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古典詩詞,誦讀一遍是不夠的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思想者小傳

周聖偉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詞學》雜誌編委,全國大學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及上海分會副會長。講授歷代散文、唐詩、宋詞、金庸武俠小說研究、舊體詩詞寫作、經典詩詞與人生等課程。

這個系列講座的主題是「思想點亮未來」,按我的理解是,未來要光明亮麗,得有思想準備,得有思想武器,得有思想指引。

寬泛點說,思想這個詞的內涵,有抽象與具體兩個不同的層面。抽象層面的思想往往是指以特定的角度、觀念、方法去考察解釋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如孟子的「仁政」、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薩特的「存在主義」等。這類思想有既定的思考認識軌道、自成體系,是大學問,有大作用,深刻影響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屬於「高大帥」的層級。具體層面的思想每個人都有,你平時想什麼、思考什麼,也就是思和想。俗話說的「日思夜想」,也是這個意思。

這次講座就是談談具體的思和想,主要側重於在學習古代詩詞的時候,要自覺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以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和收益,從而讓你的思和想點亮古詩詞的閱讀。

這幾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很紅火。我連續數年參與了上海賽區的選手選拔工作。據我觀察,央視這個節目的詩詞考察範圍,主要是中小學教材中所選的篇目;考察形式,主要是記憶和背誦。

我個人認為,它的考察範圍還應有所拓展,考察形式則應添加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認識、運用乃至發揮。記憶、背誦只是我們學習古詩詞的途徑和基礎,而不是目的。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汲取積澱在其中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生存智慧、生命意識、創作經驗、審美經驗等養分,作為今天現實生活的借鑑參考。

■蘇東坡《水調歌頭》開頭有兩句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實際上,這兩句詞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李白又是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變化而來的。再往上追溯,這也不是張若虛的創造。屈原早在《天問》裡就說過:「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蘇東坡的這兩句詞,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後繼、反覆提煉,匯聚了前代詩人的才華和情思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是柳宗元的心靈世界。柳宗元當年考取進士後雄心滿滿,參加了一個政治革新集團。唐憲宗上臺後起用親信官僚,革新集團的領袖王伾、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個主要成員被貶往荒僻的地方,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江雪》即是作者「哀」與「怒」的具體表達。柳宗元要藉此宣示:我不怕嚴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這個世界上,堅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一場春雨」及時到來,卻可折射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一本典籍、一首詩詞,表面上看是一個作家寫的,但往往匯聚了一個時代、一個行業許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

我們知道,《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他的軍事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時代背景,沒有晉楚城濮之戰、齊魯長勺之戰等戰例,孫子的這些軍事思想是不可能產生的。同時,與孫子同時代或者前後時期差不多的好多軍事家,如晉國的先軫、楚國的子玉等,也打過不少的漂亮仗。一定意義上說,《孫子兵法》是集中了這一時代軍事家的集體智慧。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看起來是明代才出現的中醫藥百科大全書,但裡面有沒有扁鵲的功勞?有沒有華佗的功勞?有沒有張仲景的功勞?有沒有孫思邈的功勞?雖然《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但它也是歷朝歷代名醫的醫術、經驗、探索與智慧的匯總。

同樣,經典詩詞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大家知道,蘇東坡《水調歌頭》開頭有兩句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的人賞析文章時對它大加讚美,說蘇軾「想落天外,才氣超然」。實際上,蘇東坡這兩句詞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李白又是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句變化而來的。

再往上追溯,這也不是張若虛的創造。屈原早在《天問》裡就說過:「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蘇東坡的這兩句詞,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後繼、反覆提煉,匯聚了前代詩人的才華和情思。

文學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改造而來;辛棄疾《賀新郎》「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兩句,是對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旨意的具體發揮。

許多詩詞經典,是在承傳前人基礎上的創造革新。所以,讀書一定要讀名家名作,背誦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為其中的積澱深厚。

大家應該都讀過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國詩詞大會》也多次拿這首詩出題,但題型基本上是考記憶或背誦詩句,且主要聚焦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兩聯。實際上,對這首詩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記憶層面,也不能僅著眼於中間四句。在不少人看來,開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句寫得更好。這兩句詩看起來平實,卻充分體現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

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對雨最敏感的是農民。雨下的時節不對、數量不當,就會釀成旱災或澇災,會直接影響生計。所以,民諺說「一場春雨貴如油」。杜甫儘管官職低微,但也有俸祿,不用完全靠天吃飯,卻對及時而來的一場春雨滿懷欣喜。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這場雨下來,土地能喝飽,莊稼能長好,農民有收成有飯吃,國家的賦稅收入也相應有保證。

這場好雨,不僅滿足了當時農民的期待,也讓我們深切體悟到杜甫對社稷、對農民的關切。世人一直說杜甫憂國憂民,絕不是空泛的讚揚,而真切反映在他的許多篇章和詩句中。

「雪地釣魚」看似孤寂,卻能聯想到政治鬥爭的殘酷

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如果光是記誦而不去思考探究的話,往往事倍功半,沒有多少效用,甚至會迷失方向,喪失興趣和動力。當然,只是胡思亂想而不踏踏實實地讀書學習,時間長了腦子要出問題。

要讀懂一首詩,需要我們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遭遇、具體的寫作因由等,並在此基礎上儘量作一些廣泛的聯想、深入的思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但有些讀者未必真正讀懂了這首小詩,也未必思考過柳宗元為什麼寫這首詩、為什麼要這樣寫。

這首詩裡有山、有鳥、有路、有雪、有船、有雨衣、有鬥笠,還有釣魚的老頭,非常形象,但字數只有20個。所以,有人把它選入小學教材乃至幼兒讀物中,以便讓小朋友喜歡上朗讀背誦和古典詩詞。

其實,這首詩描繪的生存世界非常殘酷,情調較為悲憤。你看,「千山」——多麼大的一個自然世界,可是「鳥飛絕」,一點生靈都沒有;「萬徑」——多麼稠密的人世社會,可是「人蹤滅」,沒半個人影,看上去一點生氣都沒有。這是怎樣一種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快樂、充實、積極地活下去嗎?孩童滿懷天真、單純稚嫩,過早接觸這樣冷寂的意境合適麼?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嚴格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是柳宗元的心靈世界,是他的主觀感受。為什麼會這樣?

柳宗元當年考取進士後雄心滿滿,參加了一個政治革新集團。當時的皇帝唐順宗李誦,任用王伾和王叔文兩個大臣改革弊政,初見成效。可天有不測風雲,唐順宗突然中風,不得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李純,也就是唐憲宗。

唐憲宗上臺後起用親信官僚,這些人正好是「二王」的政敵。於是,一場大肆反撲乃至瘋狂報復上演了。革新集團的領袖王伾、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個主要成員被貶往荒僻的地方,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後驚魂不定,經常會有莫名的恐懼。他感到現實太黑暗、政治鬥爭太殘酷、前途太無望,心中鬱結著太多的孤獨、痛苦和悲憤無法排遣。

大家知道,柳宗元在永州曾經寫過一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當時,一個朋友看到後寫信給他,說他終於從苦悶中走出來了,為他高興。柳宗元回復「嬉笑之怒,甚於裂眥;長歌之哀,過於痛哭」,明確宣示了自己「哀」的心境與「怒」的態度。

《江雪》即是作者「哀」與「怒」的具體表達。「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並非像有些教材上說的是在雪地裡釣魚,而是一種深沉的象徵。柳宗元要藉此宣示:我不怕嚴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這個世界上,堅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人面桃花」低回哀怨,卻因失落和遺憾而打動人心

即便是大家熟讀的一些詩歌,閱讀時多作些思考,也會發現裡面還有我們未曾發覺或者未曾體會到的東西。

唐代崔護有一首有名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般人都把它當愛情詩來讀,對嗎?

關於這首詩的由來,有過一個傳說:有一年,崔護考進士沒考中,心情鬱悶,便到長安郊外踏青散心。途中覺得口渴,問路邊人家要水喝。

古代沒有礦泉水,經常得這樣要水喝。蘇軾在徐州作知府的時候填過一組《浣溪沙》,其中就寫道:「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崔護向一戶人家敲門,一位美女給了他水喝。回到家後,崔護回想起來,覺得剛才給他喝水的那個女子長得很美,越想心情越難平靜。如果去找,顯得很冒失、很唐突,有違禮貌道德。

崔護熬啊熬、等啊等,等到第二年春天,又去踏青,又往這條路上走,又朝這戶人家去。可這次不巧,「人面不知何處去」,只有門口的桃樹上,花依然開得像去年那樣燦爛。於是,他滿懷遺憾,在美女家的門扉上題寫了這首詩。

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論,就詩論詩,他寫得真好!詩人從去年和今年、人面和桃花、幸運和遺憾的多個角度互相對比映照,敘事簡潔明快,抒情含蓄雋永,寫得確實好,是唐詩裡的珍品。

閱讀這首詩,如果到此為止,也算可以了。但再想想,好像還給了我們一些什麼:

第一,是審美經驗。審美的一個關鍵是要回味。有些美,一下子是體會不到位的。比如吃美食,狼吞虎咽吃到肚子裡,是品不出潮州菜或淮揚菜真正特色的,要細嚼慢咽、再三回味。再如看美景,不能一眼望去,就把美景盡收眼底,可以多拍照錄像,回來後再仔細品味。

看美人也一樣,有的女子第一眼看上去很靚,再看看就打折扣,再看看可能就一般般了。而有的女子第一眼給人的感覺還可以,再看看不錯,再看看挺有味道。為什麼?一個原因就是這樣的女子耐看,另一個原因是看的人懂得回味,充分感受和認識到對方美在哪裡。

同樣的道理,一首優秀的詩詞、一本好書,讀一遍是不夠的。俗話說「好鐵要經幾回爐,好書要經幾回讀」,多讀幾遍,多思考思考,多回味回味,繼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積累、修養的提高,體悟就會越來越深切。

第二,崔護的這次經歷啟示我們,人生歷程中的有些機遇,當時可能沒有來得及把握而失之交臂,一旦醒悟過來回頭去努力追求時往往就求不到了。所以,要勇敢地抓住機遇,就像《好漢歌》裡唱的「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個人一輩子的機會其實並不多。我們一直講「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能機會到了,你還沒準備好;在同等機會的前提下,要能夠及時出手抓住機會。

第三,這首詩的情調有點低回哀怨,但讀者都很喜歡。這跟人性普遍富有同情心、跟審美心理有關係。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其實,善與惡並非水火不容。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是會改變轉化的,關鍵取決於我們怎麼認識看待。

荀子認為的性本惡,主要是強調人謀求生存的本能。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請大家注意,他是挑了一個小的,並不是自己不吃。孟子主張性本善,主要是認為人與生俱來有憐憫之心,會同情弱者。就今天來說,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所以,「哀其不幸」也成為世人常懷有的一種同情心理。我們希望事物美好、事情美滿,所以會被崔護詩裡的失落和遺憾所感動。

總之,不管是誦讀古典詩詞、現當代詩詞,還是閱讀外國詩歌,都要思要想,要用腦子讀、帶感情讀、用心去讀,而且儘可能跟自己的人生經歷、情感經歷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把詩讀懂弄通,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能力,才能點亮未來,讓人活得自覺、自信、自在。

(本文根據講座速記整理修改。整理人:王珍、周丹旎)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白鶴小學:誦讀經典詩詞 傳承優秀文化
    學生背誦詩詞。紅網時刻株洲12月17日訊(通訊員 鄒曉桃 戴湘臨 鄧孟晶)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閱讀古典詩詞的興趣,豐富學生文化素養,12月15日下午,白鶴小學舉行《日積月累》詩詞背誦大賽。本次比賽根據學生的年齡段設定了不同規格的背誦範圍,每位孩子按年級分別從相應申報級別篇目中,隨機抽取6首古詩詞進行現場背誦。
  • 張江康震吳思敬等談當下古典詩詞: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操,是中華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也是藝術創作挹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古典詩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研習古典詩詞,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詩詞取代現代詩詞,而是要讓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族精神得以傳習和光大
  • 活在當下的古典詩詞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古典詩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研習古典詩詞,不是要復古,更不是要用古典詩詞取代現代詩詞,而是要讓古典詩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族精神得以傳習和光大         張江: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表示,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
  • 讓古典詩詞融入當代生活: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能展現中國人情感世界、審美世界,最能感受時代風雲、體現時代風雲變化的最敏感的藝術形式。活動依託「文津經典誦讀」項目的資源庫,組織開展9場線下活動,分別是:開幕詩詞誦讀會、秋季詩詞遊園會(紫竹院公園)、秋季詩詞文化展(紫竹院公園)、重陽詩歌音樂會、重陽詩詞互動「讓詩詞躍然於紙」、秋詩(詞)鑑賞(兩場)、冬季詩詞品鑑會(兩場),以此提高公眾的詩詞理解力與鑑賞力,學會在生活中理解詩詞、感悟人生。每場活動也進行同步的線上直播,滿足市民讀者足不出戶即可參與活動的需求,擴大活動的影響力。
  • 石家莊舉辦迎新春經典詩詞誦讀會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尋千秋雅誦,讀華美篇章,1月25日晚,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 「石家莊迎新春大型經典詩詞誦讀會」在石家莊廣電中心舉行。「人之初,性本善。
  • 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逐漸步入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理論研究的道路。而在教學的道路上,我確確實實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我更願意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到引領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去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 第三屆全省少兒詩詞誦讀大賽初賽圓滿結束,86組小選手晉級複賽!
    為引領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汲取經典詩詞的營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東省圖書館聯合全省各市公共圖書館於7月份共同啟動了第三屆全省少兒詩詞誦讀大賽。本屆大賽以品讀《詩經》為主要內容,帶領大家走進兩千多年前的詩禮世界,領會蘊含其中的風雅浪漫、家國天下、風土人情,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
  • 七絕七首·福建天竺山,古典詩詞平水韻律規範作品,文化欣賞誦讀
    七絕詩原創,中華古典詩詞平水韻律規範作品。文化欣賞誦讀。
  • 「誦讀經典 傳承文明」2020襄陽詩詞大會啟幕
    12月1日,「誦讀經典 傳承文明」2020襄陽詩詞大會隆重啟幕,全民將在詩意浸潤之中感受文明之城的魅力。此次詩詞大會由襄陽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襄陽分社聯合主辦,宏泰越秀星匯城獨家冠名,招商銀行襄陽分行全程贊助。本次活動分為「網絡詩詞答題」「全民短視頻誦讀經典」「襄陽詩詞大會總決賽」三大環節,以網絡答題、視頻展播、線下展演為主要形式。
  • 找到了,「詩詞誦讀小小傳承人」就是這十位……
    作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為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文化傳習,貴陽孔學堂在2020(庚子)年推出了「尋找新六藝小小傳承人」——詩詞誦讀大賽。活動現場活動啟動以來,獲得了貴陽市中小學校的大力支持。
  • 致敬經典·雙語詩詞誦讀大賽啟動 青少年可報名
    昨日下午,宜夏榕城文化藝術季——致敬經典·雙語詩詞誦讀大賽在鼓樓金茂府營銷中心啟動,活動由福州晚報、鼓樓金茂府以及英孚青少兒英語聯合主辦。  她說,本次大賽作為宜夏榕城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之一,同時也是福州首創的雙語詩詞誦讀會,用英文朗誦中華古典詩詞,演繹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情景,讓世界聽見中國詩詞,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之絢麗。  英孚青少兒英語福州區域運營總監彭文婕在致辭時表示,傳播中國文化,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需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孩子們沉下心來品味中華古詩詞之美,感受中國文化。
  • 「津評樂」中華詩詞 博學寶寶
    中華詩詞,博學寶寶--春瑕幼兒園組織幼兒開展古典詩詞誦讀活動中華詩詞文化內容豐富,情感充沛,語言優美,是幼兒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提供良好素材。為了幫助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質,促進幼兒傳承發揚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培養幼兒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春瑕幼兒園開展了"中華詩詞,博學寶寶"為主題的詩詞誦讀活動。
  • 滕州市第四實驗小學學生在山東省中華經典誦讀系列活動中榮獲季軍
    胸藏文墨,一展風華——滕州市第四實驗小學孟子皓同學在山東省舉辦的中華經典誦讀系列活動中榮獲季軍12月10日,從山東教育電視臺傳來喜訊,我校的孟子皓同學在山東省舉辦的2020年中華經典誦讀系列活動中榮獲季軍
  • 壓縮古典詩詞是一種令人擔憂的「去中國化」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是幼童培養語言能力、學習記誦的範本,重要性是毋庸贅言的。古典詩詞之於啟蒙學習的重要性,當從漢字的獨特性說起。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與只要幼童學會說話、記住幾十個字母即可順暢使用的表音文字有很大區別。漢字寫起來雖繁複,但從象形視覺上和偏旁部首的意義歸納上,都可以鍛鍊孩子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 關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海外教學(漢語推廣經驗談)(圖)
    圖為計紅芳老師(中)和她的學生在一起  詩詞在中國文學的教學中難度高,地位也十分重要。下面就中國古典詩詞的海外教學談幾點個人的做法。  一、誦讀教學法  中國古代詩詞與音樂密不可分,很多詩詞被後人譜成樂曲,比如說《春江花月夜》、《相見時難別亦難》等,因此在正式進入詩詞教學環節前,我往往喜歡播放同名樂曲或選擇舒緩輕柔的中國古典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對音樂的愛好轉移到對具有音樂美的詩詞的愛好。第二步就是朗讀。朗讀要注意以下幾點:要讀準詩詞的節奏和重音。
  • 「迦陵杯·詩教中國」大賽邀請公眾評選「最喜愛的中國古典詩詞」
    新華網天津8月1日電(記者 周潤健)記者1日從南開大學了解到,第二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組委會近日面向社會發出邀請,邀請廣大老師、學生和詩詞愛好者共同評選「最喜愛的中國古典詩詞」。由教育部、國家語委主辦的第二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於2020年6月1日啟動。
  • 不懂詩詞格律韻字就不要寫詩詞,這種觀點對不對的文化誦讀
    不懂詩詞格律呢,也可以寫詩啊,只是不入流的詩啊。有很多朋友寫的詩,無論是用哪種平仄格律衡量都不合格。那麼為什麼不懂詩詞格律?還有激情去寫詩呢?這就要追逆到中華民族的詩源。在古老的中華民族中,雖然有很多人不會寫詩,但是他們十分喜愛詩歌,詩詞。
  • 我市少兒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決賽:感受風雅頌 賦比興詩詞之美
    隨著暑假尾巴的慢慢到來,陪伴了同學們整個暑假的「2020年梧州市少兒中華經典詩詞誦讀藝術展演活動」在日前圓滿拉下了帷幕,接下來,我們一起跟隨選手們感受中華經典詩詞的魅力!「東風吹,戰鼓擂,比賽場上誰怕誰」,選手們按順序依次上臺朗誦,在舞臺上化身一位位小詩人,帶領觀眾走進中華詩詞的優美世界
  • 誦讀中華經典,傳承華夏文明——旌陽區德新小學校2020年秋期經典誦讀大賽
    四川新聞網消息(彭添悅)9月14日-9月20日是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為大力推廣普通話、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語言氛圍,旌陽區德新小學校進行了以「誦讀中華經典,傳承華夏文明」為主題的經典誦讀大賽。
  • 誦讀經典,塑造品格
    2020年以來,雲浮市全市中小學的校園裡興起一場接一場的中華文化經典誦讀熱潮,孩子們清脆悅耳的經典誦讀聲,響徹雲浮大地,以中華優秀文化,潤澤稚嫩心靈。這正是由雲浮市教育局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主題,積極開展「潤蕾工程」品牌建設工作,推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教育實踐工作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