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泰巖:中國經濟學為什麼能解決中國問題

2020-12-20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經濟學為什麼能解決中國問題(學苑論衡)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學的最大成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這一理論之所以具有科學性、生命力,能夠解決中國經濟問題,是由中國經濟學的理論來源、理論貢獻和理論方法決定的。

  中國經濟學的理論來源

  中國經濟學首先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的形成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並使之中國化的過程。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並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解決新問題、提出新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又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廣泛吸收借鑑西方經濟學各個學派的科學成分。西方經濟學在經濟體制、經濟運行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等層面反映了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成為經濟學的共同財富,如「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充分吸收這些經濟學的共同財富。

  中國經濟學更重要的來源是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偉大實踐。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造就的中國奇蹟,使中國經濟學者具有運用自己的經驗檢驗已有理論、創造新理論的底氣和發言權,中國經濟學已進入全面自主創新的新時代。這表現在:一是運用中國實踐檢驗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繼承那些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同時運用中國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二是根據中國實踐對西方經濟學作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分析和改造。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西方國家存在巨大差異,簡單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模型會出現水土不服。三是總結和提出新理論、新範疇,構建中國經濟學新體系。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孕育著新的理論和規律,揭示這些理論和規律正是中國經濟學者的歷史機遇和責任。可以預見,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經驗基礎上對經濟學基本理論和規律的新發現,必將匯聚成經濟學理論範疇和體系的新革命,為世界經濟學寶庫增添中國財富。

  這三個方面的發展及其融匯交流,構成了中國經濟學發展的獨特道路,決定了中國經濟學是超越已有經濟理論框架的全新理論體系,是經濟學的「新版本」。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也是經濟學一般科學成果的兼收並蓄,更是植根於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偉大實踐的創新成果,因而能夠解決中國經濟問題。

  中國經濟學的理論貢獻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科學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科學社會主義難題奠定理論基礎,為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的信念奠定理論基礎,進而為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良好環境和條件。我國仍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必將指引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打破了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制相聯繫的神話,解決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世界性難題,開創性地構建了公有制為主體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新體制。這一理論為我國改革開放指明了正確方向,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這不僅確保了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並取得巨大成功,而且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30多年來,中央先後推出3個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都釋放出巨大改革紅利,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2013年推出的第四個改革決定即《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設計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正在進一步引領我國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實現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理論,既反對傳統純而又純的單一公有制,又反對私有化,指導我們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這就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理論武器。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我國國有經濟改革不斷深化,整體實力和效率大幅提升,2014年已有80多家國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不斷增強;民營經濟實現爆發式成長,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理論,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效率與公平矛盾的理論基礎,它要求不僅在收入再分配而且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為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指明了正確方向:一方面通過適當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提高經濟效率;另一方面注重分配的公平正義,堅持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從國際經驗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收入分配比較公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我國作為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處理好公平與效率問題難度更大、任務更重,必須堅持正確理論指導,不斷完善分配製度。

  經濟發展理論,超越了經典的劉易斯二元經濟發展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知識經濟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等理論,科學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這就為我國實現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協調、城鄉發展的協調、區域發展的協調、投資與消費的協調、內需與外需的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提供了理論指引和基本路徑。沿著這條中國特色經濟發展路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必將如期實現。

  中國經濟學的理論貢獻還可以列出很多,僅這幾個主要理論貢獻就足以說明,來自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偉大實踐的中國經濟學,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堅持從中國實踐中來,致力於解決中國經濟問題,是中國經濟學創新發展之路。

  中國經濟學的理論方法

  當前,中國經濟學創新發展面臨有利條件和機遇。創新發展中國經濟學,更有效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方法。概括起來,至少需要以下三種邏輯方法。

  理論邏輯。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運用到極致的邏輯,它要求經濟學研究具有理論性和思想性,勇於提出新觀點、新範疇、新體系。如果失去了這種理論創新,無論使用多麼完美的工具和模型也不可能構建起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大廈。英國女王視察倫敦經濟學院時關於「為什麼沒能預測到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問令英國經濟學界汗顏。他們在回復女王的信中坦承:沒能預測出這次危機的時間、幅度和嚴重性,最主要的原因是沒能從整體上理解系統的風險,也就是在金融風險的研究中常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還有英國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學研究中,對數學技術的過度偏好使經濟學偏離了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把握,經濟學家缺乏的是由一套豐富的知識體系形成的一種專業智慧。這也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馬克思《資本論》在世界上重新受到高度關注的原因。

  經驗邏輯。經驗邏輯的功能在於,運用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以及我國60多年的發展經驗,檢驗和修正已有的理論和範疇,總結和提煉新的理論和範疇,實現理論創新。例如,我國目前面臨的經濟轉型升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課題,可以從很多國家找到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從它們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中總結歸納一般規律,為我國發展提供借鑑,就是重要的理論貢獻。我國60多年的經濟建設,尤其是30多年的改革經驗和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奇蹟的發展經驗,為更好運用經驗邏輯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廣闊空間。

  數理邏輯。數理邏輯可以對新理論進行數理和計量驗證,找出不同變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增強理論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過去,中國經濟學研究重宏觀輕微觀、重整體輕局部、重理論輕技術的偏向確實嚴重存在,因而近些年許多經濟學者的研究向重視微觀經濟問題、局部經濟問題轉變,並在研究中廣泛運用數學技術,這是中國經濟學更加趨向科學的一個重要標誌,但也要防止矯枉過正。應該承認,我國經濟學研究中也的確出現了矯枉過正問題,需要引起警惕,以免重蹈西方經濟學的覆轍。其主要原因:一是現有的模型和數理工具主要是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實踐和理論框架中形成的,在中國這樣一個與西方國家存在巨大差異的國家裡,不對模型和工具進行中國化修正就加以運用,很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二是我國制度和體制處在不斷變革中,這種不確定性大大降低了模型和數學技術運用的有效性。

  從中國經濟學的三個理論來源出發,把理論邏輯、經驗邏輯和數理邏輯有機融合起來推進創新發展,並接受中國經濟實踐的充分檢驗,我們一定能構建和完善既符合經濟學一般規律又接中國地氣、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

  (作者為遼寧大學校長)

相關焦點

  • 開學第一課,黃泰巖書記說了啥?
    「中國夢、交大夢、成才夢」主題,從歷史、現狀、未來三個層面,就「為什麼選擇北京交通大學」「當代青年面臨怎樣的歷史使命」「交大青年如何擔負歷史使命」,為新生們上了一堂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的「思政第一課」 「校史第一課」。
  • 北京交通大學開學第一課,黃泰巖書記說了啥?
    為什麼要選擇北京交通大學?當代青年面臨怎樣的歷史使命?交大青年如何傳承交大精神擔負歷史責任?黃泰巖首先祝賀同學們順利進入交大,成為一名光榮的交大人。黃泰巖圍繞「中國夢、交大夢、成才夢」主題,從歷史、現狀、未來三個層面,就「為什麼選擇北京交通大學」「當代青年面臨怎樣的歷史使命」「交大青年如何擔負歷史使命」,為新生們上了一堂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的「思政第一課」 「校史第一課」。
  • 當法律經濟學「遭遇」中國問題
    當法律經濟學「遭遇」中國問題 2016年11月09日 16:47 來源:《當法律經濟學「遭遇」中國問題》 作者:艾佳慧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法律經濟學奠基人和開拓者的科斯和波斯納當然也不例外,由於生活在市場經濟體制早已確立
  • 張宇:為什麼西方經濟學不能解釋中國經濟
    如果說中國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應歸功於對西方經濟學一般原理的應用,如發展私有經濟、自由市場和對外開放等;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則緣於對西方經濟學一般原理的偏離,如保留社會主義制度、國有經濟、政府干預等,由於存在這些根本制度障礙,中國經濟遲早會面臨崩潰的局面。反覆出現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就是這樣產生的。
  • 中國經濟學如何走向世界
    從科學性和成熟度來看,中國的經濟學理論或許在西方經濟學者看來是難以理解和認同的,但經濟學作為一種入世的學科,經世致用才是其目的和本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學理論一直以中國人能理解的語言履行著自己的使命,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以西方經濟學界對科學完美性的標準,是無法理解中國經濟學理論的水平和成就的。
  • 祝賀我院楊子暉教授獲頒2018年「劉詩白經濟學獎」
    12月22日,第四屆「劉詩白經濟學獎」頒獎典禮暨《劉詩白選集》發布會、經濟學創新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學系楊子暉教授獲頒「劉詩白經濟學獎」。劉詩白經濟學獎自2012年首評起,每兩年評審一次,此次共有4篇學術論文與6本學術專著獲此殊榮。
  • 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原標題: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經濟學是致用之學,是在解決問題中發展的   解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所在。只有在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的過程中,才能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中國經濟學研究向何處去
    蔣東生:我對經濟學期刊的前途很悲觀這要看發表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想要達到很現實的目的比方說畢業、評職稱,甚至是否可以更好的跳槽,或者是能拿到國家級的項目等等。就中國目前的評價體系來說,我個人覺得,如果你能發外文比較好的期刊,肯定不要發中文,因為這對你追求功名更有幫助。
  •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經濟學?
    相比之下,中國經濟雖然也面臨諸多問題,但表現堪稱一枝獨秀。從2008年到2017年這10年間,中國的GDP從300670億元增長到827122億元人民幣。儘管2017年GDP增長率回落到6.9%,但中國仍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最近5年,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在設法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 中國應用經濟學年會(2020)召開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年會圍繞應用經濟學科研究重點及發展方向、開放大國經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財稅體制改革、經濟新格局與金融發展、數字經濟與產業新業態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研討,為「十四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提供理論指導和解決方案。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院承辦。
  • 許維鴻:中國扶貧是發展經濟學新實踐
    同時,個別西方媒體的「酸葡萄」心理依然存在,《紐約時報》英文國際版近日發表文章,歪曲中國扶貧工作「價格高昂」「難以持續」,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和政治作秀」。針對這種誤讀,我們該如何向他們客觀、理性地闡述中國的扶貧實踐?我們必須要看到,脫貧減貧不僅僅是中國的挑戰,也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西方現代經濟學界不僅高度重視該領域的研究,而且形成了專門的經濟學分支——發展經濟學。
  • 經濟學革命|楊虎濤:經濟學多元主義:歷史、主旨和中國意義
    [2]然而,這種由學生團體發起和推進的、持續時間長達十五年之久的運動,卻是罕見的,這也不得不讓人反思,它反映的究竟是學生社團或學生群體的訴求,還是經濟學發展本身的要求?現代經濟學已經產生了如此眾多的分支,它為什麼還不是多元的?如果多元主義對經濟學的必要的,它應當是一種怎樣的多元主義?對於中國經濟學而言,經濟學多元主義意味著什麼?
  • 楊開忠:以空間經濟學支撐中國特色主流經濟學
    2020年12月12日,由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空間經濟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0年中國空間經濟學年會在中山大學舉行。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北京大學教授楊開忠在應邀進行視頻致辭。以下系楊開忠教授的致辭。
  • 蔣南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二是認為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應該借鑑當代西方經濟發展的理論成果,以當代西方經濟學為指導來創新中國經濟學。這兩種觀點是互為補充的,但只強調某一點,則有將兩者割裂開來之嫌,陷入照搬照抄的泥潭,都不利於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在不同程度存在照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具體結論和蘇聯經驗的問題,給我國經濟建設造成了一些失誤。
  • 中國經濟學應加強歷史研究和教學
    如果是由於要講授的課程太多,所以就不開設經濟史和經濟學說史課程,那麼為什麼不把經濟史和經濟學說史先列為選修課呢?如果是因為能夠講授經濟史和經濟學說史的教師人數不足,那麼為什麼不挑選一些有基礎的教師到某些已開設經濟史和經濟學說史的大學去進修、培訓呢?只要學校領導重視,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我想,主要原因在於對經濟史課程和經濟學說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 中國崛起不僅超越了西方經濟學,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
    調整後的中國廣義工業的實際增加值已經超過美國,比購買力平價計算GDP超過美國更能說明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以及美國經濟脫實向虛的後果。現有的計量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對增長問題的分析,在方法論上有兩個重大問題:第一,忽視經濟規模的量級差距。(4)計量分析把十幾億人口的超大國家和幾百萬、幾十萬人口的小國平等對待,如何能理解中國發展的困難所在?
  • 中國應用經濟學年會(2020)成功召開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年會圍繞應用經濟學科研究重點及發展方向、開放大國經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財稅體制改革、經濟新格局與金融發展、數字經濟與產業新業態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研討,為「十四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提供理論指導和解決方案。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院承辦。
  • 《失業經濟學》 | 失業是經濟的首要問題
    近年來,中國也開始重視失業問題。2019年,中國政府開始將穩就業作為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對勞動者來說,失業意味著收入中斷,勞動技能無法變現。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失業意味著勞動供需中斷,勞動創造消失。從「供給創造需求」的角度來看,失業是經濟的首要問題。如果大面積失業,則意味著經濟失去了創造的源頭,然後產能坍縮,收入驟降,消費萎縮,經濟衰退。
  • 楊葆焜——中國教育經濟學的奠基人
    楊葆焜先生是我國教育經濟學先驅人物之一,他首先在國內提出「中國教育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著重研究教育供給與需求問題,教育社會經濟功能問題,教育社會經濟價值問題,教育投資問題,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與經濟關係問題」。
  • 韓國《趣味經濟學》版權引進中國
    日前,由韓國ONE AND ONE BOOKS 出版社獨家授權中文簡體字版的《趣味經濟學》在中國出版上市。作者曹永管(韓國)是韓國中央大學經濟學學士,漢城大學、湖西大學碩士。「為什麼支出的約會費用越多,就越執著於追求對方?」「他為什麼不想真心為我辦事?」……等等這一系列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現在的經濟學並不是只需要部分學者掌握和研究的高深學問,它已經完全滲透到生活的細枝末節中去了。「不論是否為經濟學專業出身,從事的職業是否與之相關,人們都應該掌握一些經濟學的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