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趙繼,東北大學校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四個面向」的科技發展方向,著力開展科技創新、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打通創新和應用「最後一公裡」,實現科技成果向社會和教學「雙轉化」。
打通創新鏈條,以高質量研究和轉化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創新、開放、交叉、匯聚是國際科技發展和競爭的大勢所趨,當前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科學技術更迭速度加快,科技成果應用到生產和實際越來越受到重視。科學研究和創新驅動因其基礎性、先導性和滲透性,已經成為世界大國競爭實力的關鍵要素。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獨特、作用突出,深化產學研融通創新,打通創新鏈條,實現「學科—平臺—問題—團隊—人才」五位一體循環發展,以高質量成果服務國家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大學承擔國家責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推動技術轉移,以高質量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科技成果從原始探索到產品成型,一般要經過基礎研究或基礎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中試及功能驗證、產品商業化生產等階段,可以比喻為一場4×100米接力賽,大學相對擅長第一棒和第二棒,第四棒的承擔主體是企業,第三棒的缺失是當前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根源性問題。通過政府、企業和高校建設共性技術研發中心或產學研用融通創新平臺,吸引社會創投資本參與,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的保障措施,是合力跑好「第三棒」的關鍵性途徑。高校應以培育高質量成果、促進轉化為著力點,組建高效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明確轉化職能,統籌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和轉化平臺的建設與管理,為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用和成果轉化做好專業服務,使大學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
深化產學研合作,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提升育人質量的教學資源。大學以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價值,這是科技成果的「向外轉化」。而以科技成果為載體,實現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創新,推動實驗教學手段的升級,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是科技成果的「向內轉化」,這是大學提升育人質量的當務之急。探索集研究、教學、創業和成果轉化為一體,實現教與學、學與研、研與轉的良性循環,是大學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學轉化中需要解決和突破的問題。
創新體制機制,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東北大學著力構建「知識、技術、區域及國防」創新體系,形成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應用示範的科技創新服務全鏈條。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10餘個文件,有效暢通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渠道和合作機制。以目標和問題為雙導向,以行業需要為牽引,構築平臺、匯聚團隊、凝練問題、協同創新、轉化成果,近年來先後完成若干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解決多項「卡脖子」重大科技難題,產出多個具有標誌性的科技成果。2019年、2020年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內的12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牽頭7項。五年來,共籤訂技術合同4337項,合同額35億多元;涉及發明專利和軟體著作權234項,合同交易額超5億元。在科技成果「向外轉化」的同時,推動知識體系創新,實施成熟研究成果進課堂、進教材,編撰專著教材130餘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實驗實踐教學、企業實習實訓「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獲評國家級「眾創空間」、全國大學生創業示範園、全國創新創業典型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