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臺II號」試水成功。
鄭道聰介紹福船文創品特色。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潘薇陳翠仙)現在的沙坡尾,充滿文藝氣息,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但你可知道,沙坡尾是廈門港的發源地。百年前,有許許多多的小漁船穿行臺灣海峽,溝通兩岸。近日,仿古木船「南臺II號」泊進沙坡尾避風塢,計劃於5月20日前航渡臺灣海峽。
臺南市文化協會廈門代表處主任鄭道聰表示,這艘仿古木船預計從廈門起航橫渡臺灣海峽,船上供奉媽祖與延平郡王鄭成功神尊,循先民開臺之路,駛進臺南安平運河。一旦手續申報完成,將立即出航,但還要看實際的氣候與海象而定。
一艘木船凝結兩岸百年記憶
鄭道聰向晨報記者介紹,「南臺II號」是艘福船,而福船是福建沿海早期常見的船型,在臺南安平運河1926年開通時,也常見福船往返於閩臺之間;此次「航渡臺灣」計劃若一切順利,也將是1949年兩岸分隔後,首艘仿古福船自大陸駛進臺南安平運河。
他指出,兩岸民間共同合作,推動仿古福船航渡臺灣,選擇從沙坡尾出發很有深層次意義。據介紹,從1685年至1784年的百年間,廈門是大陸與臺灣之間往來的主要通道。當時臺灣府城在臺南,兩岸之間對渡,就在廈門玉沙坡與臺南鹿耳門之間進行。
鄭道聰說:「從去年5月份開始,我們就萌生了仿製福船橫渡臺灣海峽的想法,也和很多兩岸的老漁民交流過,大家都說這福船可以開呀,以前他們都是開漁船的,大家彼此都有很多故事與回憶,也很想再看看仿古木船橫渡臺灣海峽的景象。」
此次「南臺II號」航渡臺灣將從沙坡尾迎請媽祖、延平郡王神尊至臺南會香。「這也是兩岸民俗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媽祖文化是兩岸人民共同的信仰,若是福船能夠成功到達臺南安平運河,相關媽祖廟的信眾也會出來迎接,舉行一系列的儀式,很有意思。」鄭道聰說。
循古法借自然力重啟兩岸航道
既然是重駛古航道,這艘福船也將靠自然力來航行,將以4人操作,由一艘船籍在香港註冊的臺南遊艇「維多利亞」號陪同隨行照顧。「我們將以風帆動力、羅盤導航,像數百年前的漁民一樣,藉助自然的力量乘風破浪,航渡臺灣。」鄭道聰說,此次航行預計需要4天。
預計從廈門沙坡尾起航,沿著古代航線橫渡臺灣海峽,中途停靠金門水頭碼頭、澎湖馬公港,橫渡黑水溝到達臺南的安平港,探尋先民渡台歷史航路及渡口,探討兩岸歷史渡口變遷及保存城市記憶的文化策略。
據悉,「航渡臺灣」計劃由臺南市文化協會、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廈門市思明區群眾文化協會等民間團體共同合作。
鄭道聰介紹說,目前已完成人員航訓的計劃,「南臺II號」已經渟泊在廈門沙坡尾港口,等待批准出海。
連結
創作福船文創品
讓兩岸文化鮮活
除了規劃福船航行以外,鄭道聰還特別邀請了臺灣的文創業者為福船量身定製了相關文創產品。他說:「我覺得這次福船航渡不僅僅是一次航行,也是很有意義的兩岸文化交流,總要留給民眾一些回憶,於是,就希望能有人來設計相關的文創產品。」
鄭道聰向晨報記者展示了從臺灣帶回來的文創品,印有福船樣式的布袋、便攜的筆記本、特色的明信片等等都有著吉祥、保平安的意義。「現在這系列產品都已經出產了,在沙坡尾的不輟舊物館也有擺出一些產品,這讓不少來廈門的遊客都可以看到買到,也很有意義。」
「南臺II號」由來
「南臺II號」2013年由福州閩侯新歧造船廠開造,同年經廈門沙坡尾造船老師傅修改之後在廈門首航,2014年在漳州海澄鄭氏宗興造船廠翻修,凝聚了福州、廈門和漳州三地傳統的造船技術和匠人心血。
「南臺II號」長5.99米、寬1.99米,船身不包括壓艙石有1200公斤重,桅杆總長6米。船體原木色,甲板棕色,帆紅棕色,船身漆滿了白、紅、藍、黃、綠等顏色。
據介紹,「南臺II號」船身採用的是先祖流傳下來的漆法,船頭紅底白錨圖形「護心鏡」,先民們相信,有了「護心鏡」,當船隻遇到礁石時,船頭可將礁石「剖開」。一般來說,船身兩側「船眼」之處,眼睛朝下為捕魚船,眼睛平視為運輸船。
該船船眼處,白底黑圓上綁著三條紅緞,面對船身自左向右,各象徵著海神媽祖、千裡眼與順風耳,另有太極圖形保佑平安。
靠船尾處綠底上面畫有一尾海鰻,相傳先祖駕船時曾遇到海難,船艙破洞,一尾海鰻鑽進那破洞中,恰好將水堵住,致船平安駛回,海鰻也有保佑平安之象徵意涵。
(記者潘薇陳翠仙)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