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每年農曆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原來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家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人參也能做水餃?
餃子已成為大小節日必不可少的主食,形如元寶喜意滿滿,美味可口回味無窮。如今餃子多種多樣,而人參餡的餃子您吃過嗎?
人參作為一種珍貴的中藥材,自古以來被譽為滋補佳品,有著「百草之王」的美稱。可歸脾、肺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在冬天經常感冒、手足冰涼,慢性支氣管炎、體虛無力等,吃點人參進行調理十分有效。而且堅持「少量多次久服」,可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降壓降脂、抗動脈硬化,補氣益氣、延年益壽。
人參餃子,以豬肉、青菜、人參為餡。人參做水餃多以鮮園參為主,可與肉餡一同剁碎做餡。而幹參一般磨粉入餡,但一定要注意用量,不要超過3克;鮮參的話,每人食用5-6g為佳。
今年冬至吃參餃,冬季養生不能少!快嘗一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