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橄欖球賽場上激情四射的金髮女孩,到我國CBA聯賽中場休息時活潑登場的「籃球寶貝」,甚至是學校運動會上手拿小紅旗、高喊「加油」的助威人群,我們對這些拉拉隊並不陌生,但「拉拉隊比賽」卻鮮為人知。不過,隨著日前北京市「金龍魚杯」第二屆文明拉拉隊大賽的圓滿落幕,人們對拉拉隊有了全新的認識,拉拉隊這面大旗也「拉」開了京城百姓健身的新熱潮。
拉拉隊表演有學問賽跑比誰跑的快,足球比誰進球多。拉拉隊比賽比什麼?當然不是比誰嗓門高。
「以前我們認為拉拉隊就是拿著幾個彩球歡呼吶喊,或變換幾套簡單的隊形,配上一些舞蹈動作在場地內跳躍。現在才明白,要當好拉拉隊,學問多著呢!」昌平區「和諧家庭樹新風文明拉拉隊」指揮王曉林告訴筆者,「就說選道具這一項工作,我們就費了不少勁兒。」「和諧家庭樹新風文明拉拉隊」是一支看臺拉拉隊,比賽時她們手拿的「葵花笑臉」加油板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這塊加油板,主要設計者王曉林可是費了不少功夫,「開始時我們在板兒上畫卡通人,老人、小孩兒、美少女都一一試過了,可大家總覺得不滿意。」經過無數次被否決後,大家終於認可了這個「葵花笑臉」。「於是鋪綠底,剪葵花臉,粘眼睛,最後還在眼睛上貼上一個亮點,瞬間整個畫面便有了靈氣。」
大賽組委會副主任周國英介紹,拉拉隊大賽分看臺拉拉隊和場地拉拉操兩個組別。看臺拉拉隊是在看臺上的展示與表演,道具是否新穎、動作是否整齊、口號是否響亮,都是比賽的內容。與看臺拉拉隊不同的是,場地拉拉操比賽讓隊員們從場邊走向了舞臺,從配角轉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比賽內容主要是以走、跑、跳、轉為主要動作,比賽過程中必須完成8次以上的隊形變換,結束時還必須以託舉或者疊羅漢造型結束。
雖然看臺組和場地組的動作要求和難度不同,但參賽的人數卻都不少。參加看臺組比賽的106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只有5歲,最大的已有87歲了。動作難度相對較高的場地組比賽,也吸引了76支隊參與,其中有18支小學生隊伍。
「現在我們又多了一種新健身方式——練習拉拉隊的動作和口號。你別看,邊喊邊做動作,運動量可不小。和其他運動方式相比,拉拉隊要求統一,講究合作精神,所以顯得更有樂趣,不少人看到我們訓練覺得有意思,也想加入呢!」王曉林說。而參加場地組比賽的北京舞和諧藝術團的拉拉操隊,起初還是12個人,現在隊伍已擴大到了21人,動作又出了不少新花樣兒。
拉拉隊展現體育文化多哈亞運會足球賽場上,統一著裝後的朝鮮男子排成整齊的方陣,低沉而整齊的助威聲震撼了全場;印尼球迷集體亮相在羽毛球賽場,獨具特色的民歌讓人感受到他們對金牌的渴望……
在現代競技賽場的場邊,除了為運動員加油,觀眾更需要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於是,韓國人有了「紅魔」拉拉隊,日本人有了「藍魔」拉拉隊,荷蘭拉拉隊是橙色的,澳大利亞人則揮舞著自己的大袋鼠,高喊著「澳西」……那我們的拉拉隊應該是怎樣的風格呢?
北京舞和諧藝術團拉拉操隊隊員頂戴花翎、一身戲服,空翻、託舉一個不落;牛街街道的看臺拉拉隊身穿回族特色禮服,頭戴紅色回族帽手持大紅燈籠,喜慶變幻;這邊揮舞著呼啦圈,組成奧運五環,那邊就直接把京劇臉譜搬上了臉蛋……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拉拉隊的比賽現場,從服裝、道具到舞蹈編排,參賽隊伍的奇思妙想層出不窮。
「平時我們只戴藍色、綠色、黑色或者白色的帽子,這次要到奧運賽場加油,我們戴上了只有過節或者有重大喜慶活動時才會戴的紅帽子。」牛街街道拉拉隊負責人姜塽介紹,為了在賽場上更顯眼,隊員們在帽子邊上繡上了一圈銀邊兒,衣服的前胸和袖子處也都縫上了一串綠色的亮片。
在牛街街道拉拉隊的隊旗上,筆者還發現了一串奇特的文字,姜塽說:「奧運會是世界各族人民的大聚會,所以隊旗上除了有中文和英文外,還特意寫上了阿拉伯文,希望到時候能讓阿拉伯國家的友人感受到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