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所有村居施行村規民約
侖後村是泉州市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利用新村規民約倡導移風易俗的縮影。
今年2月,南安市九都鎮金奎村500戶村民,籤名、蓋手印,鄭重籤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承諾書》。這份多年來不斷細化的承諾書約定,「婚慶事宜倡新辦、喪葬禮俗倡簡辦、其他喜慶倡不辦、佛誕世習倡精辦」。
鯉城區海濱街道筍浯社區,村規民約倡導喜事儉辦、喪事簡辦,並規定約束方式;安溪縣參內鄉田底村,全體村民通過的村規民約對喪事簡辦做出詳細規定,如出殯當天,只設點心粥,不設宴招待;石獅市祥芝鎮制定《各村婚喪喜慶改革統一村規民約》,各村成立村級勸導隊;南安市官橋鎮,29個村全部推行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簡辦制定章程;惠安縣崇武鎮潮樂村,移風易俗文明殯葬相關規定被編入《潮樂村村規民約》,刻立在村頭石碑上;晉江市392個村(社區)均制定了翔實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
據了解,目前,泉州市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區均訂立有村規民約或居民公約。在實際操作中,村規民約成為推動移風易俗轉化落地的有效推手。
侖後村鄉賢捐款助學,做公益事業蔚然成風
村規民約「泉州現象」獲肯定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甘滿堂教授介紹,曾有典故說,新中國成立前,晉江、石獅一帶有村民一年的積蓄,全部花在「普渡」請客上。新中國成立後,「普渡」一度銷聲匿跡,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口袋鼓了,「普渡」之風再次盛行。其實,多數村民對這種做法也不支持,但礙於人情、面子和攀比,不得不隨波逐流。
近年來,石獅、晉江等地力主推動移風易俗,像取消「普渡」,喪事、小孩過生日、老人做壽等婚喪喜慶的簡辦,通過政府引導、村規民約約束,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如今,在石獅、晉江一些村莊,「普渡」已經變身為民俗文化節,既不失傳統過節氛圍,又健康文明。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泉州市厲行節約文明舉辦婚喪喜慶事宜的暫行規定》的基礎上,市委文明辦出臺《泉州市深化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活動實施方案》,並下達《關於進一步做好移風易俗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為全市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指導性「綱領」。
對於近年來泉州移風易俗工作的推進,甘滿堂一直在關注和研究。「泉州不少地方的村規民約都頗具生命力,可以說是『村規民約中的泉州現象』,這對倡導良好社會風氣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他認為,通過政府引導與村民自願協商形成的村規民約相結合,倡導移風易俗,泉州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錯。
需要肯定的是,泉州不少地方的村規民約,結合實際,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甚至細緻到了開席幾點辦、宴請控制在多少桌等,通過村幹部、族長、老人會有威望的老人等參與推動,以身作則來執行。
「村規民約不是簡單的令行禁止,而是充分尊重傳統、科學引導,讓群眾成為自治主體。」泉州市委文明辦相關人士介紹,新時代村規民約的意義在於規範村民行為,革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