不堅固?

若是種得夠深而且堅固結實,那麼將來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可是要想結菩提果,還有一段相當的時間,這就要看你用功用得如何。要是用功上路,開悟證果,成就覺道,這才算是收成。種子生根、發芽、抽葉、開花、結果的過程中,都必須經過相當的時間,培養、灌溉、加肥料。肥料是什麼?就是學佛的道德。修行要處處本著道德,以不妨礙道德為根本戒條。

儒教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人的根本,而財僅是一種末梢之物。修道人處處要惜福節約,不浪費金錢物質;如此日積月累,才能培養出自己的德行,所生出來的枝葉才會茂盛,果實也將累累。如果不加肥料,不用功去培養灌溉,枝芽花果很容易就會枯槁而死。所以修道人,第一戒條就是「注重德行」。

德行先由小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你不要以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著做大善,大善沒有那麼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的,微塵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山;德行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德行山。

不違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礙他人就是德行。無論做什麼,要幫助他人為本分。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它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不能利益他人,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

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有人想修道,魔障就來找,這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所以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道德就等於日月,也等於天地,也等於人之性命。沒有道德就等於沒有性命,沒有日月天地一樣。什麼是道德呢?就是以利益他人為主,以不妨礙他人為宗旨,也就是內心充滿「仁、義、禮、智、信」。

(一)仁:有仁愛的心,就不會殺生。

(二)義:具足一種知識,做什麼事都恰到好處、恰到中道,不太過也不會不及,不偏左也不偏右,事事合乎中道。懂「義」,就不會偷盜;講義氣的人不會偷他人的東西。

(三)禮:禮是一種禮貌、禮節。尚禮節就不會姦淫。偷盜與淫亂都是因為不合乎義禮,違背常規的現象。

(四)智:有智慧的人就不會亂喝酒、亂吃迷魂藥,愚痴的人才會做出種種顛倒事。

(五)信:有信用就不會打妄語。

仁、義、禮、智、信,五常充足圓滿了,這就是道,就是德。所以道德是從心中生出,它的根本就在我們人之心裡頭,但生出來有種顏色。這種顏色不是青、黃、赤、白、黑,而是一種德行之表現,是德行之光澤。故韓愈在〈原道〉文中,有一段說著:

博愛之謂仁,仁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而孟子說: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

睟(suì)然見於面,盎於背,

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有德之人不單單面上有所表現,其背上也洋溢著德光,甚至於在四肢上也能顯現出來。這種德相雖然描述不出來,但人人皆能明白。德行的表現,才是真正的功夫學問!這種德行不能假裝的,虛假只會暫時騙人一陣子,不能長久。

修道就是要修真正道德,不妨礙他人,也不怕被他人妨礙自己。誰妨礙自己都接受,逆來順受;誰對自己不慈悲,或不講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識。能「逆來順受」,對橫逆能處之泰然,才見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讓別人一句話就動了。有些人的「不動」是無慚無愧,這是不對。你要修的「不動」,是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才是真功夫;否則,還須從頭練起。

道家以「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為道德圓滿之表現。這兩個名詞在某些佛教徒聽起來,說是外道。其實什麼叫外道?什麼叫內道?這個名詞並沒有什麼外內道,這是用來形容某種修行所成就的結果。「三花」就是精、氣、神,三者都變成一種光華。「五氣」:仁、義、禮、智、信。五氣都圓滿,叫五氣朝元。

在佛教裡,道德圓滿了,就獲得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缺少一樣,也無法得到這種境界。所以佛教萬德莊嚴,它能包羅一切宗教,而一切宗教只是佛教的一部分。所以我常將佛教比喻為大學課程,道教或其它高超一點的宗教可以算為中學,世間宗教如儒教等,只是小學過程。

在小學、中學、大學,都是讀書人,世界各宗教,也都是宗教人士;所以不可以分門別類,到這教就說這教好,到那教就說這教不好,「入者附之,出者汙之」,這是錯誤的觀念。

一切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分,這看法才是對的。因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外道也是眾生之一,也有成佛的機會,為什麼要摒彼於門外呢?

佛教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邊際,無門戶、人我之見。所以我們學佛人的心量要大起來,不要心胸狹窄、小氣。

道教裡有德行人,有一種表現,一般凡人都看得出,就是鶴髮童顏。頭髮雖然花白,但其面色有如童子,很潤很細。為什麼?就是一種道德感召的變化。雖然是白髮,但頭髮並不乾枯,而且有光潤之氣(並不是擦發臘)。他的毫毛、頭髮會放光;若有功夫的人,或開五眼的人,一看就知道。

佛教又高一招,不單頭髮放光,而是全身都可以放光,每一根汗毛梢上都可以放光,每一毛孔都與眾不同。在佛教裡修行有功夫的人,能使白髮轉黑、齒落重生。道教也有齒落重生的境界,不過不能全身毛孔放光,這是不同處。

你們各位看人是不是一位善知識?不需開五眼,就憑凡夫肉眼,只要你是個行家,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善知識?是否有德行?人若無德行,是面生橫肉,非常討人厭的!

【編注】恭錄自《宣化上人開示錄(三)》

相關焦點

  • 有沒有德行的人,在面相上就可以這樣看出來(宣化上人)
    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不能利益他人,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有人想修道,魔障就來找,這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所以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道德就等於日月,等於天地,也等於人之性命。
  • (宣化上人)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開示於美國北加州萬佛聖城宣化上人學習佛法的人,就是開始把種子種到地下去。種子種下後,能不能生出?還要看各種的緣。諸緣具足了,種子就能順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緣不圓滿,就有可能變成焦芽敗種。這也就是看我們發菩提心,種菩提種子時,種得夠不夠深?堅固不堅固?
  • 人有沒有德行,在面相上就可以看出來!
    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的,微塵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山;德行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德行山。不違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礙他人就是德行。無論做什麼,要以幫助他人為本份。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不能利益他人,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
  •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宣化上人)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九日 開示宣化上人萬佛城是聖人修道之處,所以魔王要來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就是德行。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學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這就是修行的真諦。
  • 本立而道生(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07.本立而道生宣化上人◎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二日開示於美國奧立岡州立大學孔子說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善者可以做我們的法,我們要效法他;不善者做我們的戒,我們要以他為戒師。所以我們今天,若能用這個理論作為我們做人的座右銘,則無入而不自得焉。那麼孔子這位古人是有這樣謙讓的德行,所以後人尊他為聖人,是有其道理的。  又有人說∶「眾人是我師」,說大家都是我的師父。「我是眾人師」,我也是一般人的師父。
  • 宣化上人:佛說咒語有無量感應 為何你持咒就不靈?
    核心提示:宣化上人,黑龍江省雙城縣人,美國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歲時母親逝世,於母親墓旁守孝三年,期間剃度出家。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一九八二年六月五日以前沒有這麼多學校,沒有這麼多人讀書,人反而沒有這麼顛倒卑壞;現在學校多了,讀書人也多了,壞人反而一天比一天多。  古來人讀書是要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怎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現在的讀書人都為名利,「明理」與「名利」兩個音差不多,但做起來是大相逕庭,相離十萬八千裡。
  • 你有了一點功夫了,就會有魔考了(宣化上人)
    你有了一點功夫了,就會有魔考了節錄自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六日宣化上人「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要一心修道,不用人心而用道心,就是要修「性定」而求「實證」。什麼實證呢?實證就不是虛妄的,和虛妄的就不同。於是在坐禪裡邊,就覺得自己這個身像佛一樣了,也放光,也動地。其實沒有這麼回事,這是一種虛妄的,這不是證果的境界。有的時候,又打了妄想,說:「我正坐禪,看見佛來給我授記說:『你就快成佛了!你不要修了,你現在就是佛了!』」這也不是實在的,這都是一種妄,不是證果的實證。
  • 佛教裡根本不需要這種似是而非的人(宣化上人)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一日開示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存「有若無,實若虛」的思想。不應該有驕傲的心,不應該有自滿的心,不應該有不謙虛的心,不應該有不用功的心。總之,時時修持,刻刻精進。中國以前出家人,有的為生活而出家,有的為患病而出家,真正為了生死而出家的,如鳳毛麟角,可以說寥寥無幾。我不是批評以前出家人,好吃懶做,但是事實如此。希望你們跟我出家,第一要充實學問,第二要培養德行,做個堂堂正正的出家人。有些人,冒充佛教徒,掛名佛教徒,混在佛教裡,依佛穿衣,賴佛吃飯,真正的工作,一點也不做。我為什麼這樣說呢?
  • 救世的靈丹(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01.救世的靈丹宣化上人◎一九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各位想一想,這種危害是全人類、全國際間的問題,可是各國卻都捨本逐末,預備國防以防止他國來侵犯。其實最徹底、最根本的國防,就是教育!教育沒做好,什麼國防也沒有用。有原子彈沒人去放,有毒瓦斯沒人會用,無論有什麼武器也等於零,等於沒有。所以,各國應該趕快從迷夢中醒來,不要沉迷於財色名食睡上,不要在五欲裡吃喝玩樂,流連忘返。如果不在這方面加以注意,將來是非常危險的。
  • 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有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尊敬;無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厭惡。 俗話說:「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德,不僅藏著一個人的修養,更藏著一個人的福氣。 01 守信用的人,自得人心。
  •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宣化上人:度眾生而無一切度眾生之相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阿難!就你修行,也是好像空華;你坐道場,好像我們現在做佛事,這都是水月道場,好像水裡的月亮一樣。降伏天魔,制諸外道,好像降伏鏡子裡的魔軍。大做夢中佛事,做佛事,都是在夢裡頭呢!這就是一切一切都不要著住,不要執著,你把一切都看空了,看破了!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一點都不要著住。那麼他能以「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遠諸留患」,也就是遠諸留礙。
  • 人孝順父母是最有感應的,什麼樣的感應呢?(宣化上人)
    人孝順父母是最有感應的恭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講述於舊金山佛教講堂在美國,本來許多制度都非常好,尤其在教育方面。美國的教育這樣普及,這樣鼎盛,比其它國家的教育都辦得好,所以能做世界的一種榜樣。
  • 就是這一類的人(宣化上人)
    就是這一類的人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教化眾生的是《華嚴》。」因為這個,我在美國,頭一次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來了三十幾位大學的學生,我開講《楞嚴經》。一個暑假九十六天,我給這些大學生講《楞嚴經》,中間只有禮拜六放半天香,其餘的時間都是講經說法。
  • 宣化上人講漏盡通
    但漏盡通除了作用大,含義也是很深的,師兄若想對漏盡通有更多了解,那麼可以去看看宣化上人所講的漏盡通內容,這樣會有一些收穫。那接下來一起看看宣化上人講漏盡通吧!  無論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天上的魔和鬼神,都有五種的神通。什麼五種神通?
  • 有德行的人自然會感召來志同道合的人
    在《大學》上有這樣一句話,「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有德此有人,就是一個領導者,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自然會感召志同道和的,有德行的人,來到他的身邊來幫助他,這就叫有德此有人,所以在《中論》上,也這樣提出,《群書治要·中論》上有這樣一句話,「故人君苟修其道義,昭其德音。慎其威儀,審其教令。刑無頗僻,惠澤播流。百官樂職,萬民得所。
  • 教你一個生生世世都不窮的方法(宣化上人)
    教你一個生生世世都不窮的方法◎ 宣化上人有一個人想要知道這「天眼通」是怎麼樣得的?有很多的方法。你就像螺螄蚌蛤似的,在海裡頭一睡就可以睡一千年,你連佛的名字都聽不見。」因為佛這樣一罵他,他發奮了,以後總也不睡覺;經過七天,眼睛就瞎了。佛就很可憐他,教他「金剛照明三昧」,結果他得到天眼通,他就是天眼第一。 「阿那律」是梵語,翻譯為無貧。他這名字是怎麼來源的呢?
  • 宣化上人:為什麼念咒語不靈
    但也不是聽說法有大靈感妙用及力量,就去用它。你用法,但不持戒,好像一般人什麼都不懂,隨便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而在緊要關頭時念五大心咒,這是汙衊法;沒有功德,卻要支配鬼神及護法,那只有增加自己的罪業,自己會遭受飛災橫禍之事。所以修法的人所先要首持戒律,要注重德行,首先要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你道德不夠,就像假傳聖旨,冒充國王,這是行不通的。
  • 《楞嚴咒句偈疏解》【84】心正了學〈楞嚴咒〉才有感應,若心不正學什麼咒都是邪的(宣化上人)
    【釋】為續法大師註解標明 【頌】為宣化上人偈文標明 【解】為宣化上人淺釋楞嚴咒是驚天地,泣鬼神,最有效的靈文,所以我們學會楞嚴咒便要時時刻刻存慈悲心,舉心動念都不要去傷害人。旁人就是對自己怎樣不好,也不怪他,也不去傷害他。量要有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把所有森羅萬象都包括在裡面,這才是佛教徒的本分。我們切記,莫作犯上作亂的行為,有這種行為是很危險的。印兔那譯誦持,又譯默念,又譯少意言,就是不要講那麼多話,打那麼多妄想。專一則靈,分歧則弊。何謂專一?
  • 宣化上人:這些人,他們都不是受業報而生到人間!
    所有能受持《法華經》的人,他們都舍離實報莊嚴土而願生到五濁惡世。你應當知道這些人,他們都不是受業報而生到人間,而是他們很願意自在的入此世間,並且能在這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廣說這部無上的妙法,來教化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