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抗擊新冠肺炎)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抗體、核酸、CT、臨床: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張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19日發布。如何準確判斷是否「中招」?從最早的核酸檢測、影像CT檢測到臨床診斷、再到最近的抗體檢測,新冠肺炎診斷標準也在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資料圖:檢測人員正在負壓實驗室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張浪 攝

  「一刪一增」管窺疫情一角

  第六版方案刪除了「臨床診斷」這一項,重新把CT有肺炎表現但核酸陰性的患者劃入了「疑似病例」的範疇,也取消了湖北省內外診斷標準的「雙軌制」。

  而在確診病例裡增加了需「具備以下病原學證據之一」:即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對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臨床診斷病例是特定情況下的權宜之計,其出現的背景是當時在武漢大量病人集中發病,核酸檢測不能及時滿足臨床需求。為解決診斷和救治的矛盾,在湖北出臺了臨床診斷病例標準,目的是使那些可能的病人得到及時救治,降低病死率。

  「現在湖北的情況已經改變了,積壓的需要核酸檢測的患者已經檢測完畢,目前的檢測能力對所有的疑似病例或者未確診病例都可以快速進行核酸檢測。結合這種情況,經過專家組討論取消了臨床診斷病例的標準。」王貴強說,目前的診斷標準全國一盤棋,都是分為疑似病例、確診病例。

  此外,在全國新增病例和湖北新增病例雙連降、出院病人遲續增加時,再次強調核酸檢測標準,是醫學的嚴謹,也是方便患者對症下藥。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表示,由於患者病情有輕有重,新版診療方案在診斷標準方面更細化、科學,減少患者分類困擾,可以提高鑑別能力,避免誤診。

  此前數據也表明,核酸檢測成功率不高,且對採樣條件有嚴格限制。為提高檢測準確率,王貴強說,新版在確診病例的核酸檢測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原來是寫的「上呼吸道標本或者血液標本核酸檢測陽性」,這一版把「上呼吸道和血液標本」去掉了,如果使用糞便標本做出陽性也可以做診斷,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進提高核酸檢測的敏感性,使得診斷更加確切。

  判斷「中招」的變與不變

  疫情之初,核酸試劑盒曾被認為是診斷新冠肺炎的「金標準」,一劑難求。CT檢測作為輔助手段能夠做到全覆蓋,但只能看到肺部陰影,無法區分是新冠肺炎還是其他肺炎。

  在大量疑似病例無法確診收治、對疫情防控產生極大影響之時,臨床診斷被用於其中。高峰時甚至出現一日確診1.4萬多例的「單日之最」。

  在核酸試劑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臨床診斷缺乏量化指標,抗體檢測又被提上議事日程。近日,多個科研團隊對外宣稱已成功研發抗體試劑盒,最快3分鐘就能得知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其原理是檢測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血漿,能有效檢測出「假陰性」。

  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告訴記者,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分成兩類,一類是對病毒的直接檢測,一類是間接檢測。

  直接檢測就是目前實驗室廣泛應用的針對病毒的核酸檢測,檢測新型冠狀病毒基因中某些特定核酸序列的存在,也是新版診療方案中加入的病原學證據。

  抗體檢測和抗原檢測都屬於間接檢測。抗體檢測試劑是檢測血清中由病毒進入人體後刺激人體產生的IgM或IgG抗體。抗原檢測則主要是檢測病毒表面的一些蛋白質。

  「實際上試劑盒都很好的話,準確率都挺高。但因為有時候也會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的結果,最好能夠幾個一起做,互相補充、互相驗證,可能會更好一些。」林炳亮說。

  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王成彬表示,抗體檢測儘管有便捷、快速的優勢,但目前還不可能替代核酸檢測。如何將病毒抗體(抗原)檢測方法與病毒核酸檢測方法聯合應用,發揮各自優勢,急需進行評價和驗證。

  另有一類無症狀感染者最為複雜,雖然有消息說抗體檢測也能檢出一部分無症狀感染者,但多位專家都強調,對這部分人的診斷主要還是靠核酸檢測,因為核酸檢測才是對病毒的直接檢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告訴記者,無症狀感染者雖麻煩,但只要堅持監測,從感染者倒推隱匿者,最終還是能發現,只是發現得晚一點。

  新版診療方案距離上一版診療方案發布只有兩周。這兩周,出院病人在增加,診療方案在優化,確診手段也在不斷精進,無論哪種診斷方式,都是為了更好地對症下藥,治病救人。在提高準確率上,只有更高更快更強,才能跑贏病毒。(完)

相關焦點

  • 回顧性研究證實:CT診斷不應作為新冠肺炎確診標準
    在2月初衛健委發布的第5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曾經要求將CT檢測結果作為臨床診斷標準,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但在之後第6版中,又取消了這一要求。這是為什麼?《美國放射學雜誌》近日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肺炎的放射學文獻包括有限的回顧性研究,該研究認為,CT檢測不具備作為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能力。
  • CT不再作為臨床診斷標準!
    而第五版的湖北省「診斷標準」分為「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三類,其中對「臨床診斷病例」的描述是「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在第六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CT不再作為臨床診斷標準,我們是否又回到了原點? 針對這一問題,其實早在2月13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教授張笑春就曾做出預判。
  • 新冠肺炎第七版指南發布,肺炎診斷標準變了,但是出院標準沒變
    6、 新增診斷標準,抽血可以診斷新冠肺炎了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3-5天開始出現陽性,IgG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如果新冠病毒特異性IgM和 IgG抗體陽性;血清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診斷新冠肺炎。7、 新增兒童重型的標準這次的指南,單獨將兒童重型的診斷標準列出來,兒童的重型標準與成年人有所不同。
  • 新冠肺炎診斷標準之爭:CT影像還是核酸檢測
    圖片:王嘉興/中國青年報 整理 | 李曉明 陳曉雪 湯佩蘭 葉水送 ●  ●  ● 自昨天開始,陸續有武漢一線影像科醫生、美國放射專家認為,武漢新冠肺炎的確診依據需要作出重大調整:儘快以CT肺片檢測陽性代替核酸檢測陽性作為臨床確診的主要依據。
  • 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重視CT影像表現
    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重視CT影像表現 2020-02-14 14:23:11)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重視CT影像表現  中新網蘭州2月14日電 (記者 魏建軍)甘肅省科技廳全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科研攻關專家組14日發布消息稱,甘肅抗擊疫情的重大科研成果,即重視CT影像特徵診斷新冠肺炎(NCP),助力中國NCP臨床診斷標準確立。
  • 新冠肺炎強效藥進入臨床試驗|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中和抗體|謝曉亮|...
    國際知名期刊《細胞》昨天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謝曉亮課題組與合作團隊的文章,公布了其新型冠狀病毒強效藥研究的最新重要進展。謝曉亮團隊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
  • 溫州龍灣區一學生確診新冠肺炎?官方:需進一步診斷
    中新網4月15日電 據浙江溫州市龍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一則關於溫州「龍灣區瑤溪街道一名學生確診新冠肺炎」的消息被網民傳播,龍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日發布情況說明表示:當事人目前不符合新冠肺炎確診標準。鑑於其新冠病毒血清檢測結果反覆的情況,仍需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和診斷。
  • 診斷新冠病毒感染該測核酸還是...
    有的人說,一些患者出院時病毒核酸陰性,只是病毒暫時休眠了,就像B型肝炎的「大三陽」轉成了「小三陽」,出院後過一段時間又轉為陽性了。還有的人說,得沒得病、得病了是否恢復,查病毒核酸不準,查抗體才準。這些說法正確嗎?新冠肺炎會否像B肝那樣慢性化新冠肺炎屬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發病規律類似流感、非典、麻疹等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經過潛伏期、發病期和恢復期的人可以痊癒。
  • 核酸檢測&抗體檢測,有啥區別
    擴大核酸檢測範圍作為常態化防控落實「四早」措施的首要舉措,意味著更多的民眾將參與到新冠病毒核酸篩查工作中,新冠肺炎的診斷自然也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檢測兩大主力軍分別為特異性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這兩種檢測方法有何區別?各自優缺點在哪裡?7月2日,澎湃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趙倩。
  • 一滴血15分鐘內測出新冠病毒 但抗體檢測還不能替代核酸檢測
    抗體快速檢測試劑與核酸試劑檢測有何不同?抗體檢測試劑盒有望替代核酸檢測試劑盒嗎?測試IgM或IgG抗體濃度值核酸檢測試劑主要通過實時螢光RT-PCR和基因測序法來檢驗新冠病毒RNA。「該類試劑利用PCR過程大量擴增目的片段,並利用標記有螢光的特異性探針檢測大量擴增的目的片段,然後利用獲取的螢光信號來實時監測擴增產物,最終通過標準曲線定量測定樣品中未知的核酸濃度。」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周澤奇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與核酸類試劑檢測盒不同,抗體檢測方法目前主要是POCT檢測和化學發光檢測抗原方法。
  • 新冠肺炎需哪些檢查來幫助診斷?
    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抗擊肺炎」是全民關注的焦點,疫情發生以來,始終有一些問題縈繞在人們的心中,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是什麼?臨床上有哪些治療方法可以選擇?出院後是否會再感染?當我們人的手接觸了新冠肺炎患者的體液、分泌液、排洩液的時候,再接觸自身的皮膚和黏膜,尤其是黏膜,比如說眼睛、口腔、鼻子,就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第三種傳播途徑是氣溶膠傳播。當人待在密閉的環境比較長的時間,就容易導致氣溶膠傳播。    新華網:新冠肺炎的潛伏期是多長呢?過了這個潛伏期是不是還會感染呢?    溫桂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伏期是1~14天,平均3~7天。
  • 為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不斷出現假陰性?丨追問新冠肺炎
    2月8日,科技部發布的新冠病毒應急項目申報指南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相關核酸檢測試劑的迅速上市和臨床應用在患者臨床診斷和疑似患者排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科技部向社會廣泛徵集新冠病毒的現場快速檢測產品,包括核酸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及試劑、抗原快速檢測試劑、抗體快速檢測試劑。
  • 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上)
    影像診斷結果被納入湖北省臨床診斷標準中,「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即為臨床診斷病例。以下是趙振軍講座的精編內容,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趙振軍:今天主要跟大家談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呢?因為我們現在疫情進入到了中晚期,臨床開始收治病人。2月13號,廣州市衛健委要求所有疑似新冠病人都要做核酸檢測和CT檢查。
  • 專家:只要臨床、CT特徵符合 就按確診病例管理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梁連春在接受採訪時解釋:「臨床上靠的是綜合診斷,而不是靠某一個臨床表現。有相關臨床症狀,但核酸檢測多次無法確定的仍按確診病例來管理。」作為新冠肺炎患者市級定點收治醫院,北京佑安醫院目前已有150餘名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
  • 新冠肺炎放射學診斷意見:胸片漏診率高,推薦CT檢查,核酸檢測仍是金...
    放射學診斷不是確診方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是診斷新冠肺炎的金標準。 2.放射學檢查流程: 新冠肺炎的影像診斷流程圖。 3.
  • 新冠肺炎「復陽」機率有多高?誰更容易「復陽」?治癒後抗體持續...
    近日,湖北荊州及上海地區接連通報兩例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復陽的案例,其中一名患者第二次被查出核酸陽性的時間,距離第一次治癒出院已過去6個月。由此,有人擔心,曾罹患過新冠肺炎,在治癒後,到底還有多少感染的機率?對此,紅星新聞對話兩名專家,深入分析新冠肺炎復陽的原因及誘發因素等情況。
  • 血清IgG抗體陽性≠感染新冠肺炎!無傳染性,不必恐慌
    近日,網上流傳了一份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內容顯示劉先生(化名)新冠IgG抗體陽性,造成了一些市民的恐慌情緒。這到底咋回事兒?IgG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小編請教了有關專家。鄭州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賈金廣介紹,「新冠IgG陽性是說明其體內有了新冠病毒的抗體,結合其他檢查結果,不是確診病人,不傳染,大家不用擔心,更不必恐慌。」
  • 鍾南山:當務之急要鑑別流感和新冠肺炎!首批IgM試劑盒獲批,一滴血...
    而真正確診還是需要金標準「核酸試劑盒」和臨床標準來定性。目前,核酸檢測的操作要求較高,樣本病毒含量低、運輸儲存條件不當、樣本被汙染等情況,都有可能導致核酸檢測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因此核酸檢測需要專業人員在特定實驗室進行操作。並且核酸檢測多採用咽拭子,在採集樣本過程中,醫護人員的暴露風險大。
  • 湖北將新冠病毒核酸、抗體檢測項目納入醫保支付
    楚天都市報5月5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黃姍)日前,為落實國家和湖北省關於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相關要求,湖北省醫療保障局下發通知,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項目臨時納入湖北省基本醫療保險診療目錄,按乙類支付,自5月6日起在全省正式執行。
  • 【粵開醫藥】疾病快速檢測方法論:核酸檢測和抗原抗體檢測
    本次新冠疫情期間,我國應對及時,多家公司成功迅速開發相應診斷檢測試劑盒,截至3月19日,國家藥監局共批准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19個,其中抗體類檢測9個,技術基礎大多為膠體金技術,檢測所需時間縮短為15分鐘左右。基因組學檢驗:指通過對DNA/RNA核酸進行分析,用於疾病診斷,運用的檢驗技術包括PCR技術、基因晶片、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