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大綱邁向課程標準後職教如何變化

2020-08-12 光明網

2017年教育部啟動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研製工作,經過兩年多的研製工作,於2019年10月正式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等10門公共基礎課程標準陸續發布。這距2009年教育部頒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已有10年之久,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並不是簡單的概念變化,其蘊含的核心理念,教育觀、課程觀、質量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理解其內涵及意義是新課程標準落地實施的關鍵所在。

教育觀:從學科本位走向學生發展

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內容及要求來看,公共基礎課程佔整個課程體系課時總量的三分之一,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承載著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功能。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是2009年教學大綱的升級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沿用著蘇聯的教育學概念——教學大綱(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主要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而課程標準則強調「課程是學習者賦有的學習經驗的總體」,是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視野,落實到具體課程內容及其學習標準的完整體系,主要包括:課程性質與任務、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等6個部分。如果說教學大綱是從教師「教」的視角,對教師教學內容和要求做出規範化的規定,那麼課程標準則從學生「學」的視角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課程學習與未來發展,對學生如何掌握課程內容及學習過程做出了詳細描述,並規定與之發展相適應的多元化、成長型的評價要求。

在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學科素養,更加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德技兼修的高素質一線勞動者。新課程標準的三個模塊,即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既有機銜接義務教育,兼顧高中相應課程標準,又面向未來職業需求,保障中職學生就業必要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為學生升學和發展奠定紮實人文基礎和綜合素養。

課程觀:從學科思維邁向系統思維

儘管10門公共基礎課程標準分批陸續推出,但可以明顯看到,其最具顛覆性的變化是,公共基礎課程的整體性規劃與設計。新課程標準強調各門課程之間的課程理解,倡導走出單一的學科知識體系,在關注本學科知識與素養的同時,更多關注學科與學科、學科與專業、學科與職業、學科與生活等之間的融合關係,具有鮮明的大課程觀,突出課程的跨界性和融合性特徵。

在大課程觀的指引下,公共基礎課程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學科課程體系,以學科素養為主軸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讓核心素養在各科課程中有了落腳點。各學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繫、相互支持,同時注入職業道德、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教育內容,實現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的價值功能,彰顯職業教育特色。

不僅如此,新課程標準在其學科內部的課程結構也更加突出課程設計的系統思維。以語文學科為例,3個模塊15個專題,將工具性的知識、方法與人文性的思維、審美統一於學科核心素養的框架中。從縱向看,15個專題的教學,規劃了中職生三年的語文學習成長路線,以語言理解與運用為主線,統籌各專題的類型、內容、知識和方法,在語言的輸入、內化與輸出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形成文學的審美發現與鑑賞能力,並進階到文化的傳承與參與,最終達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成長。而且,從每個教學專題看,都是以語文學科「大概念」組為核心,統整並設計單元內容。比如「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就是以「多角度思考與闡發」為核心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學科課程體系。

質量觀:從規範教學轉向提升質量

公共基礎課程標準作為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專業標準、人才培養方案等構成了職業教育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了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是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共基礎課程標準著眼於學生發展,把中職學生的學業質量標準均劃分為兩級水平,水平一是學生學習該課程後應達到的合格要求,水平二是學生學習該課程後應達到的高職院校分類考試要求,即明確了畢業標準和升學標準,為學生的就業、升學及其生涯發展提供必要的質量保障,不僅夯實了人文素養的「墊腳石」,也是面向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轉化器」,更是通向學歷層次提升的「登天梯」。

同時,公共基礎課程標準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質量監測與研究、教學診斷與改進提供了標準,也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實施和檢測提供了依據,引領和深化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著力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複合型、應用型和成長型技術技能人才。

(作者:洪彬彬 梁甘冷,單位分別為杭州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室,杭州市西湖職業高級中學)

相關焦點

  • 中小學教學大綱為何改成課程標準?
    那麼,為什麼要將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課程標準與現行的教學大綱有哪些區別?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參與課程標準研製的有關專家,闡述了個中緣由。   細心的人也許早就發現,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悄然隱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課程標準。
  •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區別
    在教育學知識中,有兩個非常相似的知識,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這兩個知識點很多同學都認為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在做題時將二者等同,其實不然。教學大綱指的是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
  • 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真的一樣嗎?
    我們做題時,經常說教學大綱是課程標準的別稱,但是它們真的能互換嗎?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一、課程標準的含義課程標準是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是課程管理與評價的依據,具有法定的性質。
  • 以教學標準保障職教人才培養質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
    這一標準體系的建立意味著什麼?對職教的發展將會帶來怎樣影響?  從無到有,加速現代職教發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何談質量。」王繼平告訴記者,「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對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標準建設在歷史上卻經歷了相當長期的過程。
  • 來華留學生本科臨床醫學(英語授課)課程標準研討會暨教學大綱審...
    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清華大學出版社承辦的「來華留學生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課程標準研討會暨教學大綱審定稿會」於2018年9月1~2日在清華大學順利召開,來自全國30多所高校的主編、課程負責人,共60多人集聚一堂為來華留學生臨床醫學專業53門課程的英語教學大綱做最後的審定。
  • 工程認證專題系列(6)| 課程(教學)大綱
    各位老師好,上一期文章我們講述了課程體系的制定。本期文章我們來探討課程(教學)大綱如何編制。《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底線要求建立面向產出的課程質量評價。 大綱如何編制 專業參加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那就要求課程教學內容也需要符合「以產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OBE教育理念。
  • 國際學校如何做課程融合?可以從修訂課程大綱開始
    國際學校如何做課程融合?對於教師而言,需要具備思維解鎖和學科跨界的能力,通過課程流程、教法與學法、評估與學習、專業與發展四個維度來判斷教學是否達到學校課程發展的標準。課程融合始於課程大綱融合姚可階認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課程,首先要基於本土文化,具體實施下來,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 西安歐亞學院「邁向混合式教學—SPOC課程設計」教學信息化交流...
    為進一步應用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幫助分院專、兼職教師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物流貿易學院教學信息化建設,在西安歐亞學院物流貿易學院成立五周年之際,物流貿易學院特邀請教師發展中心李篤峰老師為該院專、兼職教師做「邁向混合式教學—SPOC課程設計」分享,這是物流貿易學院繼企業導師座談會後舉辦的又一次
  •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召開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課程」教學大綱修訂...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召開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課程」教學大綱修訂研討會 來源: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時間:2020-12-10  瀏覽:
  • 基於「標準」設計中職課堂教學
    如果說上述編制「師本」課程計劃是落實《教學標準》的起點,那麼落腳點就在如何基於這些「標準」,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職學校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當下,中職學校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有教材無專業。
  • 教育部首次頒布中職三科課程標準
    中職三科課程標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育人功能,增設了歷史課程,完善了課程設置,優化了結構體例,填補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有教學大綱無課程標準的空白,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意義。中職三科課程標準研製的總體思路是什麼?規定了哪些內容?對於中職教育有怎樣的意義?對此,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 《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解析
    (五)學業質量學業質量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特色之一,屬於內容標準,是對以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的教學內容的規定和闡述,表達的是教學的任務和目標,本質上屬於表現標準,是對學生在完成中等職業教育時應具備的基本素養與應達到的具體水平的明確界定和描述。
  • 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課標
    一、請您談談《標準》研製的背景。2009年以來,教育部先後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等公共基礎課教學大綱,對於中職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標準》研製工作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職教20條關於「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要求,旨在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建設,深化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 解析新《英語課程標準》—如何提升閱讀素養
    2018年1月普通高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2017年版)》公布,並於2018年9月正式實行。本次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從學科育人的課程定位、課程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變化、課程發展的調整以及課程實施的變化,六個方面進行修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碎片化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主題意義引領下的以語篇為依託的整合性教學,形成將語言、文化、思維融合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素養的培養目標具體落實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
  •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職教師資本科專業培養標準、培養方案...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職教師資本科專業標準、培養方案、核心課程和特色教材開發項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目前我國職教師資整體狀況如何?與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還有哪些差距?
  • 名校教師解讀2019高考考試大綱新變化
    《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範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複習備考的依據。《考試大綱》明確了高考的性質和功能,規定了考試內容與形式,對實施高考內容改革、規範高考命題具有重要意義。今年的大綱有哪些變化?面對調整考生該如何應對?在高考倒計時100天之際,我們邀請一線教師對部分高考科目大綱進行解讀,幫助考生更好地備考。
  • 2014、2013年考研教育學大綱變化對照表
    2014、2013年考研教育學大綱變化對照表 http://kaoyan.eol.cn    萬學海文  2013-09-13  大 中 小 教育學原理 2013年大綱要求 2014年大綱要求變化   考察目標
  • 薛法根: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研製策略
    教學中內容繁雜,分不清學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語文教師缺乏鮮活的、適切的教學內容。由此必然造成語文教學的低效,甚至是無效、負效,也必然弱化語文教學的專業性。深入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解讀語文教材課文,重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語文知識,研製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是破解語文教學「高耗低效」頑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語文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快速通道。
  • Python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大綱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大綱(執筆人:歐陽會丹   審核人:   教學院長:   )一、課程簡介(一)課程代碼 B1811050730(二)課程名稱(含英文名稱)面向對象程序設計(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三)修讀對象軟體工程、物聯網工程方向(三)總學時與學分 40
  • 編譯原理課程教與學(教學大綱)
    編譯原理教學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