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研製策略

2021-03-01 小學語文教師雜誌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教材未能解決語文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的問題,尚未形成科學的、可表述的語文學科內容結構。教學中內容繁雜,分不清學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語文教師缺乏鮮活的、適切的教學內容。由此必然造成語文教學的低效,甚至是無效、負效,也必然弱化語文教學的專業性。深入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解讀語文教材課文,重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語文知識,研製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是破解語文教學「高耗低效」頑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語文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快速通道。

與其他學科課程標準不同的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目標,屬於「能力目標」,或者叫「素養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學習行為結果狀態。這與歷史、地理等課程的「內容目標」有很大的差異,「內容目標」一般較為具體、直接地涵蓋著課程與教學內容,可操作性強。而「能力目標」則沒有明確學生要習得這樣的語文能力,語文教師需要教哪些與能力習得有關的知識、方法、策略、態度等。因此,深入研讀語文課程標準,解析每一項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階段及相關的知識背景,並結合教材文本,重組、整合適宜的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邁向科學化的重要一步。

解析能力的知識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能力目標,表述得比較籠統和抽象。小學三個學段中都提出了朗讀目標: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用」、「用」、「能用」是朗讀能力發展過程中的三個水平階段,而每個階段需要傳授哪些朗讀知識?訓練哪些朗讀技能、技巧?其中「有感情地朗讀」中的感情色彩有哪幾類?態度分寸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如何確定?喜怒哀樂的感情如何通過語氣、語調和節奏的變化體現出來?這些都需要我們做出細緻的專業解析。而最為核心的問題是朗讀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哪些朗讀學知識,尤其是關於方法和策略的程序性知識。合宜的能力要有適當的知識來建構,特定的能力需要特定的知識作為背景。

參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原理,就一項具體的語文能力目標而言,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解析:一是形成能力所必需的核心知識,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這一維度規限了應該「教什麼」;二是能力形成過程中的認知水平,可以細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等不同的水平層級。這一維度規限了「教到什麼程度」。就「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朗讀能力而言,我們可以吸取朗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致勾勒出一個朗讀教學的知識內容與能力水平的結構框架:

朗讀能力二維目標分類框架

而知識維度中的每一個項目又都涉及包含著更為具體的朗讀知識,如「節奏」,就包括「節奏的概念;節奏與速度;節奏的類型;節奏的轉換方法;節奏與基調;停連、重音、語氣、節奏之間的關係」這些相關知識,其中「節奏的概念、節奏的類型」等屬於概念性知識,而「節奏的轉換方法、節奏與基調」等屬於程序性知識。細緻地解析出這些知識的內涵和類別,有助於教學內容的具體化和科學化;準確地區分出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有助於教學目標的定位及教學活動的設計。

根據這個朗讀知識與能力水平的框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朗讀教學的基本教學內容結構:教什麼與教到什麼程度,避免了朗讀教學內容的虛無與空洞。如此,「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需要學生運用具體的方法(形象感受法、邏輯感受法)真切地感受文本中蘊含著的態度和感情,並區分出該文本中具體語句、語段的感情色彩類別(摯愛和憎恨類;悲哀和喜悅類;驚懼和欲求類;焦急和冷漠類;憤怒和疑惑類),進而根據不同的感情色彩選擇相應的朗讀技巧加以表達,如「語氣的色彩」:愛的感情一般是「氣徐聲柔」的,憎的感情一般是「氣足聲硬」的。「氣徐聲柔」的語氣色彩造成溫和感,口腔寬鬆,氣息深長;「氣足聲硬」的語氣色彩造成擠壓感,口腔緊窄,氣息猛塞。這樣的朗讀教學過程中就有了具體可感的內容,說得清道得明,對於學生缺乏哪一方面的知識和訓練,就能有的放矢。如果我們對朗讀能力不作深入細緻的解析,就只能徘徊在「要讀出高興的語氣、要讀出激動的感情」或者「要讀得輕柔些、要讀得緊湊些」這樣不知所以然的低水平狀態,教的模糊,學的糊塗。

當然,朗讀教學並非如框架呈現的那樣簡單,其中還有許多無法用知識來表述的實踐經驗,如師生在朗讀中形成的語感,處於緘默狀態,也需要我們加以甄別。語文能力的形成並非都是先有知識,後有能力,而往往是先有能力,後有知識。但明確了能力背後的知識背景,將促使能力發展從自然走向自覺,並進入一種自我建構和自我發展的新階段。

把握文本的教學價值

根據課程標準的某項能力目標所編制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分類表將知識結構化了,將能力水平定向化了,從教學內容的角度看,規定了應該「教什麼」。那麼,教材中具體的一篇文章則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隱含著「有什麼」可以教。如果把「知識與能力水平分類表」當作一張「網」,那麼,我們就可以用這張「網」到具體的文本中去捕捉富有教學價值的知識點,從而發現切合文本的教學內容。《月亮和雲彩》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課文,就「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朗讀能力目標而言,有哪些值得教又值得學的朗讀知識內容呢?我們不妨借用這張「網」來解讀一下文本,可以發現:

1.生字、生詞。正確與熟練認讀這些生字詞是實現正確朗讀課文的基礎,而「月亮、雲彩、小朋友」這三個生詞的最後一個字要念輕聲,這是一個關於輕聲的「詞語感受律」知識。

2.含有介詞結構語句的停連位置處理。「在院子裡、在雲彩裡、在一棵大樹下、從樹杈裡」這四個表示處所的介詞結構短語,在句中朗讀時須連貫,不能在中間作停頓,否則易讀破句。如「他們看見/月亮/在雲彩裡/穿行,一會兒/暗,一會兒/明。」「李小文/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樹下,從樹杈裡/看月亮。」這是關於停連位置處理的朗讀技巧性知識,需要理解及運用,並能幫助學生作自我評價。

3.呼應性重音的位置處理。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丁大勇說:「月亮在雲彩裡跑得真快!」李小文說:「跑得快的是雲彩,不是月亮。」丁大勇的話強調月亮跑得快,所以重音落在「真快」,而李小文的話是針對丁大勇的話說的,是糾正丁大勇的說法,所以重音應該落在「雲彩」,次重音落在「是……不是」這一關聯詞上。這是關於對話過程中呼應性重音的位置變化處理,是一項朗讀技巧性知識。

上述三點朗讀知識正是隱藏在文本深處的教學內容,藉助這張朗讀能力的目標分類結構「網」,才能讓這些具有教學價值的朗讀知識內容浮出水面,進入教學的視野。當然,從文本中還可以發現其他關於朗讀的知識,比如敘事性文章的朗讀基調,提示語與人物語言之間的停頓處理等,都是可以作為朗讀教學的內容的。但是,這些知識內容還需要經過選擇,我主張三個不教:學生已會的不需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必教;教了學生也不會的暫不教。關於朗讀基調等內容,教了學生也不一定懂、不一定會。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對文本中的感情色彩、態度分寸等尚未能真切地感受,因此待以後再教。最有教學價值的知識內容就是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經過學習能夠掌握的。

建構適宜的內容板塊

其實,一篇文章除了朗讀,還有詞句理解、複述大意、概括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語文能力發展目標,因而需要從中發現相應的知識內容。如此一來,一篇文章所要教的內容或許會很多、很雜,而教學的時間卻很有限。因此,將相關的教學內容加以重組、整合,形成教學內容板塊,實現一個內容板塊包含多個教學內容。如從文本中提煉出的「詞串」,就具有內容板塊的特點。蘇教版六年級《莫泊桑拜師》一文詞語豐富,可以選編成三組有內在聯繫的詞組:

孜孜不倦  焦急萬分  直截了當

一無所獲  萬般無奈  滔滔不絕

全神貫注  用心揣摩  ________

每組的前兩個詞語描述的莫泊桑學習寫作的情形,後一個詞語是福樓拜如何教導莫泊桑的情形。這三組詞語的學習,既包括了詞語的認讀、理解,也隱含著文本的敘述線索,學生憑藉這些詞語進行複述作品大意,最後空缺的詞語,是需要學生閱讀福樓拜第三次教導莫泊桑之後的概括,可以填寫:循循善誘、諄諄教誨等。體現了學生深度理解文本內涵後的語言表達。這樣的詞語學習板塊,聚合了多方面的教學內容,精要而適切。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領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融合起來,從生活中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形成三個動態、即時、開放的教學內容板塊:

(1)以語文核心知識為「內核」的內容板塊。核心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攝取性的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等。教師要從教材文本中發現這些隱藏著的核心知識,進而圍繞某一個核心知識點,從文本中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按照「教—學—練」的不同功能,組成教學內容板塊,以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2)以學生語文能力為「內核」的內容板塊。基於小學語文課程(能力)標準,依據布魯姆能力目標分類學,確定學生年段能力發展目標群,並以此為「內核」,從教材中選擇適合學生某項能力訓練的語文學習項目,整合成教學內容板塊,實現「舉三反一」的教學效果。

(3)以語文問題解決為「內核」的內容板塊。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取學生面臨的各類語文生活問題,並以問題解決為「內核」,選擇相應的語文解決策略,設計成適合學生實踐運用的內容板塊,以形成「生本化」的語文內容。

具體的操作策略是唱好「三步曲」:一是「減」:運用減法思維,將每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內容的「內核」。這個內核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語段,也可以是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二是「聯」:根據 「內核」,將社會生活中與之相聯並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選編進來,以相同的內容豐富「內核」;以相似的內容區分「內核」;以相反的內容凸現「內核」。以此拓寬學習領域、開闊學生視野。三是「整合」:圍繞「內核」,將選編的相關內容有機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學「板塊」。

當然,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板塊還須經得起學理的推敲,科學、適切、精要、可表述。基於語文課程標準,又不拘泥於語文課程標準,能從生活實踐中、從相關學科的前沿性研究中,汲取鮮活的語文知識,吐故納新,重建語文課程及教學內容,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專業使命。

轉自: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聯盟

相關焦點

  • 盛剛:基於《課程標準》的複習策略探索
    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教學效益呢?筆者以為,教師宜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明確教育目標,以「教科書」和「高考試題」為主要抓手,精簡裝備,有序組織,切實提升複習效益。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進
    》中,成為修訂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研製學業質量標準的重要依據。所以這四個方面構成了核心素養達成條件,也是在教育環境或者教育教學布局裡面應該體現的四個基本要素,也為世界各國包括國際組織研製核心素養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基本規則。
  •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更新了哪些教學內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更新了教學內容。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景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英語課程標準新英語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英語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包舍六個要素:主題語境
  • 基於「標準」設計中職課堂教學
    筆者於2018年9月25日在《中國教育報》發表《中職國家教學標準落地的「師本」策略》一文,分析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實施的困境,並提出從實際出發,依據「標準」編制教師自己的課程實施計劃,提高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進丨公開課筆記㉚
    一核心素養基本構成國內視角2014年4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成為修訂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研製學業質量標準的重要依據所以這四個方面構成了核心素養達成條件,也是在教育環境或者教育教學布局裡面應該體現的四個基本要素,也為世界各國包括國際組織研製核心素養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基本規則。
  •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中期報告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中期報告課 題 名 稱: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課題批准號: 課題承擔人 : 所 在 單 位 : 》課題實施情況,布置近期工作,然後課題組成員匯報交流《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各學段實施過程;最後XX作總結講話。
  • 清晰的課程目標——有效教學策略(一)
    長期以來,我們耳邊充斥著各種革新的教學策略:基於項目的學習、小組學習、同伴教學、頭腦風暴……那麼,到底哪些才是在課堂上真正有效的教學策略呢?為了探知教學策略在課堂上的實際應用情況,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教學專家約翰·哈蒂(JohnHattie)花費了15年時間,對5萬個和學生成就相關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涉及2.4億名中小學學生。
  • 中小學教學大綱為何改成課程標準?
    那麼,為什麼要將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課程標準與現行的教學大綱有哪些區別?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參與課程標準研製的有關專家,闡述了個中緣由。   細心的人也許早就發現,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悄然隱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課程標準。
  • 包頭市教研中心"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
    包頭市教研中心"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小學英語專場講座活動於2018年4月12日在九原區沙河第四小學舉行。參加本次活動的有各旗縣區的英語教研員、包頭市英語名師工作坊成員、三所市級實驗校的英語教師。沙河四小李美枝校長全程參與了本次活動。
  • 奎文區德潤學校舉行「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培訓會議
    為進一步深化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致性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8月26日,奎文區德潤學校在四樓報告廳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培訓。山東省教科院課程中心主任張斌博士蒞臨指導,濰坊市教科院副院長逄凌暉、奎文區教體局黨組副書記張榮、奎文區教科院院長劉天寶出席會議,奎文區各學科教研員及德潤學校全體教師參加培訓。
  •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區別
    在教育學知識中,有兩個非常相似的知識,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這兩個知識點很多同學都認為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在做題時將二者等同,其實不然。教學大綱指的是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
  • stem課程的教學策略是什麼
    格物斯坦小坦克就stem課程的五大教學策略來講一講。激發求知慾、培養思維技巧是STEAM課程活動的重點之一。「先玩後做」,即先呈現成果的樂趣再探索製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和理解相關的概念,力求最match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求知慾。這裡的玩,是「有目的、有引導」的玩,而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設計和理解,進而提高思維技巧。
  • 薛法根:識體·適體·得體,文體分類教學很重要
    學生必須在閱讀了大量同一文體的作品之後,才能逐漸辨識這類文體的文本特徵及閱讀方法,知道對於這一類的作品,應該從哪兒入手,要特別關注哪些關鍵節點,思索這些關鍵點背後的語文知識,找到閱讀這類文本的方法與策略,擁有屬於自己的閱讀經驗。
  • 薛法根:讓孩子成為孩子,作文教學的9條策略
    原創語文「組塊教學」,主張「為發展言語智能而教」。特級教師薛法根:讓孩子成為孩子,作文教學的九條策略五年級期中考試,一位老師在監考巡視中發現一位學生基礎題全是空白。問他:「你怎麼沒有做?」孩子甕聲甕氣地說:「不會!」再問:「看拼音寫詞語會嗎?」
  • 基於學情分析的高中數學單元教學的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
    目錄:一、 引言1.1研究背景1.1.1時代的訴求—國內外教學對數學核心素養的關注以及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
  • 「教學課程」:不忘課程改革初心
    「核心素養」時代,課程的深度變革不僅要藉助課程對於教學的外推力量,更需要找尋教學與課程雙向促發的原生動力。在「課程」與「教學」和而不同的理念下,關注並釋放教學的張力,引導教師關注教學中的課程,由此催生了「教學課程」。
  • 從教學大綱邁向課程標準後職教如何變化
    2017年教育部啟動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研製工作,經過兩年多的研製工作,於2019年10月正式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等10門公共基礎課程標準陸續發布。一直以來,職業教育沿用著蘇聯的教育學概念——教學大綱(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主要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
  • 教育部首次頒布中職三科課程標準
    中職三科課程標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育人功能,增設了歷史課程,完善了課程設置,優化了結構體例,填補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有教學大綱無課程標準的空白,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意義。中職三科課程標準研製的總體思路是什麼?規定了哪些內容?對於中職教育有怎樣的意義?對此,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 課程與教學 | 王寬明:基於差異化教學的課程設計探索
    [3] 姚穎,楊楨貞.美國中小學「差異教學」發展狀況研究概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9).[4] 劉桂俠,王建力.中英地理教學論教材體系邏輯結構的對比分析——基於英國《中學地理教學法》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5,(10).[5] 靳玉樂,張善朝.教材建設40年:知識變革的檢討與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18,(6).
  • 北師大出版集團《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評系列》新書出版暨研討會召開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彭詩韻)7月23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邀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綜合組專家在線上召開《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評系列》新書出版暨研討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