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敞開高質量發展博大胸襟|「開放、創新、崇文、融合」解讀...

2020-12-14 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通訊員 李霞 牛聯平

位於孟州市產業集聚區的河南三麗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蓄電池為主的高汙染企業,受市場等多方因素影響連年虧損、瀕臨破產。這個佔地多、廠房大、市場廣、前景好的半殭屍企業,怎麼處置,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才能儘快走出困境重振雄風?

三麗電源智能生產線

孟州市委、市政府為此專門成立工作組,對該企業把脈問診、剖析根源、反覆研究。最後,敲定採取「騰籠換鳥、戰略重組」的辦法,即充分利用老企業現有的場房設備和市場,引來同行業的「領頭雁」,帶著雄厚資金和先進技術進駐老企業,對其進行盤活和改造升級,經過「融合」做大做強該企業。

通過實施精準招商,孟州成功引進了上市公司天能集團,與新日、三麗併購重組成立了河南晶能電源有限公司,盤活了閒置資產,實現了項目當年談判、當年籤約、當年技改、當年復工投產。同時,也延長了孟州主導產業之一裝備製造業的產業鏈,與御捷電動車等項目迅速形成新興產業集群。該公司的「蝶變重生」,正是孟州開放包容、「融合」發展的成果。

御捷公司年產15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生產線

孟州是一個「不沿邊、不沿海,地上地下無資源」的內陸小城,40多年來,孟州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走在了全省前列:連續11年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兩次入選「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先後獲得了「中國金融生態市」「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市)」「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河南省衛生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等200多項榮譽。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孟州的開放、創新、崇文、融合。」孟州市委書記盧和平說,孟州是開放的孟州、包容的孟州,更是善於融合的孟州。

孟州的「融合」,宣揚的是包容的發展理念以及和諧的發展追求,體現的是繼承和創造,既把孟州的人文特色充分表現出來,又體現了一種動態追求,借鑑吸收一切先進經驗所創造的有益成果,並在繼承和吸納的基礎上開拓、光大。

孟州市優美的「四好農村路」環境

孟州的「融合」是敢於拿來、兼容並蓄,是善於鑑別、敢於揚棄。多年來,正是由於孟州的包容、孟州「融合」發展,帶來的是孟州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城鄉融合的持續深化、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

孟州通過招商引資,吸納融合的外來企業、合資企業廣濟、皓澤、晶能、御捷等,已逐漸成為孟州各大產業的領軍企業。

孟州的裝備製造產業,以世界最大的發動機氣缸套生產企業中原內配為龍頭,融合集聚了英國GKN、德國萊茵金屬等關聯企業50餘家,產品行銷世界五大洲。生物化工產業,以世界最大的核黃素生產企業廣濟藥業為龍頭,集聚融合關聯企業也多達40餘家。

康華藥業今年疫情期間新上口罩生產線一角 張澤斌攝

孟州的城市亮化工程,吸納融合了外地城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城市夜景已成為孟州的亮麗名片。

孟州的莫溝村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與美麗鄉村建設完美「融合」,將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傳統村落建設持續「融合」深化。如今的莫溝,已發展成為集美食小吃、宜居宜業、休閒旅遊、生態觀光於一體的特色村莊,先後榮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宜居村莊」「全國文明村鎮」等多項榮譽。

老家莫溝傳統民宿一角

當今的發展趨勢是一體化發展、融合發展,孟州也正在向洛陽都市圈融入,向發展大潮融入。「融合」的孟州,將放寬視野、勇於創新、攻堅克難,在新起點上奮力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孟州新篇章。

當前,孟州正處於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40萬孟州人民正在打開胸襟、放寬視野,勇於創新、攻堅克難,弘揚「開放、創新、崇文、融合」的孟州精神,為推動孟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短評

融合發展風光無限

「開放、創新、崇文、融合」的孟州精神,「融合」是濃墨重彩的點睛之筆。「融合」,自有一種開放包容、崇文尚德、開拓創新、啟人心智的奇妙力量。八音合奏,終和且平,融匯相合,美美與共,不斷帶給我們勇氣和定力、驚喜與希望。

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僅靠集納式的「拼盤」是遠遠不夠的,她必須順應了包容互惠、合作發展的潮流推陳出新,如同含英咀華的大熔爐,萃取精華,揚棄雜質,冶煉出全新的精氣神韻。

實踐一再證明,開放才能帶來進步,合作才能實現共贏,融合才能放大共贏的效應。

獨行快,眾行遠。城市群競合時代,只有將開放大門打得更開,融合的步伐走得更快,才能闖出風光無限的未來。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市場經濟的大海,不是一方孤立的池塘和沒有航標的小河,區域協作一盤棋,求的是合作共贏,謀的是整體利益。只講競爭,不談合作,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封了別人的門,必然也堵了自己的路,註定行之不遠。唯有建設更高水平服務型政府、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參與區域乃至全球產業鏈分工,才能為發展更加平衡,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寫下現實註腳。

發展不是一個人獨奏,而是親幫親好鄰望鄰好的交響樂,把車開好是智慧,讓別人搭車是胸襟。孟州秉持融合發展思路,觀大局、謀大勢,破圈層,下足硬功夫,改善軟環境,推動更加有序的要素流動、更加優化的資源配置,讓協同發展釋放出巨大的紅利,讓城市變得更有風度和溫度,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為發展增添更大動能,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必將越走越寬廣。

編輯:張海燕

相關焦點

  • 融合:敞開高質量發展博大胸襟
    該公司的「蝶變重生」,正是孟州開放包容、「融合」發展的成果。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孟州的開放、創新、崇文、融合。」孟州市委書記盧和平說,孟州是開放的孟州、包容的孟州,更是善於融合的孟州。   孟州的「融合」,宣揚的是包容的發展理念以及和諧的發展追求,體現的是繼承和創造,既把孟州的人文特色充分表現出來,又體現了一種動態追求,借鑑吸收一切先進經驗所創造的有益成果,並在繼承和吸納的基礎上開拓、光大。
  • 中黃以融合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值得思考的是,在經濟領域,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高質量發展又意味著什麼?高質量發展要樹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培養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好學」有哪些新標準?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這些都是辦學者和教育者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博物館文創事業融合發展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9月24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2020年文創產品專委會年會暨「跨界與融合:博物館文創發展新動能」論壇在西安舉行。
  • 高質量、可持續、融合開放!《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劃定產業...
    11月2日晚間,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指出,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 我省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2021年我省從增加優質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推動文化旅遊領域數位化發展、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等方面推動青海文旅高質量發展。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我省文化旅遊部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圍繞重點工作,推動青海文旅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進黃河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我省將抓緊編制「十四五」規劃、黃河文化等專項規劃。在加強文物遺址的保護利用,提升考古能力水平的同時,實施非遺整體性保護,積極推進黃河文化旅遊帶建設。
  • 文旅融合走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活棋
    近日,民族地區文旅融合與鄉村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舉行。他結合實踐經驗,闡述了以農商旅文融合助推民族地區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思索。他認為,要秉持守正創新原則,既要守好鄉村的固有「本體」,也要進行現代創新,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環境從潔化、綠化到文化、美化,產業從農本、文本向商業、旅遊,公共生活規則從家庭宗族特徵明顯的孝悌禮義到更加適應社區生活和開放狀態的現代理念,文化從文物保護、民俗活化到價值精神傳承的提升。
  • 發展進度不斷刷新!荔灣這裡憑什麼將成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新極核?
    近日,廣佛兩市攜手編制了《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提出在廣佛197公裡長的邊界兩側,選取629平方公裡極具發展潛力的區域,合力建設包括「1個先導區和4個片區」的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規劃中,「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廣州荔灣海龍」先導區總面積達259平方公裡,將發揮廣州南站連接港澳、輻射內地的雙向開放優勢,規劃共建廣佛科技城、文化新紐帶和雙向開放的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新極核
  • 「五育融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未來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整體式、體系化中的變革與發展新時代的中國基礎教育,已經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它意味著,沒有「終身」、沒有「智能」、沒有「融合」,就不會有新時代在育人質量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未來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註定是在整體式、體系化中的變革與發展,是一種新整體、新體系的呼之欲出。這個新體系,在我看來就是以「五育融合」為支點或槓桿的全面培養新體系。
  • 馮學鋼:科技企業助力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本屆鎮博會以「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開啟對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發展之道的總結及探索。在10月17日舉辦的年度課題研討會上,來自文旅行業的多位專家分別對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課題研究框架與階段成果、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國家政策深度解讀兩大方面進行了分享。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德州學院:以 「校城融合」實效推進學校高質量...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德州學院:以 「校城融合」實效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2020-12-09 09:29:45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煙臺大學:產教融合 推動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煙臺大學聚焦省市重大發展戰略,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內容,突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快跟小編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吧!
  • 打造新型城鄉關係,實現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新型城鄉關係,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面對全球經濟大變局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十四五」時期應把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心放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上。
  • 加速高質量融合 推進 「四全媒體」 建設
    以此為契機,經濟日報「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建設全面推進,高質量融合發展再上臺階。 全國兩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媒體融合發展的根本任務、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提出建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
  • 走好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 開創「新武江新經濟新生活」嶄新局面...
    圖片來源韶關旅遊堅定不移走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武江區正在邁出堅實的步伐。,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創『新武江、新經濟、新生活』嶄新局面。」武江區將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加快謀劃新的經濟發展平臺,把市委對武江的殷殷期望轉變成實際行動和發展成果。肩負使命擔當,奮進正當其時。當前,圍繞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走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前列的目標,武江區全域基礎設施、產業體系、空間景觀正在加速重構,在發展中塑造城鄉融合新形態,讓農民群眾和城市居民共享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 以創新融合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鐘山農業創新發展聯盟正式成立
    據悉,該聯盟由玄武區域內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及科技創新服務企業、金融機構等組成,是覆蓋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鏈,整合國內領先優勢資源,開展農科產業協同創新的合作組織。該合作組織既是農業聯盟、產業聯盟、企業聯盟,也是招商、推廣、促進的聯盟,更是對口支援的運作平臺,將實現農業政產學研金的精準對接,推動區域農業創新高水平融合、高質量發展,對於打造國內國際農業創新高地有重要意義。
  • ...榮獲中國旅遊研究院「融合創新發展十大案例」及「十大創新項目」
    會上,主辦方發布了2020年旅遊集團融合創新發展十大案例及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其中,融創文旅集團的「歡樂互聯平臺案例」和「夜夜夜阿狸」主題夜遊項目分別獲得「融合創新發展十大案例」和「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同時,在論壇圓桌對話環節,融創中國執行總裁兼融創文旅集團總裁路鵬,就「旅遊集團成長與行業發展」話題,結合融創文旅創新發展模式進行了分享。
  • 鄭州市二七區:以文旅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莉娜  德化步行街成了網紅打卡地,櫻桃溝裡藏著「淘寶村」,瑞光舊工廠變身文創園,華僑城文旅項目呼之欲出……  11月12日,鄭州市二七區文化旅遊局舉行「媒體人看二七、文旅融合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採風活動,各級主流媒體走進二七區
  • 平輿縣圍繞三產融合推進白芝麻產業高質量發展
    小芝麻 大產業平輿縣圍繞三產融合推進白芝麻產業高質量發展
  • 聚焦「科技融合醫藥創新」 2020「新原力論壇」開幕
    本次論壇秉承「立足中國,惠普全球」的論壇宗旨,以「科技融合醫藥創新」為主題,深入探討了「IT+BT」跨界融合在生物醫藥領域中的作用與前景。市委副書記、區委書記佟桂莉,副區長倪世英等出席論壇。  佟桂莉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杭州加快布局生物經濟等未來產業,積極培育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城市。
  • 激活「兩業融合」內生動力 讓「製造 服務」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早在2019年11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就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兩業融合」(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中國製造 中國服務」組合效應,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製造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與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