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辦公室的寶寶們組織了一場關於寶寶吃飯的「辯論賽」,主題是:寶寶吃飯弄得到處都是,作為媽媽應不應該管。對於這個話題,正方說:不該管,此時正是培養孩子天性的時候,做媽媽的雖然累點,但是孩子的開心最重要。反方說:應該管,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從小就這樣沒規矩,長大還得了。
正當辯論賽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時,一位媽媽說了一句話,將這場本該進行幾個小時的辯論賽匆匆畫上了句號,那位媽媽說:寶寶為什麼把飯弄得到處都是?大家有讀懂過寶寶的「潛臺詞」嗎?
一、想要知道寶寶為什麼把飯弄得到處都是,我們還得問寶寶自己為什麼這樣做?
1、覺得好玩
相信大部分媽媽都和寶寶做過「躲貓貓」的遊戲,當媽媽用手遮著自己的臉,再在寶寶的面前突然打開,寶寶就會高興得咯咯笑起來,甚至還要求媽媽再來一次,樂此不疲。
同樣的道理,當他們吃飯的時候,他們將飯弄得到處都是,然後媽媽再一一收拾,他們會認為這樣很好玩,這個時候,你要給寶寶灌輸一個思想「這不好玩」。這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可以選擇給寶寶戴一個吃飯用的圍兜,注重了寶寶衛生的同時,也讓寶寶看上去不那麼「狼狽」。
2、故意的
因為能扔,所以才扔。因為學會了扔,所以喜歡上扔。以前,家長們喜歡扔東西逗寶寶玩;現在,寶寶保留著對這件事的熱衷,而家長們開始抓狂。
這個階段,媽媽應該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和寶寶溝通。讓寶寶把手裡的食物拿穩,告訴寶寶吃的東西是不能扔的,學會循循善誘。幾次之後,寶寶就能夠完全明白:食物是不能扔的。
2歲寶寶的食量會比想像中的小。因為發育的速度變慢,寶寶也許不需要那麼多的熱量了。建議你將他扔食物的動作視為「我不餓」的表達。
家長還需注意的幾種情況
1、寶寶只是不小心
一個成年人,也會經常落東西丟東西。誰都有不小心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當寶寶只是不小心把食物扔了的時候,家長可別急著發火,別讓寶寶以後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2、寶寶生氣了
寶寶「不開心不痛快不想動手」的情緒可能會通過扔身邊的物品(包括面前的食物)發洩出來。這時候講道理、教禮儀幾乎是沒什麼用的。但也不意味著要縱容。媽媽不妨冷靜下來,讓寶寶收斂。萬一寶寶還是不收斂,那麼就讓寶寶先別吃了,等到寶寶餓了自然就不會跟食物作對。
3、寶寶已經不餓了
當寶寶已經自己吃飽了的時候,大部分寶寶會開始想新花招來對付這些剩下的飯菜。扔,是一種他們飯後的一種「娛樂」方式。這種情況下,建議你及時把握住寶寶的飯量。並且,慢慢教育寶寶用正確的方式將他們「吃飽」的信號傳達給你。
想讓寶寶停止扔食物、浪費食物,可不僅僅是要求背一首《憫農》他就懂。也不是靠責罵、妥協就能培養專心吃飯的乖寶寶。解決這個問題,更需要的是媽媽既對寶寶月齡特徵有足夠的了解,也需要對寶寶的生活巨細觀察全面。鬥智鬥勇,是每一位媽媽必修的課程!
每個寶寶發育情況都有所不同,並不代表過了這些年齡段,寶寶就學不會自己吃飯了,千萬不能強迫寶寶學習。爸爸媽媽要善於營造就餐時的快樂氣氛,以身作則,給寶寶樹立好的榜樣,讓寶寶在自己的意願下,逐步學習獨立進餐。日積月累,寶寶自然就能得心應手地自己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