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2月5日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生活便充滿了塑膠袋。塑膠袋,在為人們購物提供便利的同時,卻也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汙染」。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一晃十年已過,「限塑令」實施效果如何?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調 查
學前街一煎餅攤10分鐘消耗9個塑膠袋
記者在一個賣煎餅的攤位前看到,一沓超薄的白色小塑膠袋就掛在爐子邊上。攤主做完一套煎餅順手一捻,熟練地把煎餅放在塑膠袋裡,遞給顧客。短短10分鐘裡,攤主賣掉了8個煎餅。其中,有位顧客買了3個,在單獨套袋的基礎上,又要了一個袋子,把煎餅裝在一起拎走。攤主說,一個早上可以賣100多個煎餅。
朝陽農貿市場一菜農10分鐘消耗13個塑膠袋
走進農貿市場,記者發現幾乎每個攤位上都掛著一串串大小各異的塑膠袋,用來給顧客裝菜。在一位菜農的攤位前,記者數了一下,10分鐘裡有6位市民光顧,少的買了一種菜,多的買了三種菜。一般都是一種菜裝一隻小塑膠袋,買得品種多就再套一個大塑膠袋,大大小小一共13個塑膠袋(上圖)。該菜農稱,一天消耗的塑膠袋不能論只來計算,而是論包。每天大概要用掉兩三包小塑膠袋、一包大塑膠袋,一包塑膠袋一般50隻。
家樂福超市果蔬生鮮區10分鐘消耗21個塑膠袋
在果蔬生鮮區域,顧客們正用透明手撕連卷塑膠袋來裝東西。幾個土豆、幾根黃瓜、幾個蘋果……一種商品一個袋,裝好後再給超市工作人員,稱重、貼價籤。10分鐘裡,工作人員稱了21個袋子的東西。記者發現,有顧客在買了東西後還會順手多拿幾個手撕袋放在購物籃裡。
在結帳處,收銀員一般都會問一句:「要塑膠袋嗎?」家樂福超市有關人士坦承,這幾年不管是免費的手撕袋還是有償的塑膠袋,用量都沒有減少。
海岸城格瑞思麵包房10分鐘消耗36個塑膠袋
中午時分,麵包房裡顧客不少。收銀的小夥子先用白色透明的塑膠袋把沒有包裝的面包裝起來,一個麵包一個袋子,再放進一個大的塑膠袋中。記者發現,大袋子上左下角有小字「為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請多次使用,廢棄後建議回收再利用」。
記者在收銀處站了10分鐘,有14位顧客結帳。最多一位買了6個麵包,最少的買了一個麵包,一共裝了大大小小36個袋子。
美團外賣上一家快餐店10分鐘消耗5個塑膠袋
近年來隨著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裝的使用率大幅提高。
包師傅主要在美團外賣上銷售快餐,一天可以賣掉400份左右的快餐。一份外賣至少包括2個快餐盒和1個塑膠袋,因為大多是單位訂餐,一般是3份快餐裝1個大塑膠袋。而快餐的訂單時間比較集中,通常也就是午飯和晚飯各2個小時。按此計算,10分鐘大約會有5個塑膠袋打包送出。
招商城一文具用品攤位10分鐘賣了100個塑膠袋
走在招商城,記者看到不少攤點有塑膠袋出售。
在其中一家主營文具用品的攤位前,記者與攤主聊了起來。塑膠袋的規格很多,有30個一包的,有50個一包的,也有100個一包的。最便宜的0.8元一包30個,平均下來一個塑膠袋2分多。也有比較厚實的,價格自然貴不少,3元一包30個,平均1角一個。
在閒聊的10來分鐘裡,攤主賣掉了2包50個裝的。攤主表示,塑膠袋只是順帶賣賣,一個月大概賣一二百包。如果是主營包裝袋的,一般一個月都要賣好幾千包。
聲 音
「如果明天全面取消塑膠袋,你怎麼辦?」當記者把這一問題拋出來時,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消費者:怎麼方便怎麼來
「以前沒有塑膠袋的時候,我們不也這麼過來了?」陳阿姨很是懷念以前的菜籃子。「我們年輕時,買菜都是挎個竹籃子,管它葷的、素的,全往裡裝,回家再分,現在買菜都是塑膠袋,看不到菜籃子了。」
「對於老百姓來說,當然是怎麼方便怎麼來。」莊女士認為:「去一趟菜場,不可能只買一樣菜,總不能把魚蝦和豆腐塞在一個環保袋裡吧?」莊女士覺得,塑膠袋停用可以,但至少要在停用前推出相應的替代品。商戶:換包裝成本會轉嫁顧客
農貿市場上銷售水產品的攤主很是不解。「不提供塑膠袋,魚蝦怎麼帶回家?難不成拎個水桶來裝?」
「一個煎餅才賺多少錢?如果禁用塑膠袋,改用環保袋,除了提價,根本做不下去。」煎餅攤主坦言。
「不用塑膠袋包起來怎麼送?萬一湯灑了,買家可是要給差評的。」在外賣小哥看來,沒有塑膠袋活根本沒法接。
建 議
環衛部門:改變消費習慣
「雖然『限塑令』實施已經有10年,但是從環衛部門清理的垃圾來看,塑膠袋的使用量並沒有減少。」無錫環境衛生管理處有關人士說,使用塑膠袋購物已成為很多市民的一種習慣。只有正確引導公眾消費習慣,讓公眾意識到白色汙染的危害性,才能有實效。
工商部門:生產源頭抓起
市工商管理局市場規範監督管理處有關人士表示,自「限塑令」實施後,工商部門就把對使用、銷售塑膠袋的抽查作為一項常規的業務工作來進行,對銷售超薄和不合格塑膠袋的遊商和經銷商等會依法處罰。但是要想根治,還是要從生產源頭上抓起。
行業專家:可用其他材料替代
「可以推進食品包裝塑料製品綠色化,採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塑料製品。」江南大學金徵宇提出,如果這些塑料製品都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就能夠有效治理「白色汙染」,還可以形成一個上千億的巨大市場。在金徵宇看來,通過將玉米澱粉轉化成生物基塑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可選方案。 (祝雯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