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風口觀察|本周90家上市公司預減持:中文在線艱難「保殼」,股東大額減持離場
據飛笛科技統計,1月1日-1月8日期間,共有9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計劃減持的公告,較上周數量上升55家。涉及計劃減持對象154個,其中有15家公司的實控人參與計劃減持,佔比16.6%,比例較上周有所上升。中文在線(300364.SZ)的實控人計劃減持比例最高,減持最高佔比將達到公司總股本的15%。
從減持時間分布來看,預減持公告發布最多的日期為1月6日,當日共有25家公司發布了計劃減持公告。從減持公司的行業分布來看,計劃減持公司數量排名前三的行業為化工(12家)、傳媒(9家)、機械設備(8家),三個行業合計共有29家公司發布了計劃減持公告,佔比達32.2%。
整體來看,食品飲料、傳媒、化工等19個行業的計劃減持公司數量出現上升,休閒服務、國防軍工兩個行業的計劃減持公司數量出現下降。其中,食品飲料行業的計劃減持公司增量最多,相較上周增加了8家。國防軍工、休閒服務行業的計劃減持公司數量下降最多,相較上周皆下降了1家。
飛笛科技統計了1月1日-1月8日收盤時間區間內發布的上市公司公告中,計劃減持比例最高的10家公司。分別為中文在線(300364.SZ)、奧聯電子(300585.SZ)、博天環境(603603.SH)、碩世生物(688399.SH)、西麥食品(002956.SZ)、*ST麥趣(002719.SZ)、中電電機(603988.SH)、新元科技(300472.SZ)、祥鑫科技(002965.SZ)、暢聯股份(603648.SH)。
以1月8日收盤價計算,10家公司總市值合計為377.75億元,預計減持金額最高將達到28億元,整體金額較上周小幅下降。預計減持金額佔總市值約7.4%,與上周相比大幅增加。從減持股東來看,中文在線、*ST麥趣的實控人參與了計劃減持。從減持金額來看,中文在線的計劃減持涉及金額最多,預計最高將達到8.20億元。
10家公司中,中文在線的減持比例最為驚人。若根據公司發布的計劃減持公告計算,最高減持比例將達到公司總股本的15%,涉及金額8.20億元。1月7日晚間,中文在線收到公司兩位股東發來的《股份減持計劃告知函》。公司股東東北京啟迪華創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啟迪華創)以及公司股東建水文睿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建水文睿)分別計劃通過協議轉讓、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7272萬股、3636萬股,合計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5%。
值得注意的是,啟迪華創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若本次減持完成後將僅剩1%左右的公司股權。而建水文睿為公司三股東,其實際控制人為童之磊,正是中文在線當前的實際控制人兼董事長。在本次減持完成後,建水文睿將正式退出公司股東行列。
受到兩位股東的大額計劃減持影響,中文在線1月8日低開-8.40%。盤中股價低開高走,截至1月8日收盤,中文在線收漲0.27%,盤中振幅高達14%。
根據1月7日中文在線發布的2020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2020預計營收9.4億-1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3%-42%。預計淨利潤為4700萬-6000萬元,同比扭虧。主要源於「文學+」業務的收入大幅增長,且遊戲業務虧損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然而根據業績預告,中文在線預計2020年非經常性損益對當期淨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9300萬元,其中包含股權投資收益6200萬元。而公司的遊戲業務也並非業績好轉,而是通過出售虧損的遊戲子公司股權,使其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導致。
結合扣非淨利潤的情況來看,中文在線2020年度可能僅僅是「表面扭虧」。由於公司2018、2019年皆為虧損,2020年度的中文在線的業績可以稱得上試一次成功的「保殼」;但大力布局的二次元文化產業以出售告終,曾經的教育主營業務乏力、中文在線的未來方向亟待重新定位。
在中文在線之外,博天環境的減持情況較為引人注目。博天環境於1月4日發布了兩份關於股東減持股份計劃的公告,公司股東國投創新(北京)投資基金有限公司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506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公司股東上海復星創富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25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在減持原因上,兩位股東皆表示為自身資金需求。
據悉,2021年1月6日,中國葛洲壩集團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與國投創新、復星創富籤訂了《關於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葛洲壩生態公司擬收購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股份。其中國投創新轉讓3%,而復星創富轉讓2%。
結合本次計劃減持,在未來6個月內,國投創新所持有的博天環境股權將由12.88%下降至3.88%,復星創富或將退出博天環境股東行列,而儘管兩位股東暫未公布具體的減持方式,但葛洲壩生態公司或將一舉成為博天環境的第二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收購中,包含了一條「特殊約定」。上述針對葛洲壩生態的股權轉讓完成後的24個月內,公司實控人趙笠鈞無法在不經葛洲壩生態同意的情況下轉讓對博天環境公司的控制權,無法與中金公司之外的任何一個主體達成一致行動關係,且博天環境控股股東和實控人的股權轉讓,葛洲壩生態有優先受讓權。
結合上述特殊約定以及兩位「國家隊」背景的股東進行的一系列操作,不難看出葛洲壩生態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控股博天環境,將其收為「國有」。而博天環境的實控人趙笠鈞,也是在了解這一情況的前提下簽署了相關合約。
根據12月31日博天環境的公告顯示,公司發布債務逾期公告稱,累計逾期債務本金及租金合計金額為11億元。而公司2020年1-9月業績處於虧損狀態,三季度報顯示虧損達0.74億元。而在股價方面,博天環境自2017年10月以來持續下跌,截止至1月8日收盤,較最高點已跌去89%
結合博天環境的業績來看,本次「主動賣身」與公司當前的資金困境難脫干係。此前,博天環境也曾兩度「賣身」,先後找上過青島融控以及中匯集團尋求易主,然而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順利執行。本次與葛洲壩生態的合作是否能塵埃落定,尚需等待具體合作方案的進一步協商。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