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

2020-08-05 張少山Q

高考是一塊試金石,分數的高低,不僅僅是證明一個學生單一的學習成績好與壞這麼簡單,其實,它的背後反映了學生方方面面的素養,折射了學生許許多多的實質性問題。

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

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一個普遍的現象悄然顯現,平時捨得化氣力,成績拔尖的學生,家裡的條件一般都在中等以上;相反,家境相對貧困,成績突出的學生卻少的可憐。

學習成績特別優異孩子的家長,一般在知識、見識、境界和自我修養方面高於一般人。

之前去農村進行扶貧,如果從孩子表面的穿著和持有的手機去判斷孩子的家庭,大多會顛覆了你的感覺。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生活方面,其實並不亞於城裡的孩子,而詢問了解其學習成績,絕大多數卻不盡如人意。

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

我倒不反對孩子吃的好、穿的好,但在物質條件能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農村的孩子學習成績都普遍一般化,這就有點意思。

這大抵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變化趨勢,是社會競爭的必然結果。

無獨有偶,我的一個遠房貧困戶親戚,孩子去年考上了一個公辦二本院校,通知書到達之後,家長拿著政府幫扶和社會團體贊助的7000元錢,領著孩子風風光光地去雲南旅遊了一程。

社會力量資助你去上學,絕不是資助你去旅遊。

只給予錢財的資助作用是有限的,教育扶貧的重點應該是扶志。錢只能解除一個人暫時的困難,如果缺乏精神上的富有,你永遠走不出貧窮的覇絆和困擾。

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

還有一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性,比城裡的學生還嬌慣,不知是出於無法忍受辛苦的工作還是嫌棄待遇低,畢業後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者司空見慣。

更有甚者,大部全資助對象對資助團體缺乏感恩之心、感激之情,以為資助理所當然,連最起碼的感謝信都不回復,這樣的資助是否有意義,值得我們商確。

社會在變,寒門出貴子的時代似乎己經成為遙遠的過去。

學校裡人多熱鬧,大部分貧困生對自己的處境缺乏理性的認識和客觀分析,往往在熱鬧中迷失,一些則經不起誘惑,耐不住寂寞,常常被負面的東西誘惑、感染,安於現狀、隨波逐流,失去了質樸善良、吃苦耐勞的好多優秀品質,令人痛心疾首。

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

不懂得感恩、不理解成人世界的不易、缺乏理想的追求、不嚴格要求自己是這些孩子的通病。那麼,反思孩子的家長有沒有錯?我的回來是肯定的,不僅有錯而且大錯特錯。

你勒緊了褲腰帶,傾其所有地供養孩子,在物質方面盡力了沒錯,但在精神層面上到底注入了多少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需求的營養?

精神來源於物質,更高於物質,人沒有精神,就沒有靈魂,沒有靈魂就會空虛無力,空虛無力就找不到你想要的幸福。

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

所以,身居農村、家境一般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多讀書、多學習,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境界,方能與發展變化中的時代同頻共振。

人的出身由不得任何人,但出身決定不了未來。正視現實,在生活的苦難面前,學會堅強、堅韌、不屈不撓、奮發圖強,才會實現彎道超車,成功逆襲,實現夢想。

唯有精神食糧的注入,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

相關焦點

  • 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宣傳文化工作一定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將文化種子播下去、讓文化芽苗壯起來、促文化芳香飄散開,進一步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普惠大眾,把文化種子播下去。
  • 孩子的人生是否飽滿,精神食糧來供應
    想讓孩子優秀,自己是否要先優秀呢?想讓孩子自信,自己是否要先自信呢?想讓孩子愛上閱讀,自己是否能也愛上閱讀呢?我們對待孩子的方法用的是30年前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老方法何以應對30年後的生活呢?於是好多孩子參加這個補習,那個補習,生怕自己落後了他人,有些壓根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只是在跟隨潮流,家長盲目跟風。
  • 讓更多的孩子享受繪本的滋養,繪本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黃磊章子怡這些明星孩子都在讀繪本,不是沒有道理的沒有一個父母不想給孩子最好的,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繪本故事的。我們羨慕黃磊的女兒多多小小年紀已經可以翻譯英文童書,鋼琴獲得一等獎,主演話劇《水中之書》,但這個優秀孩子的背後是環境、是經歷、更是父母的格局和眼界。
  • 精神食糧文化盛宴
    精神食糧文化盛宴陽信縣第三實驗小學楊國芹在浙大培訓期間,一共聽過八位專家的報告,每天我們提前十幾分鐘來到教室,但每天我們到教室時,將要上課的專家早已打開課件,等待著我們的到來。每節課1.5小時,中途從不休息,整個上課的過程中,教授們個個都是神採飛揚,飽含熱情和真誠,理論與鮮活的案例相結合,竭力讓每一分鐘都有價值,沒有一絲一毫的應付。
  • 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武漢文藝界座談六中全會精神為武漢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本報訊(記者胡孫華)武漢市文化藝術界聯合會昨日舉辦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作家、戲劇家、表演家、音樂家、畫家們紛紛表示,應該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又一個春天裡大顯身手,為武漢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文化惠民這五年】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文化精品下鄉惠民述評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  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紮根生活、紮根人民、潛心創作,以實際行動為人民獻上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 六一兒童節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父母的陪伴和精神食糧
    六一是每個孩子盼望而喜歡的節日,也是讓成年人回味美好童年的日子!因此在這一天裡,家長們都會給孩子準備一些禮物,或者帶著去哪裡遊玩!反正是不亦樂乎!所以孩子的記憶中最多的就是禮物!和一些風景經歷!其它的就寥寥無幾了!這也是因為每個人的觀念不同造成的,也是普遍現象!經過疫情,看過許多社會現象後!小編深深的體會到,愛孩子,最好的表現和禮物不只是物質方面的!
  • 愛是最好的精神食糧
    愛是最好的精神食糧。只有愛,才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最大依靠。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說過「通常情況下,從來不能從別人的愛那裡得到滿足是普通人能夠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句話其實很棒,在人類的生活中,愛情的潛力可與原子能媲美。每天都有愛出現,每天的愛都能創造著奇蹟,對於女性來說,如果你真的愛你的丈夫,你就能夠為了他的成功或者是能夠能他幸福,就會竭盡所能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 愛情是女生最好的精神食糧
    大家都說愛是最好的精神食糧,只有愛,才是人們在這個世上生存的最大依靠,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愛情的潛力其實是可以和原子能媲美的,每天都有愛出現,而且每天都有奇蹟出現,如果你真的愛你的丈夫,就能為了他的成功或者是讓她幸福心甘情願的竭盡所能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因此,如果自己的丈夫是否能夠成功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可以取決自己去丈夫的愛,夫妻之間的愛情對兒女的幸福也是有很大影響的,美國的家庭關係協會會長,說過如果我們這裡完全不談孩子的事情
  • Food for thought是精神食糧的意思?這個誤會大了!
    「物質食糧」指的是類似於麵包可以填飽肚子的食物。而「精神食糧」指的是書籍給予精神的食糧,這些食糧會使我們更加聰明,能讓我們保持一顆快樂的心。但值得一提的是,英文中精神食糧可不是Food for thought 哦!具體該如何表達,來看今天的分享吧!
  • 現代人靠什麼補充精神食糧?
    那麼,現代人靠什麼補充精神食糧?老話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不是這句話過時了?不久前俞敏洪說:「一群不讀書的人在教人讀書……」其實,這句話是針對教師界說的,映襯出了老師們的境況。誠然,很多教師也很不容易,收不不高也十分的辛苦,開班補課創收被制止,外界的高收入,光怪陸離的生活也在時時誘惑著。
  • 為學生補充精神食糧省出版集團到省特校捐贈圖書
    為學生補充精神食糧  省出版集團到省特校捐贈圖書12月24日,貴州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到貴州特教中職校開展「情系特教 愛心助學」圖書捐贈活動,貴州出版集團為該校師生帶去價值10萬元的圖書,為該校圖書館建設添磚加瓦,為該校師生補充精神食糧。
  • 精神食糧更豐富
    新疆新聞在線網9月25日消息(記者姚冶、董智勇、劉強):精神食糧更豐富。我叫狄娜,是一名文藝愛好者。近幾年來,烏魯木齊市各種文藝表演、文化展覽、文化活動層出不窮。這裡的圖書種類也很多,有雜誌、報紙,有孩子喜歡看的故事書、漫畫書啥都有。還有很多關於種養殖、種植方面的技術的書,我就把圖書當做我們的「老師」,按照書上的方法科學種地,我種了800畝棉花,根據《棉花種植實用技術》這本書,我學會了如何科學澆水,施肥和田間管理,我現在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今年預計能收入27萬元。現在我們的收入越來越好,心情也越來越舒暢。
  • 高校「精神食糧」的正確打開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載了國之棟梁茁壯成長所需的「精神食糧」,指引著未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向,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路標和燈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吃好主食,奏響主旋律。青年學生求知路上免不了飢腸轆轆,如何補充尤為關鍵。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人應當善於鑑別哪些物品食用有益」。
  • 「學而不厭」的開拓進取精神成就了清真寺教長教學阿訇的優秀
    成就了清真寺教長教學阿訇的優秀張金勇遵循經訓,虔誠信仰,「學而不厭」的開拓進取精神,成就了每一所清真寺教長、教學阿訇的優秀。遵循經訓,虔誠信仰,「學而不厭」的開拓進取精神,成就了每一所清真寺教長、教學阿訇的優秀。每一所清真寺的教長、教學阿訇要努力做到:博學之,慎思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內不以自誣,外不以自欺。只有做到遵經守訓,虔誠信仰,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知識之於個人猶如水分之與植物,沒有知識,人生變得毫無意義;沒有水分,植物變得乾癟枯萎。
  • 曾經優秀的孩子逃學、懷孕,甚至殺人:是什麼讓他們走上了歧路?
    文|呂靜賢每個孩子的成長,甚至一個人的一生,都無不需要精神食糧的潤澤和滋養。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深入、寬泛的知識,擁有成長中必要、必須的精神食糧,就只有靠大量的課外閱讀、博覽群書才能獲得。而這一點,如果家人不引導,身邊沒人引導的話,孩子就只能靠自己想當然的行動――拿自己的青春、人生去做實驗。就像小凡和她同樣不大的男朋友,他們想過以後嗎?沒有。
  •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提供更好精神食糧
    【代表委員手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我們應該既注重內容生產,也注重經營推廣,在內容、渠道、平臺幾個方面做組織者和領跑者。這些年來,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
  • 每天早上一份《江南都市報》是全家人不可或缺精神食糧
    文/謝立志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章娜  「就像每天早上吃早餐一樣,《江南都市報》就是我們清晨的精神食糧!」「作為90後,從小讀《江南都市報》太有趣了,我還有一本剪報本!」……本報啟動26名不同年代出生的「讀者形象大使」徵集活動以來,獲得眾多「忠實粉絲」的告白,一個人的故事,代表著一份濃濃的江南情。
  • 少兒期刊:提供優質精神食糧 融合中增強傳播力
    原標題:少兒期刊:提供優質精神食糧 資料圖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承載著「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使命的少兒期刊,通過優秀的傳統文化等選題引導廣大少年兒童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展產業鏈、做好媒體融合,提升了雜誌的影響力,打造了更好的品牌形象,從而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 「老媽口頭禪」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老媽口頭禪」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今年平日在家裡,我們總是嫌老媽太囉嗦,這也說那也說;如今人在旅途,卻異常思念家裡的溫暖,而老媽的每一句口頭禪,儘管我們聽的時候可能並不上心,但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與思考,並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  父母對子女的愛,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解釋,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這成立的話,子女對父母的愛的反饋,也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在母親節到來時,我們肯定要記得老媽的好,但也要塑造自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