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0-12-25 新華報業網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產業發展是富民之本。作為開發式扶貧的核心內容,產業扶貧利用「涓滴效應」,對實現貧困人口脫貧,提高貧困戶的自身發展能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產業在鄉村發展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在20字總要求中居於首位,人們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因此,不論是脫貧攻堅的「產業扶貧」,還是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產業發展都具有基礎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他強調,要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繼續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促進產業扶貧,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對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要助力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接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四個轉換」是應然之舉。

  實現產業發展目標從短期向長期的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脫貧攻堅時期,我們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短期目標重在解決絕對貧困,滿足貧困戶產業參與需要,但貧困群眾短期脫貧容易、長期穩定致富難度大的問題也很突出。同時,一些地區傾向於選擇短平快的產業扶貧項目,「一扶了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扶貧產業同質化嚴重,可持續性較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首要目標,鄉村居民共同富裕是要實現的目標。因此,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應實現扶貧產業目標由短期向長期的轉變。

  為此,要優化頂層設計,既立足當前,充分挖掘本地生態、資源、區位、歷史、文化等優勢,探索將扶貧產業打造為「一縣一特」「一片一特」的優質高效的富民特色主導產業;同時著眼未來,將產業逐漸融入到各省主導優勢特色產業鏈,打造具有標誌性的特色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產業群的集聚效應和富民效應。要動態調整現有扶貧產業項目的進入、退出與轉向,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定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不適應市場需求產業項目的淘汰與轉向,加大對市場前景較好的扶貧產業項目的後續管理力度,推進產業升級發展,將其重點培育為片區主導特色產業。積極做好扶貧特色產業的風險防控,政府和企業要聘請專業機構、研究人員,利用好大數據平臺加強對市場風險的監測、研判和預警,科學分析扶貧產業中的新問題、新業態,儘量規避產業發展的風險瓶頸,不斷推動基礎和前景良好的扶貧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實現產業從單維發展向多元融合的轉換

  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不僅指產業構成的多樣性、產業內容的綜合性,還意味著產業要素之間的高度關聯、形成整體。目前,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但扶貧產業的發展與產業興旺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要鞏固扶貧成果,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應促進鄉村扶貧產業單維發展向多元融合的轉變,推進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此,要實現扶貧產業鏈的延伸與融合,依託本地資源、歷史、文化等要素稟賦,以培育鄉村扶貧優勢特色產業為中心,向產業的產前(如育種、育苗等)、產業的產後(如加工、倉儲保鮮、物流、銷售)等環節延伸,實現農村扶貧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的健全與融合,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的二三產業儘量留在農村,讓農民享受產業增值收益。要實現扶貧產業多方面的融合,探索鄉村特色扶貧產業與文化、體育、教育、旅遊、醫療康養等多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的鄉村旅遊、休閒康養、文化農業、電子商務等互動融合型的現代農業,充分發掘現代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功能,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要實現扶貧產業多要素的融合,重視技術對特色產業的支撐,強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積極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對農產品進行再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特色產業與品牌的融合,積極打造「金品牌」「土品牌」,大力開展特色農產品的「兩品一標」認證和身份認證管理;推進「扶貧特色產業+網際網路」的融合,依託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聯動推進扶貧產業產品銷售,利用網際網路銷售新業態,打通「農戶到消費者」的直供直銷渠道,將產品價值最大程度留在鄉村。

  實現產業參與人員由特定向優質的轉換

  脫貧攻堅時期,扶貧產業瞄準的對象是鄉村貧困人群,主要在於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但由於貧困人群能力有限,為了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一些地方產生了「一股了之」等現象。農戶參與分紅但不參與經營,鄉村特色產業由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進行經營,農戶與特色產業、市場主體之間利益聯結鬆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進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產業興旺是重點,扶貧產業更需要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共同富裕。因此,首先需要吸納更多優質人才參與經營,要培育、鼓勵一大批有想法、紮實肯幹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參與經營,同時引進一批經營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市場經營主體幫助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其次,需要創新利益共享聯結機制,緊密聯結優質人才要素資源,結合產業特色和地方要素稟賦優勢,積極探索創新「企業、村集體、農戶」之間多種合作模式,如「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等。逐步終結「一股了之」的做法,讓農戶深度參與到產業的生產經營中,按照「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通過經營性收益聯結、工資性收益聯結、生產性收益聯結、資產性收益聯結,讓農戶實現務工得報酬、經營得收入、租賃得租金、入股得分紅,積極做大做好鄉村特色產業這塊蛋糕,在保障外來引進市場主體基礎利益的同時,推進利益聯結從外來市場主體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移、從以貧困戶為主向非貧困戶的延伸,進而將企業、村集體、農民與產業深度融合為利益共同體,激發產業的發展動力。

  實現產業保障從總量供給到有效供給的轉換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振興,而促進現有扶貧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並向產業興旺轉變,產業保障是助推器。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扶貧資金3843.8億元,年均增長28.6%。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由此可以映射出脫貧攻堅期間,我國對產業扶貧給予了充分的保障。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保障必不可少,但是要實現產業保障從總量供給到有效供給的轉換,一是要加大政策的有效供給。產業扶貧政策要保持總體上的穩定,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同時重點應該放在鄉村特色產業行政審批簡化、科學市場監管、稅收政策優惠等方面,加強制度設計和政策的有效供給,積極創造產業發展壯大的良好環境。二是要重視財政投入有效供給,保持對現有產業項目的財政資金投入規模,優先安排資金支持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引導聚集各類資金用於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動扶貧產業發展壯大。三是強化金融產品有效供給,積極擴大小額信貸、涉農信貸實施規模,各地要根據地方特色產業設計、提供小額信貸政策,豐富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結合地方鄉村特色產業開發、提供適合的各類產業險種,支持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化解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四要加強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與現代鄉村特色產業相匹配的道路、能源、水利、農業機械化、智慧農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冷鏈倉儲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暢通與外部的信息流、物流、人流、資金流,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為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硬體支撐。

  當前正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要緊抓產業振興,多措並舉,構建機制,促進現有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扶貧產業向產業振興的轉變,接續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作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蔣慎之)

  (漫畫:耿楠楠)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實踐新論】堅持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發展方針,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二點,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發展模式,而是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之上,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受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穩定、持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開放的市場與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兩頭在外」的發展來實現,一方面從國外吸引資金,利用外部的資源。
  • 【實踐新論】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政府可以聯合銀行和第三方評估機構,積極開展農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大型農機具、農業設施、生物資產抵押等多種產權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拓寬抵押和質押物範圍,為鄉村產業發展破除資金障礙。積極尋求金融扶貧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契合點,將金融扶貧短期性政策轉變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長期性政策,探索金融產品服務、貨幣信貸政策的可持續發展性。
  • 扶貧產業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基層幹部談看法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關鍵措施,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必須發揮好產業扶貧的普惠性、根本性作用。如何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將損失降到最小?如何脫虛向實,持續鞏固好產業就業扶貧成果?近期,不少基層幹部群眾來信談看法、提建議。
  • 新發展階段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需要認真總結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就,提煉各地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把行之有效的扶貧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全面推廣並進行延伸,特別是將一些業已成型的做法制度化、規範化,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可借鑑的經驗,也為後精準扶貧時代的貧困治理提供可持續動力。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
  • 伊利獲評聯合國全球契約「2020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最佳實踐」
    12月10日,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在北京舉辦以「新格局 新發展 新動能」為主題的「2020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企業峰會」。憑藉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等方面的突出貢獻,伊利榮獲「2020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最佳實踐」,董事長潘剛也入選了「20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先鋒」。
  • 踐行新發展理念 實現高質量發展
    「加快發展,轉型升級,全面提質。」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了廣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短短12個字,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發出了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的最強音。新使命,激發新擔當;新期待,召喚新作為。全會的召開,迅速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廣泛共鳴。
  • 四川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地生根
    「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努力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9月4日,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張宜剛在企業內生增長高峰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表示,四川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地生根的主要舉措包括堅持高效益發展、低風險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擔當發展等。
  • 祁俊: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協會祁俊會長在作《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理事會工作報告中,回顧了協會第五屆理事會所組織開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績,並在分析當前工程機械行業形勢和挑戰的基礎上,對未來行業和協會工作提出了展望。
  • 煙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
    ,2019年底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93.87億元,居全省第二位;2019年,接待遊客8689.45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總額1211.79元,均居全省第三位。今年,文化和旅遊產業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快復甦發展和轉型升級,2020國慶中秋假日期間,全市接待遊客655.4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5.97億元,同比恢復85.5%和82.51%。煙臺市委市政府將文化旅遊列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八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出臺文旅產業發展、全域旅遊發展、激發文旅消費、支持五星級酒店建設等系列支持意見,高點定位、高位推進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 「四新促四化」的企業實踐——乖寶集團董事長秦華談新舊動能轉換
    全市上下迅速行動起來,加快實施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工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工程、跨界融合工程、質量強市工程和城鎮化帶動工程,促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讓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在聊城落地生根。  如河入峽谷、風過隘口,聊城當下的新舊動能轉換,正是緊要之時。
  • 高質量、可持續、融合開放!《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劃定產業...
    11月2日晚間,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指出,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 【實踐新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 中國石化:以數位化轉型促進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提質增效升級和塑造競爭新優勢,大力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為打造世界領先潔淨能源化工公司、帶動我國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系統謀劃全集團數位化轉型  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數位技術在能源行業有著廣闊的應用場景,是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主戰場,加快數位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能源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十三五」以來,我省經濟總量超過4.6萬億,位居全國第六。從速度效益看,2016年至2019年,我省人均GDP超過5.5萬元,年均增長7.2%,增速較全國高出1個百分點。  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繼續堅定不移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廣大幹部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熱烈討論。
  • 可持續發展戰略:長纓今在手 輕舟過重山
    20多年過去了,中國不斷深化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認識,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有經驗有底氣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重大舉措。
  • 聚焦|奮力在高質量發展上蹚出一條新路——二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
    「十四五」時期,我省將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徵程,各種積極因素加速集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平衡,民生領域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靠推動高質量發展;破解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也要靠推動高質量發展。
  • 大創風採 | 深究京津冀產業結構,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
    ,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格局的重要一極,環境汙染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地區產業未來健康發展的重要瓶頸約束。,在教師張翼的指導下,於2019年立項「京津冀產業結構空間動態調整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在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時,創新性的選用細分產業來構建產業結構調整指數,而非選擇簡單的三大產業比重的變化。考慮到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空間溢出效應,本文選擇空間動態計量模型來研究產業結構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這點從現有文獻看比較新穎。
  •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全面介紹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成就,分享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增進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特發布本白皮書。——以智慧交通建設推進數字經濟、共享型經濟產業發展,推動模式、業態、產品、服務等聯動創新,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構築新型交通生態系統。——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的發展,拓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空間,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歷史機遇,推動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
  •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遂寧廣大幹部群眾熱議市委七屆十一...
    「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指南。」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結束後,連日來,我市廣大幹部群眾對新發展理念展開熱議。   「十三五」時期,遂寧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全市經濟總量以百億為臺階逐年跨越,在全省躍升3個位次,年均增長8.6%,較全國、全省分別高出2個、0.8個百分點,良好的發展態勢和強勁的發展勁頭,為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增強了底氣、增添了信心。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繼續堅定不移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廣大幹部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熱烈討論。
  • 合作共贏 促進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全球化高質量發展
    再生金屬產業要加強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改革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國門、模式輸出、綠色輸出,提高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建議緊抓國際產能合作機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合理化布局,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系統思維,確保產業培育和發展與當地需求相適應,成功實現國際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