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申請算是告一段落了。僥倖有書讀,前途未知。我覺得申請當中的未知因素太多了,信息極度不對稱,甚至是誤導,這一點對於跨專業申請和工作在職申請人尤甚。
我自己今年的申請過程非常兇險。最後去的學校我原來根本沒有聽說過。 是一位G 友介紹給我一個她申請商科phd的朋友,然後這位朋友把我拉進了一個商科申請的群。 然後我說了一下我的研究方向,有一個人有回覆說他的學校有一個老師跟我做的東西相似,建議我寫封信套套瓷。 我當時大概瀏覽啦一下學校還有老師的網頁, 覺得不錯打算申請,但是並沒有太關注這所學校,也沒有聯繫導師, 當然大家都說商科不同工科,聯繫也沒用。所以我在一開始申請就沒有聯繫導師,權當自我安慰好了。
而且這個學校的面試機會是我自己給爭取來的。1月底的時候,我看到網上有人報此校同專業的面試,於是就寫了一封信去問項目聯絡官。被告知他們一周之前就發郵件通知我面試了,可是陰差陽錯我就是沒有收到。還好我問的及時,沒有漏掉面試機會,項目負責人在北京時間凌晨四點打電話來面試。 然後順利拿到offer, 最後在所有的offer 中他又變得是我最中意的,遂從之。
我的個案相當的random和極端。偶然性相當大。感覺是被命運之手推著走。
希望我做的這個總結能給跨專業/在職申請人一些啟發。出於對隱私的保護,我特地重新申請了一個新 ID, 並且把我的個人信息都隱去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下聯繫我 。
我的基本情況如下:
北京某非211/非985的大學純文科雙學位,GPA: 3.9/4
亞太(新加坡/香港)某公立大學碩士:應用科學碩士,GPA: 4/5
研究經驗:美國知名智庫研究員一年(青年學者孵化計劃) 讀研學校助研兩年
研究成果:跟商科有關的 Long Range Planning 期刊一篇(第2作者) 跟商科無關的期刊一篇,會議論文若干,報紙文章若干
工作經驗: 做一份跟申請課題極度相關的corporate 工作2年
基本考試:G 700+ 沒到750, T110+
申請學校:11, (Top 5 -100), 面試4個,offer 4 個
推薦人:碩士導師,美國工作的老闆,還有之前做助研的老闆(三人都不是商科領域的教授,但是都是各自領域的大拿,跟他們都密切工 作過,推薦信應該是言之有物的)
去向:北美某Top70-80的學校。
毋庸置疑,申請具有偶然性。每一位學長前輩都說因為偶然性你要多申請,這樣就能夠增大入選的機會。
但是,我覺得單純多申請學校和入學機率沒有正向聯繫, 自我定位和選校策略與最後被錄取可能更相關。
比如說,有些人雖然申請了20+ 所學校,但是全部都是頂尖名校,基本上是炮灰陪跑。有的人拉開檔次去申請,效果也不理想,比如我。
但是問題就在於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定位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 我覺得自己這次申請,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學某一方向的某一個主題, 然後申請了11 個學校。 排名從前10 到100名都有, 而且地區也包括了亞洲,歐洲和北美,可以說是廣撒網了。 可是給我面試的學校只有4所,而且都是排名靠後的幾所。 而所有我面試的學校都給了我錄取,讓我覺得自己在面試上至少是沒有減分的。我面試的排名最高的學校是UTD60左右, 也就是說前50的學校基本審材料就把我拒了。 而我之前跟很多人(大多都是頂級商科名校的在讀博士)聊,大家都說我背景不錯。 這也讓我對自己的申請定位產生了高估。
以下是我這次申請的幾點感受。
頂級名校(Top20),基本上是小圈子, 外人(跨專業/在職申請人) 很難進入。 不是無可能,只是很難,以後會越來越難。在CD上看到的此類成功申請人還有我生活中認識的這類人,無一例外都是有非常強的connections to the circle. 很多人都是國內985(top20) 的商科研究生/本科生,也有很多是香港新加坡公立大學商科的研究生/本科生, 有些有一些研究經驗, 有些有一些會議發表,有一些沒有。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申請的學校通常自己導師/導師的合作者曾經讀書和教書的學校。通常都能拿到強推。同一個圈子/專業的同行的推薦,我覺得在角逐名校的項目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腳色。這部分通常是所有申請者不可以改變的。但是,這裡想說的不是名校之間相互搞關係,而是在選擇博士生的時候,同行的推薦最被同行接受和信任。這裡給所有人的建議就是如果可以讀一個商科的研究型碩士項目,(大陸,香港新加坡歐洲北美皆可), 絕對是一個加分項。
這一點對於跨專業的申請人,絕對是先天劣勢。所以即便是教授強推, 可信度也打了折扣。
我自己的感覺越是前面的項目, 校際合作越多,老師在各個國家都有固定的合作者,所以會優先從這些合作的目標校裡挑選高質量生源, 給外來者的空間很小。
對於跨專業申請人的建議是可以衝擊名校但是等多的眼光應該分散到排名20-50和50-100的學校。 更之後的學校我沒有申請過,不做評論。
一定要儘早開始申請準備。 這一點應該是老生常談了。 這裡想要強調的就是怎麼久算是早準備呢?有人從本科高年級就開始打基礎, 積攢人脈,從事獨立研究。 所以申請是長跑,很多人在申請季開始之前就開始了。具體說到申請季,我認為對於沒有太多科研經驗,特別是跨專業/在職申請人(我假設大家對都是對研究有興趣,或者對某一個具體的現象/課題感興趣,但是專業研究經驗比較少;那種完全頭腦一熱想申請讀博的申請人不在此討論之列),建議從入學的前一年春節前後就開始看專業期刊,從UTD 的那些頂級期刊開始,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些枯燥,但是會讓你知道這個圈子都流行啥,怎麼樣和你感興趣的點連接起來。更重要的是可以發現和你興趣相近的頂級學者。這個會成為日後選校最有力的指標。
關於套瓷,雖然版上很多人都說商科不用套瓷,我自己懶也沒有套瓷。但是我覺得這對於跨專業/在職申請人而言非常重要。當然首先要擺正套瓷心態, 就是絕對不可能像理工科那樣,老闆一言堂,然後決定你的去向錢途。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套瓷可以弄清楚心儀的老師是否帶學生。 我在面試中就有老師提到過,前兩年他都完全沒有招學生。今年他帶的學生畢業了。所以, 他又可以帶學生了。所以反過來推測,如果可以提前寫信給老師問清楚意向,會在申請中少走一些彎路,至少少浪費一些申請費。(如何不卑不亢的學術套,請參考其他帖子。)
關於選校,我覺得一定要拉開距離, 分檔次。 商科申請無保底之說。 我覺得在做好學術文獻的查閱,找到興趣合適的老師,而且有正面鼓勵的學術套(正面鼓勵不代表啥,但是至少代表他收學生/沒有要退休/或者離開這個學校去其他學校等)的基礎上,建議至少申請7-12所。 因為我的研究興趣很窄,要找到和要求的老師不容易。 但是我也努力的看文章,問前輩, 找到了11所。我認識的朋友申請20所以上也很多。而且大家在等待面試消息的時候,都後悔自己申請的學校太少了。拿我自己舉例而言,正是那些我一開始沒有太注意的學校給了我offer, 而我志在必得的保底校連面試都沒有給我就拒掉了。 所以,我覺得大家在申請過程中一定要謹記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帶來的自我定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只能通過多申請不同檔次的學校來對衝這種自身局限性帶來的對於錄取的影響。而且如果讀博士的目的是為了以後做研究的話,不妨在商學院地點選擇上也可以多樣化一些,不要只是盯著北美(特別是美國), 歐洲,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亞都有不錯的項目(參考專業的排名,比如DTU, BYU, ASU 等)。我感覺其實商學院還是蠻國際化的。如果能去到一個合適的項目,學得好的話,placement 是非常全球化的。所以申請的時候可以多個地區同時申請,進一步降低風險。對於跨專業/在職申請人,切忌不能有非某個學校不去的這種迷思,迷思害死人。我始終認為讀博士就是接受訓練拿到學術圈的入場券而已。好的項目不僅限於名校。
關於基本考試,過線就好,但是隨著整個申請 application pool的水漲船高,我覺得700+,100+是及格線, 740+才是比較impressive 的加分項。不過這一塊是大家可以短時間內提高的。建議大家好好準備,不要有僥倖心理。而且我有聽說一些學校非常看中這個成績。當然過程準備很痛苦(至少對於我而言,備考過程很辛苦,但是當時我這麼安慰自己,如果連基本考試都過不了,以後怎麼面對孤獨的學術旅程,就這樣熬過來了.) 關於工作經驗,我的兩份工作,一份和研究緊密相關,另一份和我要做的課題緊密相關。我原以為會是一個加分項。但是至少我面試的時候所有老師都有一點懷疑我轉行做學術的決心,我有被問到好幾次為啥要轉行。為啥不去做別的,比如諮詢。我得一遍遍不斷justify and show my commitment to academia. 由此,我覺得對於在職申請者要把讀書的commitment充分展示出來。而且,我也沒有覺得工作經驗是一個明顯優勢/加分項。
申請中不太需要過於關注的幾個小點:
US and World News/Financial Times 等非專業排名: 雖然每年各大商學院的排名如火如荼,坊間的m7,s16. 如雷貫耳。但是這些排名對博士申請毫不相關甚至是誤導。
關於套瓷沒有回音: 很多項目特別是名校的老師不回信很正常。畢竟時間經歷有限,不回陌生人的郵件太正常了。不要因此影響申請的心情。
項目的地點: 當然不同的城市對於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於博士生教育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反正到了哪裡都是苦行僧。還不如到一個安靜的大學城裡面潛心向學。
申請時幾個有用的小帖士:
和項目的聯繫人聯繫,介紹現在的博士生認識。我有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了不少前輩,他們往往是非常願意毫無保留分享的一群人。有一個學姐在我申請她在讀學校的時候就給了我很多幫助和鼓勵,面試的時候又給了我很多insights, 甚至在我拿到多個錄取的時候,給我客觀公正的建議。雖然最後我沒有選擇她就讀的那所學校,但是這份情誼銘記於心,也願意將這份善意play forward. 與此同時,其他項目的博士生在我的申請中都提供了熱情的幫助和鼓勵,讓這一過程沒有那麼孤單。這對於connections 薄弱,信息源很少的跨專業/在職申請人尤為重要。
chasedream 的資源。非常感謝論壇的資源,還有幾位版主的熱情幫助。關鍵時候內行人的一兩句話有一種讓人茅塞頓開的感覺。同時帖子裡面的精華部分值得一看再看,有很多乾貨和學科專業知識的超棒總結。 關於offer的比較。這是申請後期甜蜜的負擔吧。諮詢所有人的建議都是看導師發表文章的質量和數量。google scholar citation 是一個好的指標。
這就是今年申請我的感受,總結還有心得。申請絕對是一次很奇妙讓人終身難忘的旅程。可是現在的我,也覺得自己前路漫漫,很多東西要學,很多工作要做。雖然為有書讀而高興, 但是絲毫沒有一種鬆口氣的輕鬆感。申請只是一場長跑的開始,祝福每一位申請人在追夢的路上,勇往直前,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