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引發質疑 三問「標準」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連續超過3個月,即為網絡成癮」,近日,一則《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出臺的消息,在社會上引發諸多議論。據悉,這一標準由解放軍總後衛生部組織、北京軍區總醫院牽頭制定,目前已在部隊醫療系統開始推行,並將被總後衛生部按有關程序報送衛生部,如獲批准將在全國通用。

  不少網民對此深感不解:為什麼要將網癮界定為精神疾病?網癮患者是否必須由醫院收治?針對這些質疑,記者日前採訪了《標準》制定負責人、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

  【一問】網癮為何被界定為精神疾病?

  引起各界強烈反應的,首先是《標準》明確將網癮列為「精神疾病」。一些人認為,中國目前約有4000萬未成年網民,其中約400萬是俗稱的「網癮少年」,這些人過度使用網絡可能會引起心理障礙,但不能籠統地將其歸為精神疾病;有人則認為,給網癮患者貼上「精神疾病」標籤,會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多數學生對把網癮和精神疾病聯繫在一起表示反感。

  陶然解釋說,提起精神疾病,有人就聯想到「瘋子」、「精神病」,其實這是知識有限導致的偏見。精神疾病的範圍很廣,包括器質性(大腦受損)疾病,如老年痴呆、多動症、腦癱等,以及功能性(病因不明)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成癮等。

  陶然說,成癮也是一種精神疾病,包括物質成癮和非物質成癮兩種類型。前者如飲酒、吸菸、海洛因成癮等,後者包括賭博、貪食、厭食、工作、購物、潔癖成癮等,網癮也屬於這一類型。「達到一定程度後,工作狂、購物狂、網癮者都是精神疾病患者,但他們並不是傳統觀念上的『精神病』。」

  據介紹,網絡成癮的界定有嚴格的醫學標準。此次推出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是經過近4年努力,從3000多例網癮患者的臨床資料中,抽取1300餘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臨床跟蹤研究制定的,對網癮的症狀、病程及嚴重程度都有明確規定。陶然表示,將網癮納入精神疾病,並非是對網癮青少年的歧視,而是對他們及其家長的一個警醒。

  【二問】「打針吃藥」能否治療網癮患者?

  網絡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意味著網癮患者只能由設有精神科的醫院收治。對此,一些戒網癮學校表示反對,有人認為網絡成癮是社會問題,用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讓「患者」打針吃藥是不能徹底治療網癮的。

  對此,陶然表示,眼下,對青少年網癮主要採取醫學、心理、教育、軍訓及社會體驗等「五位一體」的治療模式。其中,52%的網癮患者是不用藥的。單純性網癮不用藥物治療,只有當患者伴發抑鬱、焦慮、強迫症狀時才用藥。此外,當網絡成癮與品行障礙(如偷竊、打架鬥毆)、人格障礙(如偏執)、多動注意力缺陷(即多動症)等精神疾病共病時,也需藥物治療。這些精神疾病不得到醫治,網癮症狀難以控制。

  據了解,2005年以來,在由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與北京軍區總醫院共同組建的網絡成癮診療基地,3000多名網癮青少年有不同程度好轉,完全康復者超過60%,一般治療時間為3個月。在那裡,接受治療的除了孩子外,還有他們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病情有時就是父母的病態。」陶然說,心理學研究表明,網癮少年多出自父母不盡職的家庭。如今,90%的家長不知如何當父母,甚至自己還沒有真正長大。「父母是種『職業』,也需要學習後執證上崗,此外,家長自己有精神障礙也要接受治療,如此,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陶然說。

  【三問】網癮患者犯罪能否免責?

  「網絡成癮屬於精神疾病」的論斷,還帶來「網癮患者能否免除刑事責任」的追問。據報載,四川網癮青年胡安戈毒殺父母被一審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胡的家人向法院申請對他進行司法精神病鑑定,這也成為全國首份此類申請。

  《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陶然認為,只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病期間才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其他精神疾病患者都不具備這種特徵,因此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將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疾病不等於犯罪免責。

  網癮診斷標準(延伸閱讀)

  根據《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如果個人平均每天用於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且符合以下症狀標準超過3個月,即為「網絡成癮」。

  (1)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衝動感。

  (2)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上述戒斷中通過使用其他類似電子媒介(如電視、掌上遊戲機等)來緩解。

  同時,以下5條至少符合1條:

  ①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投入程度;

  ②使用網絡的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制,經多次努力後均未成功;

  ③固執地使用網絡而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後果,即使知道網絡使用的危害仍難以停止;

  ④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

  ⑤將使用網絡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

  網友留言

  不能什麼都搞量化指標

  「網癮」害人,相關專家急於「診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前提是遵照客觀事實,不能什麼都搞量化指標、生拉硬治,最後可能適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王小胖

  強推標準也是一種病

  「網癮標準」概念一提出,就立即招致網上一邊倒的反對聲。但反對畢竟只是反對而已,似乎絲毫沒有影響到那些專家們。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某些部門和專家似乎有這樣的習性。從饅頭標準到粽子標準,我們看到了許多的所謂強制標準。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也會出臺一項「強制推行病」診斷標準,給某些部門和專家們也好好地把把脈,好好地治一治?

  ——劉長鋒

  喜歡上網不是網癮

  人們對把網癮列為精神疾病如此敏感,是傳統觀念在作怪。過去,人們一談到精神病就認為是「瘋子」,其實精神病有很多種。

  網癮是有定義的,它必須是沉迷於網絡中,影響到工作、學習、生活,而非喜歡上網就是網癮。另外,網癮人群,大多在心理、性格、人格等方面存在缺失,將網癮列為精神疾病可以更好地進行幹預和治療。

  ——秋天的風

相關焦點

  • 陶然: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是什麼?
    【專家簡介】陶然,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主要制定者之一。記者:11月8日,北京軍區總醫院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引起網友的極大關注。網絡成癮這個概念是如何出爐的?網絡成癮,究竟是不是一種精神疾病?
  • 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劉學奎、王經國、莊海紅)由北京軍區總醫院制訂的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8日在京通過專家論證。這一標準的通過結束了我國醫學界長期以來無科學規範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歷史,為今後臨床醫學在網絡成癮的預防、診斷、治療及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
  • 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論證(圖)
    昨天,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玩遊戲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  青少年犯罪76%的人都是網絡成癮患者  網絡成癮是指個體反覆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網絡的使用產生強烈的欲望,突然停止或減少網絡使用時出現煩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 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發布明確五種上癮症狀
    10月8日,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玩遊戲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  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陶然介紹說,我國從1994年開始重視成癮醫學的研究和預防。除了網絡成癮,賭博成癮、工作成癮、購物成癮、飲食成癮、性成癮、菸酒成癮等都是成癮疾病。網絡成癮的患者數量最多,其中,玩遊戲成癮中以沉迷於《魔獸世界》的人居多,很多患者到了難以與真實世界區分的程度。
  • 國家衛健委明確青少年網絡成癮診斷標準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布《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對網絡成癮的定義及其診斷標準進行了明確界定。  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
  • 中國網癮標準首次成為世界診斷標準
    中國網癮標準首次成為世界診斷標準  美國精神病協會(APA)本周末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在第三章關於「網路遊戲成癮章」中,首次全盤採納中國醫學教授陶然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
  • 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論證
    昨天,由北京軍區總醫院制定的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通過了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專家論證。負責此項目的陶然主任表示,該《標準》為臨床醫學增加了一個新病種,未來他們還準備向衛生部申報。 同是致力於青少年戒除網癮工作的宗春山說,制定此類標準很有必要,但要切忌急功近利。
  • 網絡成癮有了診斷標準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明確界定了網絡成癮的定義及診斷標準,同時網絡成癮治療規範正在制定,很快將正式發布。  什麼樣的行為是網絡成癮?青少年如何避免過度依賴網絡?10月8日,記者就此進行了相關採訪。
  • CT不再作為臨床診斷標準!
    而第五版的湖北省「診斷標準」分為「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三類,其中對「臨床診斷病例」的描述是「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 由此可見,根據第六版,也就是最新「診療標準」,確診病例必須至少滿足以下病原學證據中的一個:而此前第五版「診療標準」中的「臨床診斷病例」因不滿足核酸檢測陽性,所以不再被劃定為確診病例。
  • 「網癮診斷標準」成為世標有利於防止孩子沉迷網絡
    「網癮診斷標準」成為世標有利於防止孩子沉迷網絡                                                        ——對話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周小璐 吳楚)近日,美國精神病協會首次將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陶然提出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納入正式出版的DSM-5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部分中的網路遊戲成癮,由此確立了一項新的疾病,填補了非物質成癮領域的空白。
  • 標準已出臺 玩遊戲上癮將被認定為精神病
    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 由北京軍區總醫院制訂的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8日在京通過專家論證。玩遊戲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 三、下述5條內至少符合1條: 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投入的程度; 使用網絡的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制,經多次努力後均未成功; 固執使用網絡而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後果,即使知道網絡使用的危害仍難以停止; 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的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 將使用網絡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
  • 「網絡成癮」國家權威判定標準是什麼 中國網絡成癮標準含義
    ­  據央視報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布了《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對網絡成癮的定義及其診斷標準進行了明確界定。­  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
  • 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重視CT影像表現
    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重視CT影像表現 2020-02-14 14:23:11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抗擊新冠肺炎)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
  • 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抗擊新冠肺炎)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張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19日發布。如何準確判斷是否「中招」?
  • 診斷難產標準從「開三指」延至「開六指」 《柳葉刀》新產程標準將...
    過去初產婦的產程標準指在子宮口開至3指(3釐米)後即進入產程活躍期,隨後按每小時1釐米速度推進,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臨床醫生就可以診斷為難產,進行幹預。剖宮產和使用催產素是使用最高頻的兩個醫學幹預手段。
  •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診斷學中的一個常考點,絕大多數同學對糖尿病的各診斷標準不太了解。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掌握,中公教育的醫考專家運用歸納總結的形式對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進行了相關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高效複習。
  • 哮喘的診斷標準,雖然很難根治,但是80%的患者能夠臨床控制
    如果哮喘在臨床上有非常明確的診斷標準。假如說你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的反覆發作,加上雙肺有哮鳴音,經過簡單治療能夠恢復到正常。在排除了其他有可能導致咳嗽胸悶的其他原因之外的哮喘,就可以診斷為典型的哮喘。但是臨床上有時候也遇到一些非典型的哮喘,比如咳嗽變異性哮喘、運動型哮喘、心因性哮喘等,這幾類的哮喘如何診斷呢?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藉助相關的檢查,比如肺功能檢查、一氧化氮檢查等方法。肺功能檢查有一個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你的肺功能舒張試驗和激發試驗是陽性,就能夠明確診斷哮喘。FeNO(呼出氣一氧化氮)可以反映氣道的炎症及高反應性,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 正常壓力性腦積水診斷標準
    2、正常壓力腦積水臨床表現有哪些?  初期多數病人表現為語言障礙、計算能力下降,比如有人和別人溝通時,說話不清晰,外出買東西,忘記返回的路;隨著病情慢慢發展,病人繼而出現行走不穩的情況,步幅變小,速度變慢;這個時候如果還不積極治療,可能引發大小便失禁、甚至臥床不起。
  • 新版炭疽診斷標準發布
    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5月8日發布了強制性衛生行業標準《炭疽診斷》。該標準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於畜間,以牛、羊、馬等草食動物最為易感。
  • 糖尿病有三個診斷標準,快對照一下
    糖尿病診斷標準: 血糖升高達到下列三個標準中的任意一項時,就可診斷為糖尿病: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是一種葡萄糖負荷試驗,用以了解胰島β細胞功能和機體對血糖的調節能力,是診斷糖尿病的確診試驗,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