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全文)

2020-12-23 全球紡織網

 

前 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十二五」規劃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同時圍繞這一主線實施,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建議」對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做出新的闡述,「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進步、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為貫徹中央對「十二五」規劃建議的精神,認真總結全行業「十一五」規劃的經驗和成績,綜合判斷行業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促進全行業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現代化建設,完成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紡織工業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特編寫《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取得長足發展,科技進步發揮了根本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圍繞「十一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部署的目標和任務,全行業科技進步速度加快,自主創新能力迅速提升,開展了大量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推廣工作,以自主創新的工藝、技術、裝備為主體的發展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強,節能減排取得較大進步,紡織工業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撐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行業由大變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紡織工業的發展和提升仍面臨著國際、國內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又要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新的重要趨勢,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更趨複雜,搶佔紡織工業新的科技制高點將成為世界各國間新的競爭焦點。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完全有條件推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強。同時,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集中力量推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建設現代紡織產業體系。

    本世紀初,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根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任務,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紡織強國的宏偉目標。未來五到十年,將是我國紡織工業向強國目標全面衝刺的關鍵時期,加快科技進步,實現紡織科技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並以此為支撐轉變發展方式,是實現2020年紡織強國目標的根本途徑。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包括主體文本和攻關、推廣項目附件兩個,即「十二五」紡織工業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項目。「綱要」中所提出的「十二五」期間行業科技進步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以及附件1、2中所列的50項攻關目錄和110項推廣目錄,是根據世界紡織工業技術進步的總趨勢結合我國紡織業由大變強的客觀需要以及「十一五」科技進步成果作出的歸納,今後將根據行業發展實際及項目進展定期進行動態補充和調整,對附件1中完成產業化研發的項目成果將及時加以推廣應用,以有效促進行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

「十一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情況

   

    「十一五」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將加快科技進步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圍繞創新能力提升和技術裝備升級積極開展工作。2004年底,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基於國內國際形勢發展和行業自身產業提升的客觀需要,制定並發布了《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提出了行業中急需解決的「28項關鍵技術和10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簡稱「28+10」),並於2006年、2008年兩次進行了細化和修訂。近年來,行業圍繞「28+10」開展了大量的科技攻關和成果產業化推廣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高性能、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材料技術,新型紡紗、織造與非織造技術,高新染整技術,產業用紡織品加工技術,節能環保技術,新型紡織機械以及信息化技術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取得重大進步,多項高新技術在紡織產業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批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和先進裝備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先進生產技術與時尚創意的結合,明顯增強了紡織服裝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十一五」期間,大中型紡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均增加了近2倍;全行業有2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年產45000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及其產業化」兩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累計獎勵622個項目;行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數量每年增加1000餘件。

    全行業整體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提升,先進技術裝備投資不斷增加,落後工藝、技術和裝備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加速退出,行業技術素質和生產效率穩步提高。「十一五」期間,全行業共引進國外先進裝備近200億美元,採用國產先進裝備約2800億元人民幣;化纖行業共淘汰陳舊的小型聚酯裝備約300萬噸,淘汰落後抽絲能力約150萬噸,印染行業74型染整設備基本淘汰。目前,全行業1/3左右的重點企業技術裝備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比2005年翻了一番。

   

    1、一批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產業化取得突破

    碳纖維、芳綸1313、芳碸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以及竹漿纖維、麻漿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已實現產業化生產,正在進一步開發系列品種,擴大應用,多數技術及產品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芳綸1414、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已取得中試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產業化生產技術正處於研究階段。新型聚酯PTT樹脂合成已突破中試實驗,纖維生產加工及產品開發實現產業化生產。

碳纖維(CF)T300產業化

多家企業完成百噸級生產線產業化攻關,千噸級生產線已投入運行。國內產能已達到2750噸,產量400噸。

超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產業化

幹法技術已實現產業化生產,原溼法技術正在加快升級,並已建立多條產業化生產線,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產能已達6500噸,約佔全球的50%,產量達到3000噸,產品大量出口海外。

芳綸1313產業化

在多家企業已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化生產規模,產品初步具備國際競爭力,部分可替代進口,並已出口海外,總產能達到7800噸。

聚苯硫醚(PPS)產業化

纖維級聚苯硫醚的聚合、抽絲產業化成套技術和裝備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替代進口。PPS樹脂產能達2.8萬噸,纖維能力達3000噸。

芳碸綸產業化

年產千噸級生產線已建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用領域正在不斷擴大。

芳綸1414產業化

100噸/年中試規模生產線基本實現生產,千噸級產業化生產線正在建設當中。

聚乳酸(PLA)纖維產業化

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及纖維製備工藝研究已經完成,成功開發出聚乳酸一步法紡絲新工藝,連續聚合體直紡聚乳酸長絲新技術及其產品的開發實現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

竹漿纖維產業化

新型竹漿纖維實現產業化,自主研發了竹漿粕生產工藝和竹漿纖維生產技術和裝備,技術和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內總產能達5萬噸。

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Lyocell)產業化

目前已建成千噸級/年實驗生產線,並在國產化裝備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纖維產業化仍需進一步發展。

PTT纖維及聚合研發生產

PTT樹脂合成已突破中試實驗,纖維生產加工及產品開發已經實現產業化。

    2、國產化生產技術和裝備的開發應用能力顯著提升

    以大容量、高起點、低成本為特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產化新型聚酯及配套長短絲技術裝備在行業中廣泛使用,目前正在向超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節能減排直紡新一代聚酯新技術方向全面升級,整套規模已由原來的引進6萬噸/年擴大到40萬噸/年,百萬噸級新型PTA成套國產化技術裝備也已研發成功。自主研發的年產45000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技術達到單線產能世界最高、原材料消耗最低的國際先進水平。國產化的技術裝備使行業新建項目投資成本大大降低,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化纖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技術名稱

技術實施效果

推廣應用情況

年產60萬噸及以上新型PTA成套國產化技術與裝備

新建項目總投資比引進裝置節省15%~25%;

裝置的國產化率達80%以上;

裝置能耗比目前引進的PTA裝置節約20%以上,物耗與最新引進裝置的指標相當。

採用國產技術興建的年產90萬噸PTA裝置2009年建成投產,成為國內首套採用國產化技術的百萬噸級PTA裝置,實現了PTA工藝技術自主化和裝備國產化,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結束了我國完全依賴引進技術建設PTA裝置的歷史。

30~40萬噸/年(套)聚酯成套技術與裝備

新建項目單位投資降低10%以上;

綜合能耗降低10%以上;

採用直紡、在線添加技術,生產高質量、低成本差別化滌綸長絲,產品競爭力明顯提高。

2009年已建成兩套40萬噸/年(一頭兩尾)裝置,一套單線產能30萬噸/年聚酯裝置。

45000噸/年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技術

原材料消耗降低20%;

電耗降低18%;

汽耗降低11%;

減少廢水處理30%。

應用該成果形成的產能已佔國內總產能的約35%。

新一代氨綸成套技術

與第一代及改進的東洋紡技術比較,紡速提高30%~50%,能耗下降30%~45%。

已在蕭山、新鄉、廈門、煙臺、溫州等地推廣,採用國產連續紡技術,擴大產能7.75萬噸。

    3、化纖產品功能化、差別化水平提高

    新一代直紡滌綸超細長絲及高效新型卷繞頭技術、蛋白纖維等一系列功能化、差別化纖維生產技術實現產業化,為紡織面料及服裝、家紡產品提供了新的優質纖維原料。目前,行業中已開發出細旦、超細旦、異型截面絲、阻燃、抗菌、抗靜電、吸溼透汗等功能化、差別化纖維品種,2010年化纖差別化率可達到43%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1、技術裝備水平提高促進紡織品生產加工水平提升

    棉紡自動化、連續化、高速化新技術的國產化攻關和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2009年棉紡行業精梳紗、無結頭紗、無梭布、無卷化比重分別達到27.8%、65.4%、68.3%和46.8%,比2005年分別提高2.8、10.1、16.1和8.4個百分點。毛紡行業無結紗比例超過60%,大中型毛針織企業基本實現紗線無結化;精梳產品100%無梭化,粗梳產品80%無梭化,產品質量大幅提高,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桑蠶自動繅絲機的推廣應用使生絲質量水平平均提高1.5個等級,應用比例由20%提高到85%。

    2、生產加工新技術推動了高檔紗線的發展

    緊密紡、噴氣、渦流紡、嵌入紡等新技術的採用使紗線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天然纖維紡紗支數大大提高,紗線質量顯著提升。2009年,棉紡緊密紡生產能力達到443萬錠,噴氣、渦流紡達到5.9萬頭。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已在毛紡行業得到產業化應用,開發出了羊毛500公支的高支紗線,棉紡、麻紡行業正在進行產業化研究。半精梳毛紡加工技術取得突破,2009年生產能力達到100萬錠,比2005年增加了70萬錠。特種動物纖維絨毛分梳及改性加工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已在25%左右的羊絨分梳企業得到應用。

    3、織造、染整工藝技術進步提高了紡織面料的質量和功能化水平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面料加工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新型電子提花裝置的大量應用、經緯編新型面料的開發、多種纖維的混紡交織以及織物結構的創新大大豐富了紡織面料的品種,我國棉紡、毛紡、針織面料及一批化纖面料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印染行業自主研發了活性染料冷軋堆前處理及染色、數碼印花、塗料印花等一批印染新技術,大量採用了電子分色製版、自動調漿、在線檢測等先進電子信息技術,大大提高了面料質量的穩定性和附加值。面料後整理由抗菌、抗皺等單一功能的整理發展至為提高織物附加值而進行的多功能整理,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突破了服裝、家紡等傳統消費品領域,逐漸拓展至電子、航空、建築等產業用領域。目前,我國紡織行業面料自給率達到95%以上,與2000年相比較,面料出口額年均增速超過10%。

   

    1、一批節能、節水的新技術實現研發突破並在行業中推廣應用

    「十一五」期間,按可比價計算,紡織行業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約40%,節能新裝備、新技術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棉紡行業推廣採用節能電機、空調自動控制等技術,空調自動控制技術可降低空調能耗10%~15%。化纖行業推廣差別化直紡技術、新型紡絲冷卻技術等實用節能型加工技術,其中新型熔體直紡熱媒加熱系統可減少燃料消耗近1/3。印染行業節能降耗的新工藝技術研發和推廣成效顯著,其中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可節約電、汽消耗30%以上,已經應用於各類棉及其混紡織物;冷軋堆染色可節約蒸汽40%,已在中厚型織物上應用。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節水工作取得進展,用水量最大的印染行業百米印染布生產新鮮水取水量由4噸下降到2.5噸,累計減少37.5%。在印染行業中開始大量推廣應用的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可減少水耗30%以上,生物酶退漿可節水20%以上,冷軋堆染色可節水15%。

    國產綠色環保紡織專用裝備的研發和製造能力提高為紡織行業實現節能降耗創造了良好基礎條件。其中,國產連續前處理設備和連續染色設備可有效節約蒸汽、水各20%;新型間歇式染色機可節水50%,節能40%。

  2、汙染物控制技術明顯進步

    「十一五」期間,按可比價計算,紡織行業單位增加值汙水排放量的累計下降幅度超過40%,汙染物減排及治理技術明顯進步。印染行業開發了對廢水,實現廢水處理穩定達標,同時使印染布生產水回用率由2005年的7%提高到2010年的15%,大幅減少了汙水排放。絲綢行業研發了繅絲生產廢水深度淨化循環技術,繅絲廢水循環使用率可達90%以上,基本實現汙水零排放,目前已在大中型繅絲企業中推廣應用。化纖行業採用膜技術處理化纖廢水,採用長網洗漿機、連續打漿機和漂白自控系統等裝置進行粘膠漿粕黑液治理,採用活性碳吸附法、廢氣制硫酸裝置等治理粘膠廢氣,有效減少了液體、氣體汙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

  3、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取得進展

廢舊聚酯瓶回收利用技術得到有序推廣,技術不斷升級。再生紡纖維用於家紡填充料已經開發出三維中空纖維等新品種,衛生性能也顯著改善;用於生產可紡棉型短纖維、有色纖維等差別化纖維、中等強度工業絲的新技術也已實現突破,正在加強推廣應用。目前,國內再生纖維生產能力達到700萬噸,產量達到400萬噸。行業利用速生林材等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資源開發纖維材料的能力提高,竹漿、麻漿纖維已實現產業化。冷凝水及冷卻水回用、廢水餘熱回收、中水回用、絲光淡鹼回收等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在行業中推廣應用比例均已達到50%,提高了水、熱等各種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也減輕了排汙壓力,產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高性能纖維應用水平提高使產業用紡織品的性能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間,高強高模聚乙烯、芳綸、芳碸綸、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化取得重大突破,推動了防彈防刺複合面料、耐高溫針刺環保過濾分離用複合非織造材料、防噴濺阻燃防護服等產業用終端產品的研發。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原料的研發成功促進了抗菌、可降解的醫用衛生材料的開發應用。

  2、產品加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非織造技術取得重大跨越性突破,直接梳理成網技術使加工流程大大縮短,高速加固技術大幅降低了運行成本,同時在產品的各向同性、均勻度、手感、厚薄等性能上顯示了傳統紡織材料無法比擬的特點。產業用經編和立體編織技術進步大大拓展了複合骨架材料的加工領域,突破了風力發電葉片、衛星支架、火箭喉襯等加工難度極大的產業用紡織品成型技術。重磅高速織造技術、多層在線複合技術推動了高強土工布、高檔醫衛材料等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

  3、產品研發創新為促進國民經濟相關領域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國產土工合成材料在青藏鐵路建設工程中應用,成功解決了高原地質裂縫、凍土隔斷、保溫、防滲等系列難題。採用芳綸、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纖維研製的環保過濾材料不但可將火力發電汙染粉塵排放截留效率提高5倍以上,還可在廢渣中分離回收珍貴的稀有金屬,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輕質高強的高性能複合材料不但滿足了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的需求,還在製造業中逐步替代部分傳統鋼材,促進了低碳發展。病毒阻隔精度高的一次性手術服、口罩等醫療用產品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機率,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嬰兒和老年人一次性尿布(褲)、婦女衛生巾、擦拭布、溼巾等衛生用產品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4、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2010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產量預計將達到820萬噸左右,比2005年增長1.2倍;佔行業纖維加工量的比重超過19%,比2005年的13%增加了6個百分點。國產產業用紡織品不僅能夠越來越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逐步替代進口產品,而且出口種類日漸豐富,2010年出口額比2005年增加了近2倍。

  

  1、十項新型成套關鍵設備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取得突出成績

「十一五」以來,《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確定的10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攻關進展突出。大容量滌綸短纖成套設備,新型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等高效現代化棉紡生產線,機電一體化噴氣、劍杆織機均已實現批量生產,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替代了進口,國內化纖、棉紡裝備自主化率顯著提高。紡粘、熔噴、水刺非織造布設備以及電腦提花圓緯機、電腦自動橫機、高速特裡科經編機等針織設備均已研發成功,並推向市場,大大降低了紡織企業的裝備成本。印染工藝參數在線檢測與控制技術已經完成工藝點的檢測,單機臺的監測與閉環控制系統也研發成功,進入推廣階段。印染設備領域發展了大批具有節能、節水、減排潛力的新產品,國產前處理設備和連續染色設備已經可以替代進口。

 

化纖成套設備和技術

日產200噸大容量滌綸短纖維生產線成套裝置

單機及配套已形成產業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

研製成功,並實現了紡制色絲功能,現已小批量投放市場,絲束的質量高於半連續紡絲設備生產的產品。

高效現代化棉紡生產線

清梳聯

研發成功並實現批量生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清梳聯中往復抓棉機產量達1500kg/h,梳棉機產量達到100kg/h。

粗紗機

基本替代進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粗紗機錠翼最高轉速為1500r/min;多電機傳動的懸錠粗紗機佔粗紗機銷量的20%左右。

細紗機

基本替代進口;細紗機錠子最高轉速為25000r/min;全自動集體落紗細紗長機佔國內細紗機銷量的20%左右;國產集聚(緊密)環錠細紗機及集聚(緊密)裝置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佔據國內市場主流。

自動絡筒機

實現批量生產;最高卷繞速度為2200米/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自動絡筒機生產企業成為世界自動絡筒機四大主流廠商之一。

機電一體化劍杆和噴氣織機

機電一體化劍杆織機

機械轉速已達600轉/分,使用轉速超過450轉/分,已實現產業化;機械轉速達630轉/分的劍杆織機也已小批量進入市場。

機電一體化噴氣織機

運行速度突破了1100轉/分;具有寬幅、高速的性能,並能配套生產大提花、色織、雙幅、雙經軸等特殊品種,整機技術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非織造布生產線

紡粘法非織造布設備

滌綸紡粘熱軋生產線、雙組分複合紡粘法生產線、聚乳酸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線、再生纖維紡粘針刺非織造布生產線等研發成功,產品推向市場。

熔噴非織造布設備

丙綸紡粘熔噴複合生產線等已研發成功;丙綸熔噴設備幅寬由1.6米、2.4米發展到3.2米。

水刺法非織造布成套設備

研發成功,產品推向市場。

智能化圓機

電腦提花圓緯機

研製了電腦提花圓緯機、調線電腦提花圓緯機以及結合移圈、調線、襯經的多功能提花大圓機等系列產品,各種花色的單、雙面圓緯機已實現產業化。

無縫針織內衣機具有自動扎口、自動剪線、廢紗回收、吸風牽引等功能,已開始小批量生產。

電腦橫機

電腦自動橫機

具有較強編織功能的全自動電腦橫機實現產業化,單針選針電腦橫機、多達44把嵌花導紗器的嵌花電腦橫機也投放市場。

現代化經編機

高速特裡科經編機

研製了曲軸連杆機構的中動程高速特裡科經編機,最高機速可達2400轉/分。短動程高速特裡科經編機也研製成功。

多軸向經編機

2008年研發成功,接近國際水平,填補國內空白。幅寬110英寸,E5~E12運轉速度達1000~1300轉/分。

多梳櫛經編機

已研發成功,多碳纖維梳櫛經編機梳櫛數達63把,轉速達到630轉/分,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填補國內空白。

印染設備工藝參數在線檢測系統

國產印染設備已經普遍採用了先進的交流變頻傳動、PLC控制和觸控螢幕操作等技術,傳動方案已經成熟,速度閉環控制,實現了高精度同步傳動。

大部分印染工藝參數都可以得到監控,單機臺的監測與閉環控制系統也研發成功。

織物質量得到了穩定,工藝的重現性大為提高,返修率從通常的20%~30%降至10%以下,水、蒸汽、熱能等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水和熱能消耗分別下降20%~25%。

高質量、高效、節能、環保的印染設備

開發了多種產品,國產前處理設備和連續染色設備已經可以替代進口,圓網印花機、拉幅定形機和預縮機也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2、紡織機械製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紡織機械產品機電一體化已向深層次的智能化、模塊化、網絡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節能技術在紡織單機和成套裝備中推廣應用,節能、降耗、減排的新理念在印染和化纖機械設計中得到貫徹,依託循環經濟理念推出了適用於廢舊纖維紡紗、瓶級切片紡絲和非織造布等新裝備。採用先進位造工藝技術、先進刀具、輔具,建立裝配流水線,提高裝配精度,加強制造過程中的檢驗和檢測,隨時監控產品質量。計算機技術逐漸在鑄造、熱處理、表面處理和裝配等方面應用,極大縮短了理論應用於實際生產的時間,提高了產品質量。

  3、國產紡織機械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

伴隨著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加工製造技術進步,我國紡機行業的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2010年,國產紡機的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70%,主要產品中,棉紡細紗機、粗紗機等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90%,中、高檔劍杆織機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60%,自動絡筒機超過25%。國產紡機出口規模也持續擴大,「十一五」以來出口額年均增速超過10%,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市場廣受歡迎。

  

  1、產品設計數位化和生產製造自動化水平得到較大提升

CAD、CAM等產品研發設計數位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產品創新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計算機測配色和分色製版等技術的廣泛採用,使印染後整理水平大幅提高。現場總線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等在紡織裝備領域得到推廣,紡織機械正朝著數位化、集成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在線生產監測系統的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並在企業得到應用,為物聯網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打下基礎。

  2、企業管理信息化取得較大進展

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比例達到近10%,其中化纖、紡機、棉紡企業應用比例較高,大型骨幹企業普遍採用。應用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大中型企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行業內推廣的典範。紡織ERP產品開發取得明顯成效,印染、棉紡織、毛紡織等多個子行業的ERP系統已達到產業化應用階段。紡織ERP系統的開發應用降低了原料庫存,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極大地提升了紡織企業的運行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射頻識別技術(RFID)取得研發突破並進入產業推廣階段。電子商務和營銷信息化取得應用成果,有利於紡織企業開拓市場。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在重點產業集群得到推廣,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務。

  

  1、基礎研究取得進展

「十一五」,紡織高等院校積極開展紡織前沿技術及基礎理論研究,並在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大分子及凝聚態結構的調控,紡紗加工的纖維流有序控制及纖維結合體品質控制,表面物理化學結構改性等方面取得進展,為相關產業化技術研發突破提供理論指導,增強了創新能力提升的源動力,並對「十二五」產業升級起到重要先導作用。

  2、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

行業開展了紡織品流行趨勢研究和推廣工作,內容涵蓋生活方式、市場消費特徵、色彩應用,以及服裝、家紡產品設計,面料、紗線及纖維的結構、功能設計和生態開發工藝等領域,以文化創意研究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與市場化運作,更好地適應了現代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審美需要,有效提升了行業發展的差異化水平和品牌效應。流行趨勢研究與推廣目前在骨幹企業中參與度較高,中國流行面料工程開展多年,已經培育了一批具備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優勢骨幹企業,60多家企業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

  3、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產學研合作創新加強,「十一五」期間,近80%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1/3獲得行業科技獎勵的項目是產學研結合成果。產業聯盟成為集成創新的重要組織形式,天竹產業聯盟、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聯盟先後組建,加強了企業間橫向合作和跨產業鏈合作,有效促進了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的提升。創新平臺建設得到進一步推進,先後在廣東西樵、福建石獅、上海松江、浙江蕭山、江蘇無錫等重點產業集群建立了15個地區性產業創新平臺;國家紡織面料館、中國紡織產業網聯盟等行業性產業創新平臺也先後建成啟動,為提高行業創新能力提供了公共服務支撐。

  得到較快推進

「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共新制定、修訂標準727項,標準總數達到1500餘項,覆蓋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應用領域,基本形成標準體系,有6項標準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積極開展對口國際標準(ISO)轉化工作,轉化率達到80%;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自主提出了2項提案,提高了行業與國際標準對接的水平。

  

雖然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成果顯著,但從整體上看,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關鍵技術研發進展相對緩慢,新產品自主開發和設計能力仍有不足,應用電子、信息、自動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由於行業規模大,集中度低,企業間技術裝備水平差異較大,大量中小企業的技術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也仍有差距。

  基礎研究亟待加強。行業對高性能及新型纖維材料、智能紡織品、新型環保加工技術、新型紡織機械等重點領域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重視不夠,研究活動的開展程度和水平仍然不足。企業對技術進步缺少超前部署,產學研合作以短期項目為主,缺乏以中長期技術創新為目標的研究合作,基礎研究活動缺少行政層面和應用層面的有效支持。

  高性能、新型纖維材料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展相對滯後。除耐高溫芳綸1313、高強高模聚乙烯、竹漿等纖維品種已實現工業化生產外,多數重點纖維品種關鍵技術仍處於技術攻關或中試研發階段;國產化的配套材料、關鍵設備尚需進一步加強聯合攻關;天然纖維資源的高效提取技術、再生纖維素纖維清潔生產技術等生物質纖維開發相關核心技術仍有待加強研究;超仿真纖維的品種及仿真效果尚待改進。

  先進工藝技術在全行業的推廣力度不足,覆蓋面仍然偏小。行業技術升級主要集中在具有較好資金條件的骨幹企業,由於缺少行業性的技術推廣機制和平臺,先進工藝技術在廣大小企業中的推廣應用面仍急需繼續擴大。如已經推廣多年的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等先進裝備在棉紡行業中佔有率仍不足60%;具有突出節能減排效果的冷軋堆染色、小浴比間歇式染色、數碼印花、冷轉移印花等印染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面僅有5%~10%。

  裝備製造研發與生產工藝創新結合不夠緊密,產品先進性與製造水平仍有差距。我國高端裝備自主研發仍需加快突破,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成套生產線在國內尚屬空白,高頻高速針刺、高速熱軋、溼法成網、雙組份紡粘和熔噴等非織造布設備仍依賴進口,粗細聯合、細絡聯合系統尚未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自主研發和生產的紡機在自動化、連續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以及整機可靠性方面仍有不足,無梭織機運轉速度低於進口裝備約10%,電腦自動化針織設備在運轉速度、織物品質、編織控制系統等方面仍需提高。

  紡織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應用水平仍然不高。CAD/CAM、MES、REID、ERP等信息技術在行業中的推廣面多限於具有一定規模的大中型企業,且多數企業仍處於局部應用階段。企業信息化的協同與集成應用水平偏低,管控一體化應用程度不高。電子商務應用相對較少,物聯網應用於紡織行業的關鍵技術尚待開發。

  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後。標準體系結構仍需進一步完善,標準修訂不及時、與國際標準尚未完全接軌等問題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

  人才嚴重缺乏。行業人才培養與實際應用結合不夠緊密,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廣泛形成,面向紡織企業提供人才培訓服務的公共平臺功能尚不健全,全行業嚴重缺少高素質的科研、設計、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專業工程技術人才。

  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健全。紡織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結合不緊的問題仍然存在,各類創新主體在行業科技創新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間的協作關係沒有完全理順,創新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制約了行業創新水平的提升。

相關焦點

  • 相對滯後待跟進――紡織標準建設全面發力
    通過對一批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的研究,制定一批滿足市場需求而且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重要標準,提高紡織工業標準整體水平和國家化水平,進一步優化標準體系結構,提升我國標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建立起與我國紡織科技和產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標準體系。「標準工作正式寫進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綱要還是第一次,足見標準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發展部標準處副處長孫錫敏介紹說。
  • 《綱要》將成為「十二五」期間人民共同行動綱領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副主任朱之鑫、副主任徐憲平介紹開展「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情況,並答記者問。
  • 科技規劃綱要全文發布:創新型國家引領中國未來
    ——寫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發布之後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記者李斌、鄒聲文)日前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簡稱《規劃綱要》),標誌著自主創新這一國家戰略已經從理論層面進行到運籌層面
  • 一路前行,做紡織科技的「探索者」
    但意識到國內紡織技術發展潛力更大,更需要這方面人才,心懷眷戀的韓建毅然決定回國,為紡織工業發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開拓創新用科技成果服務產業  2005年,回國不久的韓建前往浙江省科技廳掛職。恰逢省裡開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行動,在掌握全省科技布局和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韓建跑遍了省內主要骨幹企業。
  • 致景科技與東華大學共建紡織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
    會上,在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市經信委、虹口區政府、虹口區科委等領導見證下,致景科技高級副總裁陳鍾浩與東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革代表籤署了合作共建紡織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框架協議並舉行揭牌儀式。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紡織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進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動紡織智能製造的發展,打造「工業網際網路+5G」的產學研合作新高地。
  • 李勇武:我國的石油化學工業「十二五」的發展思路和前景
    最近我們根據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二五」發展指南,以科學發展為主體,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為重點,為行業「十二五」發展指出了方向,確定了遠景和目標。我介紹一下行業「十二五」發展的思路和前景。要促進行業結構優化升級,保持行業平穩較快發展,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影響化學石油工業發展的障礙,我們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
  • 「紡織之光」2015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隆重舉行
    「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李津、宋廣禮、楊昆、劉麗妍、王威、陳莉、李娜娜、匡麗贇、李英琳、徐磊、徐秀萍 天津工業大學
  • 紡織學術年會:紡織行業如何邁向「中國智造」
    「2014中國紡織學術大獎」獲獎者 天津工業大學教授肖長發:  強化纖維原料開發 提升行業競爭能力「十二五」時期,我國紡織工業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行業整體保持了平穩、可持續發展態勢,較好完成了「
  • 奧美醫療: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公告
    奧美醫療: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公告 時間:2020年12月24日 17:25:47&nbsp中財網 原標題:奧美醫療:關於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證券代碼:002950 證券簡稱:奧美醫療 公告編號:2020-071 奧美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公告
  • 紡織化纖工業
    【紡織化纖工業概況】 紡織化纖行業是杭州市工業經濟總量所佔比重最大、從業人員最多的一個行業。全市擁有中國紡織工業名城1個、名鎮6個,蕭山區是國內最大的化纖產業基地。2014年,全市紡織化纖行業面臨內銷不旺、出口不振、利潤下滑,上遊原料價格波動大等外部風險和內在矛盾,但總體呈現穩健發展、適度增長態勢。
  • 「紡織之光」2018年度紡織行業新技術(成果)推廣項目目錄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公布了
  • 中大恆源:植物染料助力紡織工業綠色化
    中大恆源:植物染料助力紡織工業綠色化 2019-12-06 10:23:03 來源:中國工業報
  • 2020中國山東(德州)紡織服裝科技創新大會召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朱貴銀 通訊員 張春華12月11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支持,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主辦,德州市商務局 、德州市民政局承辦,德州恆豐集團、山東金信空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中國山東(德州)紡織服裝科技創新大會暨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會在德州隆重舉行
  • 第十七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技術交流會實錄
    第十七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技術交流會實錄 2015-07-02 16:39:15 來源:中國紡織報  第十七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圍繞「智能環保
  • 郵政局出臺2011年推進郵政行業科技進步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不斷提升郵政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更好地促進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郵政局日前印發了《國家郵政局2011年推進郵政行業科技進步的指導意見》。全文如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2019中國(盛澤)國際紡織機械及印花工業展覽會
    由蘇州市吳江高新區盛澤鎮人民政府和中國東方絲調市場管理委員會主辦,北京博聞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盛澤東方會展有限公司和蘇州綢都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中國(盛澤)國際紡織機械和印花工業展覽會(簡稱SZTIE 展會)將於2019年4月10日一12日於盛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 紡織信息化的亮點 針對性地"深化"是關鍵詞
    我國紡織工業的產業鏈配套齊全,且銜接緊密。從原料到最終消費品,產業鏈中不同的細分領域對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重點是要因行業而異、因需求而異、因發展階段而異,有針對性地推動紡織信息化向縱深發展。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
  • 河南紡織類本科院校
    ,「高效能棉紡精梳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十二五」以來,學校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68項,承擔省院合作項目、省科技攻關等省部級科研項目共計315項;獲市廳級以上科研平臺18個,其中國家級平臺1個;橫向科研項目20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4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34件;被三大檢索收錄論文1040餘篇,出版著作240餘部。近5年入校科研經費近九千萬元。
  • 黑龍江省「十二五」食品工業發展規劃
    但是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農產品以「原」字號輸出為主的局面仍未改變,食品工業的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值仍然很低(發達國家為2.0-3.7:1,發展中國家為1:1,我國為0.8:1)。  「十二五」期間,我省食品工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是我省食品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將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為食品加工的產業優勢,把我省食品產業做大做強,是當前面臨的緊迫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