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中國扶貧是發展經濟學新實踐

2021-01-08 環球網

剛剛過去的2020年,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同時,個別西方媒體的「酸葡萄」心理依然存在,《紐約時報》英文國際版近日發表文章,歪曲中國扶貧工作「價格高昂」「難以持續」,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和政治作秀」。針對這種誤讀,我們該如何向他們客觀、理性地闡述中國的扶貧實踐?

我們必須要看到,脫貧減貧不僅僅是中國的挑戰,也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西方現代經濟學界不僅高度重視該領域的研究,而且形成了專門的經濟學分支——發展經濟學。今天,中國大專院校的經濟學相關專業,發展經濟學都是必修課程,其中很多理論都已在我們的脫貧攻堅中得到應用。毫不誇張地說,發展經濟學是21世紀全球經濟學的「熱點」。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頒給了「利用實驗性方法在全球脫貧」方面做出貢獻的三位學者。

中國的脫貧減貧事業沒有脫離全球實踐,只是我們的很多幹部和學者,沒有機會、也沒意願「透徹」研究西方前沿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貧困問題十分複雜,西方學者的實驗性研究,在我們人口達上百萬、各種問題盤根錯節的貧困縣那裡,都是「小兒科」。當然,我們也缺少經濟學功底紮實、能理解西方經濟學話語、有機會深入貧困地區一線、善於總結理論和廣泛溝通的經濟學家,把中國的扶貧研究推廣到全世界。

西方經濟理論界及媒體與中國的脫貧實踐者缺乏溝通。實際上,在扶貧領域,溝通問題也一直是個重大技術挑戰,富裕地區拿出資金、資源對接貧困地區,很多時候都遇到「雞對鴨說」、理念不同、工作效率差異、資金利用等問題,原因就是區域間不同人群的溝通障礙。美國通過政治方式解決貧困問題之所以陷入黨派之爭的死循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同背景、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膚色、不同宗教的人群沒有形成良性溝通機制。因此,針對扶貧減貧挑戰,發展經濟學首要的課題,就是研究貧困地區的幫扶者與被幫扶者良性溝通的問題。

在溝通機制的建立上,中國特色的扶貧工作是有巨大成績和經驗的。過去8年,中央政府為貧困地區派出了50多萬名「第一書記」,更有300多萬名「駐村幹部」駐村幫扶,目標就是要提升各級政府部門對貧困地區、貧困問題的了解,提升貧困地區幹部群眾對發展致富的認識,所謂「扶貧先扶智」。這是完全符合發展經濟學原理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以筆者多次深入貧困地區一線的調研所見,中央各部委中很多深入貧困地區的掛職幹部,通過兩三年的脫貧攻堅實踐工作,對當今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問題,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益於他們未來在全國性公共政策制定中,考慮更周全、更實事求是。

世界任何地方貧困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善用政府這隻「有形的手」、配合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共同促進貧困地區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筆者有幸參與並跟蹤了中國資本市場對貧困縣的幫扶工作,見證了過去8年來一批批證券、基金、期貨、上市公司走進貧困縣幫扶的歷程,親歷很多感人至深的扶貧故事。要知道,全球的貧困地區都缺乏現代金融服務,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在貧困地區更加突出。中國金融扶貧的很多實踐都開創了人類金融市場扶貧的新模式,值得認真總結。

去年在馬來西亞的一個全球論壇上,筆者有機會把這些扶貧案例分享給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令他們大感興趣,也有所思考,真實的中國扶貧故事,絕對不是一場「無腦」的社會運動,更不是簡簡單單靠錢就能解決社會「頑疾」的過程,而是克服了困擾中國經濟上千年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挑戰,是標準的發展經濟學研究課題,完全應該得到全球媒體和學者的尊重。

展望未來,中國的發展經濟學實踐遠沒有結束,要保證已經「脫貧摘帽」的貧困地區不返貧,除了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還要更加注重市場這隻「無形的手」,通過對縣域經濟層面的公共財政現代化建設,鼓勵社會各方面共同幫助欠發達地區培育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讓貧困地區飛出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金鳳凰」,帶動本地的就業和稅收,促進中國農村的現代化振興。(作者是甬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相關焦點

  • 許維鴻:如何應對全球「印鈔潮」?
    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23日電 題:《許維鴻:如何應對全球「印鈔潮」?》 作者 許維鴻(甬興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 入秋以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沒有明確好轉跡象,這很可能決定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幅度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
  • 「浙江財經大學」中國式扶貧政策與實踐經驗圓桌會議舉行
    12月15日,中國式扶貧政策與實踐經驗圓桌會議在浙江財經大學下沙校區舉行。來自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領導、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等共計150餘人參加會議。「當前脫貧攻堅的難點及未來趨向」「從社會成本收益視角觀察和評估中國扶貧成效」「中國農村扶貧模式的轉變」「精準扶貧的浙江實踐」作了主旨報告。
  • 許維鴻孫建波做客長盛時間:低端產業鏈轉移是必然過程 疫情只是...
    許維鴻:低端產業鏈轉移是必然過程 疫情只是加速器姚長盛:我們看到兩大新聞,第一是日本出22億美元鼓勵企業撤回去,另一個是美國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建議提供100%補貼,鼓勵美企從中國搬回美國本土。雖然我們覺得這件事情過於瘋狂,不太可能,但背後表現出來的是隔離經濟下全球化重新逆回來的勢頭。產業鏈會搬離中國嗎?
  • 探索中國經濟發展基本規律促進中國經濟學發展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經濟學動態》雜誌社承辦的「經濟學動態·大型研討會2019」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動態》主編黃群慧,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張卓元等專家學者圍繞「新中國70年經濟建設成就、經驗與中國經濟學創新發展」做主題發言。
  • 諾獎系列之3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宏觀經濟學發展及中國經濟發展啟示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順序同樣也可以看到宏觀經濟學發展的脈絡,宏觀經濟學的發展除了理論的深化與方法的完善,更在於逐漸由理論走向實踐並深深地影響著政策的制定。中國經濟的發展之路同樣需要以不斷深化理論為指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理論未來也將給予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更為重要的啟示意義。
  • 新時代我國食育扶貧理論與實踐模式——通遼庫倫旗食育扶貧試點
    在新時代,如何有效銜接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推動實現農村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村群眾的生活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中國科學院食育團隊(以下簡稱「中科院食育團隊」)遵循「調研先行、科學引領、實踐探索」的原則,在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開展了食育扶貧的試點工作,探索新時代食育扶貧新模式,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健康中國 2030」規劃。
  • 全國教育經濟學學者齊聚南科大,探討新時代教育經濟學
    2020年11月7-8日,圍繞「新時代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回顧與展望」主題,由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主辦、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的2020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學術年會在南方科技大學召開,會期一天半。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採取「線上+線下」的會議模式。
  • 中國經濟學如何走向世界
    :「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因此,中國經濟學理論取得的豐碩成果,更重要的來源是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國的發展奇蹟使中國學者具有運用自己的經驗檢驗已有理論、創造新理論的底氣和發言權,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已進入了全面自主創新的新時代。可以預見,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經驗基礎上對經濟學基本理論和規律的新發現,必將匯聚成經濟學理論範疇和體系的新革命,為世界經濟學寶庫增添中國財富。
  • 【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 【實踐新論】堅持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發展方針,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二點,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發展模式,而是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之上,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受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穩定、持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開放的市場與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兩頭在外」的發展來實現,一方面從國外吸引資金,利用外部的資源。
  • 「自主理論創新、引領學科發展」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五...
    他希望研究院在未來的發展中始終踐行「理論創新,知成一體」的理念,不斷夯實學科基礎,紮根中國、著眼世界,努力建設引領世界理論新思潮的經濟學研究中心,在機遇無限、大有可為的新時代譜寫創新發展、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嶄新篇章。
  • 蔣南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賦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的時代內容,在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與政策主張
    原標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與政策主張   2013年以來,面對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挑戰,以及結構調整面臨的瓶頸制約,中國的「新供給經濟學」研究群體提出了從供給側發力應對現實挑戰、破解瓶頸制約的一套認識和建議。「新供給」新在哪裡?
  • 楊開忠:以空間經濟學支撐中國特色主流經濟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空間經濟學逐漸從基於計劃經濟轉變為基於市場經濟體制,借鑑了西方空間經濟學理論和實踐,並大致經歷了創立正式學科、接軌國際前沿兩個階段並正在進入探索新方向的新階段。1980-1990年代是創立正式學科階段。
  • 從實踐中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用翔實的數據和大量事實詮釋了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並總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是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文獻,從中可以得到許多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 黃泰巖:中國經濟學為什麼能解決中國問題
    中國經濟學的理論來源   中國經濟學首先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的形成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並使之中國化的過程。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並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解決新問題、提出新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又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廣泛吸收借鑑西方經濟學各個學派的科學成分。
  •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成立
    郝平指出,「新結構經濟學」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足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現實現象,進行科學前沿研究和知識創新的一個重要成果。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的成立開創了我國社會科學理論自主創新之先河。郝平希望,研究院繼續積極深化自主理論創新,夯實學科建設基礎,推進國內外實踐與交流合作、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引領國際學術思潮、增進人類知識與福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卓越的貢獻。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2016年02月24日 13: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那藝 賀京同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 構建新時代應用經濟學學科體系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應用經濟學始終紮根中國大地,與國家經濟發展、社會改革實踐同頻共振
  • 提升農業經濟學學科發展質量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學的研究範疇不斷擴大,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圍繞新時期如何提升農業經濟學學科發展質量,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70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學發展始終與國家經濟建設同步。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馮開文表示,農業經濟學研究始終以服務國家發展為主題,研究內容層面,由改革開放前的聚焦農村溫飽問題轉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又逐步擴展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農業產業化、小城鎮發展、農民負擔與收入等「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學研究重點則主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展開,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