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塊試金石,分數的高低,不僅僅是證明一個學生單一的學習成績好與壞這麼簡單,其實,它的背後反映了學生方方面面的素養,折射了學生許許多多的實質性問題。
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一個普遍的現象悄然顯現,平時捨得化氣力,成績拔尖的學生,家裡的條件一般都在中等以上;相反,家境相對貧困,成績突出的學生卻少的可憐。
學習成績特別優異孩子的家長,一般在知識、見識、境界和自我修養方面高於一般人。
之前去農村進行扶貧,如果從孩子表面的穿著和持有的手機去判斷孩子的家庭,大多會顛覆了你的感覺。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生活方面,其實並不亞於城裡的孩子,而詢問了解其學習成績,絕大多數卻不盡如人意。
我倒不反對孩子吃的好、穿的好,但在物質條件能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農村的孩子學習成績都普遍一般化,這就有點意思。
這大抵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變化趨勢,是社會競爭的必然結果。
無獨有偶,我的一個遠房貧困戶親戚,孩子去年考上了一個公辦二本院校,通知書到達之後,家長拿著政府幫扶和社會團體贊助的7000元錢,領著孩子風風光光地去雲南旅遊了一程。
社會力量資助你去上學,絕不是資助你去旅遊。
只給予錢財的資助作用是有限的,教育扶貧的重點應該是扶志。錢只能解除一個人暫時的困難,如果缺乏精神上的富有,你永遠走不出貧窮的覇絆和困擾。
還有一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性,比城裡的學生還嬌慣,不知是出於無法忍受辛苦的工作還是嫌棄待遇低,畢業後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者司空見慣。
更有甚者,大部全資助對象對資助團體缺乏感恩之心、感激之情,以為資助理所當然,連最起碼的感謝信都不回復,這樣的資助是否有意義,值得我們商確。
社會在變,寒門出貴子的時代似乎己經成為遙遠的過去。
學校裡人多熱鬧,大部分貧困生對自己的處境缺乏理性的認識和客觀分析,往往在熱鬧中迷失,一些則經不起誘惑,耐不住寂寞,常常被負面的東西誘惑、感染,安於現狀、隨波逐流,失去了質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好多優秀品質,令人痛心疾首。
不懂得感恩、不理解成人世界的不易、缺乏理想的追求、不嚴格要求自己是這些孩子的通病。那麼,反思孩子的家長有沒有錯?我的回來是肯定的,不僅有錯而且大錯特錯。
你勒緊了褲腰帶,傾其所有地供養孩子,在物質方面盡力了沒錯,但在精神層面上到底注入了多少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需求的營養?
精神來源於物質,更高於物質,人沒有精神,就沒有靈魂,沒有靈魂就會空虛無力,空虛無力就找不到你想要的幸福。
所以,身居農村、家境一般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多讀書、多學習,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境界,方能與發展變化中的時代同頻共振。
人的出身由不得任何人,但出身決定不了未來。正視現實,在生活的苦難面前,學會堅強、堅韌、不屈不撓、奮發圖強,才會實現彎道超車,成功逆襲,實現夢想。
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