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的重點,從來不是網,而是課,授課形式變了,學習核心沒變。家庭教育在網課這種授課形式中,作用前所未有的凸顯。
文|劉小鹿
網課一個月,有的孩子上課、讀書、鍛鍊、練琴,生活作息跟平時沒有多大差別,最大的區別是把課堂搬到了家裡,老師出現在網絡裡,從臥室到課堂,實現了一步速達,還額外獲得與父母相處的機會。
而另一批孩子,則是懶惰消沉,黑白顛倒,不到中午不起床;人在電腦前,心在別處玩;偷奸耍滑,欺騙老師;沉迷遊戲,看直播巨額打賞;家長不與他們赤膊上陣,就不學習;為了抗拒學習,與家長鬥嘴慪氣,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個別孩子跳樓,家長跳水的新聞更是讓人看得心驚肉跳、扼腕嘆息。網課裡老師還是那個老師,上課內容還是那些內容,可是,很多家庭為孩子上網課,就是鬧得雞飛狗跳的。
很多家長把責任怪在網課身上,覺得網課不嚴肅,不正式,沒氛圍,缺少管束,導致孩子上課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不高。
其實,孩子不認真上網課,同樣不會認真在線下學習。孩子在家不愛學習,不是學校開學就能解決;孩子沒有自我管理能力,不是教給老師就可以;孩子以網課之名玩遊戲,也可以找別的藉口玩遊戲。
有些家長可能至今沒明白,網課的重點從來不是網,而是課,授課形式變了,學習核心沒變。
美國社會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爾說:「網絡社會不是即將出現的一種社會結構,而是唯一的社會結構。網絡不只是現實的鏡面,更是現實的一部分。」
孩子上網課,沒有學校的規則約束,沒有老師的監督管理,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前所未有的凸顯出來。
網課效果大比拼,這三類家庭出來的孩子更容易勝出。
1、自律的家庭:網課比的是自律,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
平時注重鍛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家庭,這次受疫情影響的程度最輕,甚至可以說,贏得了先機。
自律的孩子有自己的規劃,每天嚴格作息時間,認真上網聽課,完成作業,並自我安排學習任務。
當別人還在原地的時候,他們已經迭代升級。自律,是他們的頂級實力。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曾說:「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即使沒有父母的監督,他們也沒有一絲懈怠,因為自律不是自我強迫,而是一種行動自覺,融入他們的骨子裡。
每一自律的孩子的背後,是同樣自律的父母。父母的一舉一動,浸潤其中,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孩子的成長。
童話大王鄭淵潔堅持每天早上四點半起來寫作,一寫就是兩個小時以上,每日事,每日畢。
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寫作,在女兒的心中種下一顆自律的種子。
女兒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業,自我管理學習時間。18歲那年,她被美國六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
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要嘮叨,不要強迫,更不要打罵,父母自己帶頭做到就可以了。
M·斯科特·派克在《稍有人走的路》中寫道:「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自我完善。我們強化自身成長的力量,才能成為他人力量的源泉。」
孩子在上課,家長卻在一旁刷手機玩遊戲,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心情一定會受到影響。想要孩子認真學習,父母需要放下手機。
同樣的,想要孩子早睡早起,父母就不要熬到深夜。
最好的教育,是身教,當父母自己做到了,即使一言不發,孩子離「做到」也只待時日了。
孩子不自律,父母就妄想偷懶。只有父母以身作則,奮力託舉,孩子才會自律優秀。
2、情緒穩定的家庭:網課拼的是心態,父母越淡定,孩子越專注
疫情在家,長時間朝夕相處,很多家庭親子關係升溫,孩子在和諧的家庭關係中,得以安心學習。
也有一些家庭,親子關係原本不太和諧,雙方習慣情緒化溝通,導致矛盾激化,甚至出現極端案例。
在上海,有個母親和兒子因為學習問題發生衝突,情緒過激,直接跳河輕生,被消防警察救起的時候,這位母親依然怒氣未消。
這位母親,情緒如此脆弱,且不論平時輔導絮絮叨叨、指責批評,有多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單就跳河這一舉動,就會給孩子留下可怕的心理陰影。
父母情緒不穩定易暴怒,不定什麼時候爆炸,孩子的精力都花在察言觀色和討好規避上,哪有多少心思認真學習呢。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實驗證明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受到成人情緒的影響,並且對生活的細節非常敏感。
父母經常焦慮、抑鬱、吼叫、暴力,孩子會在體內積累很多負面情緒,嚴重的會影響他們的大腦發育。
經常輔導作業的父母會發現,孩子一道題不會做,你越吼,孩子越錯,以至於很簡單的題目都答不上來。
父母如果心態淡定,不驕不躁,孩子思路也會很靈活,哪怕依然不會,孩子也不會感到焦慮和沮喪。
孩子的天性是玩,特別是出門玩,宅在家裡,空間封閉壓抑,本來就很容易抑鬱焦躁。父母若不懂調節氣氛,總是把目光盯著孩子的缺點和毛病,批評嘮叨一番,結果一定是自己懊惱糾結,孩子也不開心。
越是非常時期,父母越要情緒穩定,給孩子更多愛和寬容。孩子在輕鬆快樂的家庭氛圍中,才能集中持久專注的做一件事,提高學習效率。
3、情志高雅的家庭:網課需要氛圍,會玩才會學
平時不以為然的興趣愛好,在你足不能出戶的時候,可能就是拯救靈魂的靈丹妙藥。
情志高雅的父母,養養花彈彈琴練練字,自得自樂,心情開朗,家中一派祥和氣氛。
宅在家,孩子每天面對電腦上課,難免沉悶無聊,有興趣愛好的孩子,就會懂得用自己的方式抵擋消極,卸下疲憊。
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高歌一曲,跳上一段舞,放鬆身心得到放鬆、節奏得到調整,整個人狀態更加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有的愛好還能讓孩子靜下心,獲得專注的能力。偶有不開心,也能通過興趣愛好得到排解。
興趣是內心的召喚,它能讓人對生活產生無限熱情,感受實踐美好,且目標明確,不會輕易迷失方向。
在奇葩大會上,俞敏洪曾說:
「比起關注我小孩的學習成績,我更關注他們的課外興趣培養。如果他們有一個愛好,能讓他們即使在孤獨的時候,覺得生命這樣度過,也會感覺有意義的愛好。」
若父母無趣,孩子也多半很難做到興趣廣泛。沒有健康愛好的孩子,生活單調重複,空虛無聊,非常容易沉迷網路遊戲。
因為,只有在那個虛擬世界,他無所不能,空虛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與其讓孩子渾渾噩噩度日,沉迷網路遊戲,不如利用網絡,調動孩子學習之餘,一起學畫畫、烘焙、瑜伽,一起看幾部好電影也是不錯的選擇。
一張一弛方為道。有首小詩這樣寫道:「假如生活充滿了憂愁,沒有閒暇駐足凝望,這,還算是生活嗎?」
有時無用即有用,父母帶頭培養點興趣愛好,讓孩子積極面對生活,認真學習,回歸內心的純粹。
珍惜孩子呆在家裡上網課的時光,這是父母零距離了解孩子學習成長情況的最好機會,也是培養和諧親子關係最好的時刻。家庭氛圍調節好了,父母以身作則了,孩子的學習情況也不會差。
疫情終會過去,孩子終會去學校上課,但家庭教育的步伐永不停歇。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劉小鹿,專注家庭教育,呵護成長,靜待花開,助力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更多家庭教育問題請關注我@小鹿成長堂,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