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上網,讓孩子遠離網絡成癮!

2020-12-13 澎湃新聞

在抗擊疫情期間,孩子們在家沉迷於網絡及電子產品是否已成為您的困擾?今天區婦聯邀請城區家庭教育骨幹講師來為大家解疑答惑!

科學上網 邢麗果

家長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鳳鳴小學的心理輔導老師邢麗果,這段時間孩子在家裡進行網上學習,很多家長在擔心孩子的痴迷手機,痴迷網絡,電子遊戲和電子產品來了,孩子「淪陷」了,大家眾說紛紜,家長要何去何從?首先請大家看一段視頻《電子保姆》。

在視頻中,小潘因為玩遊戲大腦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老師說孩子也從一個熱愛讀書、活力四射的孩子,變成一個睡不醒,不專心的孩子。究其原因,影片直指「電子保姆」。那這究竟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研究顯示,青少年長時間使用網絡可能會引起身心疲勞、損害海馬、杏仁核和前額皮層等腦結構,改變腦迴路,進而影響青少年認知、情感和社會交往等重要技能的發展。而且往往我們發現,當孩子出現了一種不良行為,會發現更多的行為偏差,這已經被研究證明:病理性網際網路使用(網癮),與校園霸凌,學習困難和物質濫用等行為具有高度相關。

這就好像身體皮膚有創口,導致感染,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那麼感染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升高。如果合併感染,疾病的危險程度和治療的效果、成本都會相應的提升。人的心理也是一樣。現在再讓我們來看這個問題:網絡真的如洪水猛獸嗎?好像是,好像也不盡然。遊戲,以其自身的特點,例如及時反饋、與能力相匹配的任務、新奇刺激的視覺效果等要素,吸引著每個人,不僅僅是孩子。遊戲人人愛,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網癮。有些人還會利用網絡獲得資源、提升自己的認知、社交技能等技能。他們好像有了免疫系統,並不會被網絡的洪流所淹沒。這節課讓一起來剖析這個免疫系統,並且獲得這樣的免疫系統?

原因剖析

1

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剖析免疫系統的結構

當我們了解後,就可以進一步的有的放矢。這裡與大家分享一個工具,我們可以通過這工具來準確定位孩子免疫力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

手機裡面無人指責,所以很安全,手機遊戲刺激好玩很有挑戰性,通關的過程中能夠證明自己很有價值,讓孩子和朋友們有溝通有連接,滿足孩子交友的渴望,感覺另一頭有人和他說話,陪她玩,不會孤獨。這些需要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被滿足了嗎?有幾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回答一下,看看我們了解多少......

1、孩子的知心朋友有幾個?

2、孩子是否得到足夠的肯定,來自誰?TA會為自己的自信打幾分?

3、孩子在生活中有沒有被允許做ta喜歡的事情?

4、TA內心最需要的是什麼?

上面的這些問題大家知道幾個答案就回複數字幾(互動)

2

挽弓當挽強 ——是誰動了孩子的免疫系統?

我們來看2個案例:如果同樣接觸到了網絡,你覺得下面的兩個案例中兩個孩子哪個更容易沉迷?

案例 1:小華的家,爸爸是個暴脾氣,常常大吼大叫,「我才是一家之主,你要反天啊,我讓你幹什麼你就要幹什麼?」有時還會喝酒,酩酊大醉時對媽媽和小華也是大打出手。對於小華來說他看到的爸爸媽媽最多時候,不是在打架就是在玩手機。

案例 2:小強的家裡,爸爸也是個暴脾氣,生氣起來吹鬍子瞪眼睛,偶爾也會像獅子一樣吼叫,但是更多的時候,爸爸會把他的意見和建議說出來。而平時爸爸媽媽會一起做飯,空閒下來還帶著小強去戶外跑步,和小強一起商量關於他的上網時間。

家庭中「免疫系統」的三大殺手

①矛盾的家庭環境

②拒絕、否認、缺少溫情的教養方式

③父母的衝突以及無效的衝突解決方法

所以鑄就孩子的免疫系統,家是重要基地——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讓愛在親子的互動中,在夫妻的互動中流動。

3

妖孽,休得張狂——解刨遊戲特點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當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非常興奮,專注,好像不餓不累不困,家長叫他都聽不到。然而一旦讓他幹點「正事」,他馬上會說我累,我困了,我餓了。這時有些家長就會一肚子火「哎呦,我這暴脾氣,玩遊戲的時候都好好的,這不是故意的嘛?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啊!」於是破壞孩子免疫系統事情就此發生。那麼實際情況時什麼?孩子真如我們所想的那樣是故意「不上磨」嗎?其實,真不是。

孩子不餓不困不累,這是因為孩子此時真處於心流狀態——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覺,是一種極致體驗。在這種狀態下,連自己都忘記了,自然也就不存在煩惱,痛苦。

遊戲會使青少年產生 沉浸、投入、忘我的心流體驗。設想一下,如果小華來到了這裡:一方面是冰冷的家裡絕望窒息的情緒,另一端則是可以讓內心滾燙遊戲帶來的心流體驗。這是兩個極端的體驗,如果是您,您會選擇哪一個?

綜上所述,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離不開需要的滿足,而最重要的需要滿足和學習滿足需要技能的基地是家庭。一方面,家庭中親子互動和夫妻的互動,例如讚美,鼓勵,關心,肯定,服務行為等直接滿足安全,歸屬和愛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家庭的互動學習克服困難,應對衝突,管理情緒等過程可以讓孩子獲得個人成長的心理和社會的技能,同時建立起滿足需要的規則和標準——免疫系統。擁有了這個免疫系統,這樣當孩子走出家庭,去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時,就可以去偽存真。這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但是,當家庭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相當於免疫系統不完全,孩子沒有免疫系統去面對外面充滿病毒的世界。

當我們剖析了免疫系統和遊戲的結構和特點,清楚了家庭互動的重要性後,家庭要如何做才能構建孩子的免疫系統抵抗網絡侵害的呢?以下三點供大家參考:

1、讓家成為滿足孩子需要的基地:

多讚美,多鼓勵,多肯定,家人一起進行戶外運動,管理好情緒。

2、抱著好奇的態度了解孩子的遊戲:

透過遊戲了解孩子需要,走進孩子。

3、與孩子共同商定遊戲的合理時間:

規則定在遊戲之前,溫柔而堅定地讓規則執行下去。

本節課介紹了孩子抵禦網絡危害的免疫系統,即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探索了家庭互動和遊戲本身對「免疫系統」相互影響機制,以及家長幫助孩子建立、修復「免疫系統」的方法和策略。有一句話送給大家:改變自己引領孩子,積極行動勝過一切!

原標題:《科學上網,讓孩子遠離網絡成癮!》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讓孩子網絡成癮(父母必知)
    針對孩子厭學、早戀、網癮、過度玩手機、叛逆、親子關係緊張、沒有目標、對抗父母…… 這時候家長該如何解決?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呢?為了幫助大家科學教子,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北疆女聲特別邀請到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孫宏豔老師和大家一起尋找答案。
  • 專家談如何預防孩子網絡成癮:建立規則
    還有學者提出了網絡成癮的心理需求補償機制:網絡成癮存在心理需求的網絡滿足補償機制,即如果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現實中沒有得到滿足,可以在網絡上得到較好的滿足以補償現實的缺失;心理需求現實缺失越多,則網絡滿足優勢越大,從而導致青少年網絡成癮趨勢越嚴重。  回到我們的家庭中來看看,家庭是否滿足了孩子的這些心理需求?
  • 青少年網絡成癮有哪些原因?
    孩子的網絡成癮問題一般都有深層的心理原因,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在身體發育、思想認知等各方面都發生飛躍。  隨著對世界的探索和自我體系的建立,心理上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出現很多的心理需求包括:獨立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認同的需要,歸屬感的需要,親密感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等等。
  • 未成年人為何會網絡成癮 專家:治療關鍵在父母
    [摘要]孩子的身心發育還未成熟,缺少自控能力,在享受這些產品帶來的視聽刺激後,往往容易成癮。專家提醒各位家長,要想遠離網癮,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孩子剛上一年級,假期裡成天就坐在電腦前面玩遊戲。由於不少父母工作忙碌而很少管孩子的上網問題,再加上一些父母認為智能軟體具有開發智力和教育功能,便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iPad、iPhone等數碼產品,這些數碼產品甚至代替了父母的部分功能,成了整天陪伴孩子的「保姆」。然而孩子的身心發育還未成熟,缺少自控能力,在享受這些產品帶來的視聽刺激後,往往容易成癮。汪玲華提醒各位家長,要想遠離網癮、告別「iPad保姆」,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 《網絡成癮》:孩子網絡成癮怎麼辦?丨佐心家長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根治網絡成癮?第一部分:網絡成癮的概念和表現網絡使用的分類網絡在現代生活中已經越來越融入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我們一般在上網的時候都會做一些什麼呢?網絡成癮的英文名稱是「Internet addiction」,它主要是指因為不恰當地、過度地去使用網絡,並且使用一種比較不合時宜的使用模式。比如說,每一天用太多的時間去上網等等。
  • 網絡成癮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
    如題:網絡成癮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寶貝。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心裡默念著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因為過度使用網絡的孩子不被身邊的人所理解,他們就像是被困在孤島的天使,在虛擬的島嶼上一點點消耗青春的能量。
  • 青少年網絡成癮和人際關係相關 要靠心理幹預
    青少年網絡成癮和人際關係相關 要靠心理幹預   中新網北京6月30日電(記者 馬海燕)青少年網絡成癮案例屢見不鮮,但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幹預一直是教育界、心理學界面臨的難題。
  • 青少年網絡成癮必須根治!
    網絡成癮的表現依賴網絡:強烈地想要上網,自己無法控制;腦子裡總是不斷浮現上網的想法以及網絡上的場景,渴望著再次上網;多次想控制自己不去上網,但都失敗了。網絡成癮的危害學業損害:上網時間過長,侵佔了學習的時間,導致對學習的興趣減弱,常不交作業、缺課、成績下降、甚至輟學;長此以往會使智能受到影響。人際交往損害:喜歡呆在網上,不願意與父母、同學交往,逐漸變得對待他人十分冷漠,長此以往人際關係受到明顯損害。
  • 陶然: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是什麼?
    記者:那網絡成癮應該如何界定?是不是我喜歡上網、我每天上網的時間很長,我就是網絡成癮了呢?陶然: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在標準裡特別制定了「正常使用網絡」、「過度使用網絡」、「成癮使用網絡」的標準。首先,用於非工作學習目的每天上網6小時以上,這是網絡成癮的一個時間標準。
  • 孩子網絡成癮該怎麼辦?要了解上網的注意事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網絡成癮該怎麼辦?要了解上網的注意事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李琦琦是育才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她剛上小學五年級時,媽媽為了她能上一所較好的中學,就給她買了電腦,而且還接入了網校。有電腦的幫助,李琦琦的學習成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 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論證(圖)
    新制定的《網絡成癮診斷標準》,明確了網絡成癮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陶然介紹說,除了網絡成癮,像賭博成癮、工作成癮、購物成癮、飲食成癮、性成癮、菸酒成癮等都是成癮疾病。網絡成癮的患者數量最多,其中,玩遊戲成癮中以沉迷於當下流行的《魔獸世界》遊戲的人居多,很多患者到了難以與真實世界相區分的程度。
  • 網絡成癮的日常表現有哪些?
    他們不論在學習、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都常常在腦海中回想與網絡相關的情境,並期待下一次上網;患者能夠從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體會到強烈的愉悅和滿足感,並為保持這種愉悅和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上網時間和投入程度。   隨著上網時間延長,患者對網絡使用逐漸失去了自控能力,駐足於網絡的時間增多,可以由最初幾天上網一次發展到每天上網幾個小時,最終發展到連續幾天都要待在網絡上。
  • 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本文專家:郭萬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教授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
  • 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
    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 2018-11-09 09:25:39| 來源:山東中公教育 2019
  • 美文串記考研英語詞彙 |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
    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正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而日益突顯出來,青少年因上網成癮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網癮少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有的因上網成癮而逃學或離家出走,有的不能正常和同學交往,行為古怪、偏執、冷漠甚至仇視周圍的同學和親人;有的形成了怪異多變的性格。有的沉迷於網絡之中,日日夜夜自甘墮落。有的敲詐膽小的同學甚至人室行竊。也有的青少年出現了諸如近視、肌肉痙攣或其他生理缺陷。
  • 心靈花園丨怎樣避免網絡成癮?
    」 01 怎樣界定網絡成癮 根據WHO對「成癮」的定義,主要的界定標準是: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必須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感、不能上網時出現異常情緒體驗、現實人際關係惡化、向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對網絡的迷戀程度等,因此網絡成癮也被認為是
  • 《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引發質疑 三問「標準」
    「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連續超過3個月,即為網絡成癮」,近日,一則《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出臺的消息,在社會上引發諸多議論。據悉,這一標準由解放軍總後衛生部組織、北京軍區總醫院牽頭制定,目前已在部隊醫療系統開始推行,並將被總後衛生部按有關程序報送衛生部,如獲批准將在全國通用。  不少網民對此深感不解:為什麼要將網癮界定為精神疾病?
  • 疫情中如何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
    國內學者崔麗娟編撰的青少年網絡成癮量表簡單易操作,可供大家自行評估一下自家孩子是否已存在「網絡成癮」。青少年網絡成癮量表1、通過逐次增加上網時間獲得滿足感。2、經常不能抵制上網的誘惑,一旦上網很難下來。3、下網後總難以忘記上網時所瀏覽的網頁、聊天的內容等等。
  • 我的孩子上網成癮了嗎?!─給父母的幾個建議
    許多家長向心理師諮詢有關網絡成癮的問題,擔心孩子過度使用網絡,但心理師也發現,有時長家對孩子使用網絡過度的焦慮,也會帶來自己和孩子情緒上太大的負擔,或常因責罵孩子、完全不讓孩子使用網絡(斷線或是拔掉插頭等)而使家庭氣氛及親子關係不佳,甚而因為給孩子貼上不恰當的標籤,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及自信。
  • 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劉學奎、王經國、莊海紅)由北京軍區總醫院制訂的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8日在京通過專家論證。這一標準的通過結束了我國醫學界長期以來無科學規範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歷史,為今後臨床醫學在網絡成癮的預防、診斷、治療及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