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傳
周聖偉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詞學》雜誌編委,全國大學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及上海分會副會長。講授歷代散文、唐詩、宋詞、金庸武俠小說研究、舊體詩詞寫作、經典詩詞與人生等課程。
這個系列講座的主題是「思想點亮未來」,按我的理解是,未來要光明亮麗,得有思想準備,得有思想武器,得有思想指引。
寬泛點說,思想這個詞的內涵,有抽象與具體兩個不同的層面。抽象層面的思想往往是指以特定的角度、觀念、方法去考察解釋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如孟子的「仁政」、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薩特的「存在主義」等。這類思想有既定的思考認識軌道、自成體系,是大學問,有大作用,深刻影響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屬於「高大帥」的層級。具體層面的思想每個人都有,你平時想什麼、思考什麼,也就是思和想。俗話說的「日思夜想」,也是這個意思。
這次講座就是談談具體的思和想,主要側重於在學習古代詩詞的時候,要自覺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以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和收益,從而讓你的思和想點亮古詩詞的閱讀。
這幾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很紅火。我連續數年參與了上海賽區的選手選拔工作。據我觀察,央視這個節目的詩詞考察範圍,主要是中小學教材中所選的篇目;考察形式,主要是記憶和背誦。
我個人認為,它的考察範圍還應有所拓展,考察形式則應添加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認識、運用乃至發揮。記憶、背誦只是我們學習古詩詞的途徑和基礎,而不是目的。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汲取積澱在其中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生存智慧、生命意識、創作經驗、審美經驗等養分,作為今天現實生活的借鑑參考。
■蘇東坡《水調歌頭》開頭有兩句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實際上,這兩句詞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李白又是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變化而來的。再往上追溯,這也不是張若虛的創造。屈原早在《天問》裡就說過:「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蘇東坡的這兩句詞,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後繼、反覆提煉,匯聚了前代詩人的才華和情思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是柳宗元的心靈世界。柳宗元當年考取進士後雄心滿滿,參加了一個政治革新集團。唐憲宗上臺後起用親信官僚,革新集團的領袖王伾、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個主要成員被貶往荒僻的地方,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江雪》即是作者「哀」與「怒」的具體表達。柳宗元要藉此宣示:我不怕嚴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這個世界上,堅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一場春雨」及時到來,卻可折射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一本典籍、一首詩詞,表面上看是一個作家寫的,但往往匯聚了一個時代、一個行業許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
我們知道,《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他的軍事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時代背景,沒有晉楚城濮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戰例,孫子的這些軍事思想是不可能產生的。同時,與孫子同時代或者前後時期差不多的好多軍事家,如晉國的先軫、楚國的子玉等,也打過不少的漂亮仗。一定意義上說,《孫子兵法》是集中了這一時代軍事家的集體智慧。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看起來是明代才出現的中醫藥百科大全書,但裡面有沒有扁鵲的功勞?有沒有華佗的功勞?有沒有張仲景的功勞?有沒有孫思邈的功勞?雖然《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但它也是歷朝歷代名醫的醫術、經驗、探索與智慧的匯總。
同樣,經典詩詞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大家知道,蘇東坡《水調歌頭》開頭有兩句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的人賞析文章時對它大加讚美,說蘇軾「想落天外,才氣超然」。實際上,蘇東坡這兩句詞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李白又是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變化而來的。
再往上追溯,這也不是張若虛的創造。屈原早在《天問》裡就說過:「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蘇東坡的這兩句詞,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後繼、反覆提煉,匯聚了前代詩人的才華和情思。
文學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改造而來;辛棄疾《賀新郎》「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兩句,是對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旨意的具體發揮。
許多詩詞經典,是在承傳前人基礎上的創造革新。所以,讀書一定要讀名家名作,背誦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為其中的積澱深厚。
大家應該都讀過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國詩詞大會》也多次拿這首詩出題,但題型基本上是考記憶或背誦詩句,且主要聚焦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兩聯。實際上,對這首詩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記憶層面,也不能僅著眼於中間四句。在不少人看來,開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句寫得更好。這兩句詩看起來平實,卻充分體現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
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對雨最敏感的是農民。雨下的時節不對、數量不當,就會釀成旱災或澇災,會直接影響生計。所以,民諺說「一場春雨貴如油」。杜甫儘管官職低微,但也有俸祿,不用完全靠天吃飯,卻對及時而來的一場春雨滿懷欣喜。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這場雨下來,土地能喝飽,莊稼能長好,農民有收成有飯吃,國家的賦稅收入也相應有保證。
這場好雨,不僅滿足了當時農民的期待,也讓我們深切體悟到杜甫對社稷、對農民的關切。世人一直說杜甫憂國憂民,絕不是空泛的讚揚,而真切反映在他的許多篇章和詩句中。
「雪地釣魚」看似孤寂,卻能聯想到政治鬥爭的殘酷
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如果光是記誦而不去思考探究的話,往往事倍功半,沒有多少效用,甚至會迷失方向,喪失興趣和動力。當然,只是胡思亂想而不踏踏實實地讀書學習,時間長了腦子要出問題。
要讀懂一首詩,需要我們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遭遇、具體的寫作因由等,並在此基礎上儘量作一些廣泛的聯想、深入的思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但有些讀者未必真正讀懂了這首小詩,也未必思考過柳宗元為什麼寫這首詩、為什麼要這樣寫。
這首詩裡有山、有鳥、有路、有雪、有船、有雨衣、有鬥笠,還有釣魚的老頭,非常形象,但字數只有20個。所以,有人把它選入小學教材乃至幼兒讀物中,以便讓小朋友喜歡上朗讀背誦和古典詩詞。
其實,這首詩描繪的生存世界非常殘酷,情調較為悲憤。你看,「千山」——多麼大的一個自然世界,可是「鳥飛絕」,一點生靈都沒有;「萬徑」——多麼稠密的人世社會,可是「人蹤滅」,沒半個人影,看上去一點生氣都沒有。這是怎樣一種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快樂、充實、積極地活下去嗎?孩童滿懷天真、單純稚嫩,過早接觸這樣冷寂的意境合適麼?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嚴格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是柳宗元的心靈世界,是他的主觀感受。為什麼會這樣?
柳宗元當年考取進士後雄心滿滿,參加了一個政治革新集團。當時的皇帝唐順宗李誦,任用王伾和王叔文兩個大臣改革弊政,初見成效。可天有不測風雲,唐順宗突然中風,不得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李純,也就是唐憲宗。
唐憲宗上臺後起用親信官僚,這些人正好是「二王」的政敵。於是,一場大肆反撲乃至瘋狂報復上演了。革新集團的領袖王伾、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個主要成員被貶往荒僻的地方,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後驚魂不定,經常會有莫名的恐懼。他感到現實太黑暗、政治鬥爭太殘酷、前途太無望,心中鬱結著太多的孤獨、痛苦和悲憤無法排遣。
大家知道,柳宗元在永州曾經寫過一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當時,一個朋友看到後寫信給他,說他終於從苦悶中走出來了,為他高興。柳宗元回復「嬉笑之怒,甚於裂眥;長歌之哀,過於痛哭」,明確宣示了自己「哀」的心境與「怒」的態度。
《江雪》即是作者「哀」與「怒」的具體表達。「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並非像有些教材上說的是在雪地裡釣魚,而是一種深沉的象徵。柳宗元要藉此宣示:我不怕嚴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這個世界上,堅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人面桃花」低回哀怨,卻因失落和遺憾而打動人心
即便是大家熟讀的一些詩歌,閱讀時多作些思考,也會發現裡面還有我們未曾發覺或者未曾體會到的東西。
唐代崔護有一首有名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般人都把它當愛情詩來讀,對嗎?
關於這首詩的由來,有過一個傳說:有一年,崔護考進士沒考中,心情鬱悶,便到長安郊外踏青散心。途中覺得口渴,問路邊人家要水喝。
古代沒有礦泉水,經常得這樣要水喝。蘇軾在徐州作知府的時候填過一組《浣溪沙》,其中就寫道:「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崔護向一戶人家敲門,一位美女給了他水喝。回到家後,崔護回想起來,覺得剛才給他喝水的那個女子長得很美,越想心情越難平靜。如果去找,顯得很冒失、很唐突,有違禮貌道德。
崔護熬啊熬、等啊等,等到第二年春天,又去踏青,又往這條路上走,又朝這戶人家去。可這次不巧,「人面不知何處去」,只有門口的桃樹上,花依然開得像去年那樣燦爛。於是,他滿懷遺憾,在美女家的門扉上題寫了這首詩。
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論,就詩論詩,他寫得真好!詩人從去年和今年、人面和桃花、幸運和遺憾的多個角度互相對比映照,敘事簡潔明快,抒情含蓄雋永,寫得確實好,是唐詩裡的珍品。
閱讀這首詩,如果到此為止,也算可以了。但再想想,好像還給了我們一些什麼:
第一,是審美經驗。審美的一個關鍵是要回味。有些美,一下子是體會不到位的。比如吃美食,狼吞虎咽吃到肚子裡,是品不出潮州菜或淮揚菜真正特色的,要細嚼慢咽、再三回味。再如看美景,不能一眼望去,就把美景盡收眼底,可以多拍照錄像,回來後再仔細品味。
看美人也一樣,有的女子第一眼看上去很靚,再看看就打折扣,再看看可能就一般般了。而有的女子第一眼給人的感覺還可以,再看看不錯,再看看挺有味道。為什麼?一個原因就是這樣的女子耐看,另一個原因是看的人懂得回味,充分感受和認識到對方美在哪裡。
同樣的道理,一首優秀的詩詞、一本好書,讀一遍是不夠的。俗話說「好鐵要經幾回爐,好書要經幾回讀」,多讀幾遍,多思考思考,多回味回味,繼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積累、修養的提高,體悟就會越來越深切。
第二,崔護的這次經歷啟示我們,人生歷程中的有些機遇,當時可能沒有來得及把握而失之交臂,一旦醒悟過來回頭去努力追求時往往就求不到了。所以,要勇敢地抓住機遇,就像《好漢歌》裡唱的「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個人一輩子的機會其實並不多。我們一直講「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能機會到了,你還沒準備好;在同等機會的前提下,要能夠及時出手抓住機會。
第三,這首詩的情調有點低回哀怨,但讀者都很喜歡。這跟人性普遍富有同情心、跟審美心理有關係。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其實,善與惡並非水火不容。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是會改變轉化的,關鍵取決於我們怎麼認識看待。
荀子認為的性本惡,主要是強調人謀求生存的本能。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請大家注意,他是挑了一個小的,並不是自己不吃。孟子主張性本善,主要是認為人與生俱來有憐憫之心,會同情弱者。就今天來說,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所以,「哀其不幸」也成為世人常懷有的一種同情心理。我們希望事物美好、事情美滿,所以會被崔護詩裡的失落和遺憾所感動。
總之,不管是誦讀古典詩詞、現當代詩詞,還是閱讀外國詩歌,都要思要想,要用腦子讀、帶感情讀、用心去讀,而且儘可能跟自己的人生經歷、情感經歷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把詩讀懂弄通,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能力,才能點亮未來,讓人活得自覺、自信、自在。
(本文根據講座速記整理修改。整理人:王珍、周丹旎)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