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術交流中心資助北大德國研究中心 項目今日啟動

2020-12-15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05/09/22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君揚

27日下午,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項目啟動儀式在百年講堂多功能廳舉行。北京大學副校長吳志攀,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秘書長伯德,德國駐華公使銜參贊賀志峰(音),以及柏林自由、洪堡大學校長出席了儀式並發表講話,會議由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陳洪捷主持。

 吳志攀首先代表北大對遠道而來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說,柏林自由、洪堡兩所大學都是北大的老朋友,與北大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合作關係。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更是在70多年前,便開始資助中國赴德國留學生,現年94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北大有志於培養一批跨越國際跨越語言的優秀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德國、認識德國。在全世界,DAAD共資助了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12個德國研究中心。北大完全有信心同德國同道一起把北大德國研究中心建設成為世界最好的德國研究中心。

 在接下來的發言中,DAAD秘書長伯德表示,能夠成為北京大學這樣一所知名院校的資助者,DAAD感到很榮幸,並願意把資助權同另兩所德國高校——柏林自由、洪堡大學共享。他相信,有了這樣的強強聯合,一定能夠建設出一個世界上最好的德國研究中心。這次到訪,伯德還代表DAAD向北大圖書館捐贈價值5萬歐元,內容涉及社會學、經濟、法學方面的書籍。

 隨後,德國駐華公使銜參贊賀志峰(音)以及柏林自由、洪堡大學校長分别致詞。

 今天下午的活動還包括德國杜塞道夫中國中心向北大捐贈獎學金的儀式。作為本次北大德國研究中心舉辦的研討會的贊助方之一,杜塞道夫中國中心將出資贊助從事德國研究的學者和學生。

 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於1998年開始籌劃建設,成立於2002年10月,是北大跨學科的研究和教學機構,主要從事中德聯合碩士培養計劃(計劃逐步推出中德聯合博士培養計劃)、德國文化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通過學術研討和研究項目等方式促進中德學者之間的學術合作,並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同時熟悉德國社會與文化的高層次人才,為中德雙方的企業及有關機構提供有關中德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的諮詢服務。德國研究中心由北大與DAAD按照1:1比例資助。本年度,DAAD將捐助25萬歐元用於中心的研究及各項工作。除此以外,DAAD每年還資助2000名中國學者和學生從事德國研究的事業。

 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現有成員20位,分別是中心主任,教育學院陳洪捷教授;中心副主任,德語系黃燎宇教授、李昌珂教授;中心副主任,哲學系韓水法教授;中心副主任,法學院王世洲教授;德語系馬劍教授、王建副教授、谷裕副教授;法學院甘超英教授;哲學系靳希平教授;國際關係學院連玉如教授、張世鵬教授;歷史學系朱孝遠教授、趙進中教授、徐健副教授;藝術學系朱青生教授;社會學系秦時瑞副教授;經濟學院吳僑鈴副教授;宗教學系徐龍飛博士;心理諮詢治療中心方新博士。

 儀式結束後,柏林自由大學Kocka教授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張芝憐教授分別作了題為《國際化與世界歷史的烏託邦》和《我和德國學術界的關係》的專題報告。

相關焦點

  • 帶你一起走近「DAAD德國學術交流中心」
    通過與紐約的國際教育協會協作, 他們在海德堡建立了一個負責政治學學科交流的辦公室,稱作學術交流中心(Akademische Austauschdienst -- AAD)。起初 AAD只為社會和政治科學的學生們提供國際交流的獎學金(如今 DAAD所資助的學生學者已經涵蓋了各個學科)。此後的幾年裡,AAD相繼與英國和法國建立合作關係。
  • 德國名校 | 漢堡大學:德國北部最大的學術研究和教育中心
    【精英大學】源自德國大學卓越計劃,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發起的,旨在提高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的計劃。計劃包括資助特定的傑出大學,資助在特定大學的傑出年輕科研人員的研究,加強大學和項目間的合作,加強德國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國際大學的合作研究。精英大學的稱號並非終身制,而是5至7年重新評選一次。
  • 外國語學院與德國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 聯合舉辦「2015年DAAD...
    王建平常務副院長表示,像「DAAD講師年會」這樣大規模的外國教育機構年會在人大舉行尚屬首次,意義重大,相信此次會議的舉辦不僅會擴大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和德語學科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還將推動德語系和德國研究中心與德國高校及學術機構的合作。
  • 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邀請上海昊滄進行學術交流
    繼16年末聚焦產業轉型的數位化、區域合作機遇以及城市化的創新驅動等專題的中德經濟論壇上簽約中德合作夥伴之後,上海昊滄多次與德國進行了技術上的交流。
  •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中德雙碩士學位項目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中德雙碩士學位項目  天津外國語大學和西薩克森茨維考應用科技大學共同規劃的國際雙學位課程旨在傳授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在學程中,德國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學習,一學年在德國,一學年在中國。
  •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官方德國院校排名
    第8頁:解答搜狐網友「留學德國」問題 第9頁:專家指導建議:語言是完成學業的保障   「2008留學季」搜狐訪談實錄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  訪談時間:2008年2月29日(星期五)16:00——17:00  訪談地點:北京•搜狐網絡大廈•演播室  對話嘉賓:金貞善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顧問  搜狐教育頻道、搜狐出國頻道作為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的官方門戶網站網絡支持單位,在此次2008
  • 德國名校 | 柏林自由大學:追求學術自由的西德學術中心
    【精英大學】源自德國大學卓越計劃,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發起的,旨在提高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的計劃。計劃包括資助特定的傑出大學,資助在特定大學的傑出年輕科研人員的研究,加強大學和項目間的合作,加強德國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國際大學的合作研究。精英大學的稱號並非終身制,而是5至7年重新評選一次。
  • 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代表訪問微生物所
    9月6日上午,德國亥姆霍茲(Helmholtz)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Stefan Joos教授和駐京首席代表何宏博士訪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劉雙江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談。Stefan Joos教授作為中科院-亥姆霍茲夥伴研究團隊(HCJRG)項目的評委,此次來京的目的是在評審項目之前了解中科院生命科學領域相關研究所的科研實力,並就研究所申報的2個HCJRG項目情況和細節與科研人員進一步溝通。
  • 2018年第一期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8年第一期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沙龍舉行 來源:德國研究中心   時間:2018-03-14  瀏覽:
  • 德國-柏林大學,曾經的世界學術中心
    德國的大學也因此迅速成為世界的學術研究中心,成為近代學術和科學的發源地,並成了眾多其他國家大學效仿和學習的目標。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大批外國留學生到德國學習,並把講座制模式移植到自己的國家,促使研究型大學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從而對世界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發展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代表在我校舉辦講座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6日電 (通訊員 馬穎) 近日,DAAD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代表、慕尼黑工業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及亞琛工業大學駐華代表在我校舉辦了「在德國學習和研究」講座。通過此次與專家們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對留學德國的相關程序和條件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
  • 德國基爾大學-科技與研發中心
    博士生們不僅在大學裡享受著獨立的研究氛圍,也在「研究訓練小組」(Research and Training Groups),「精英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 / Graduate Schools)以及「研究中心」(Graduate Center)建立和發展著自己的專業的社交網絡。針對準備好接受大學教育的同學們,我們開設了相應的國際暑期課程。
  •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項目簡章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項目簡章 http://liuxue.eol.cn  來源:  作者:  2001-01-01  大 中 小 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德意志(DAAD)學術交流中心負責該項目的具體實施。中方獎學金生的遴選辦法和有關注意事項如下:  一、資助內容和形式  1、年度獎學金:申請者年齡在31歲以下,應已獲得碩士學位。在德國的留學身份先為進修待轉生,待獲得攻博資格後可攻讀博士學位,最長不超過5年。
  • 法學院林嘉教授赴德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應德國明斯特大學法學院院長Heinz-Dietrich Steinmeyer教授以及德國馬普社會法研究所所長Ulrich Becker教授的邀請,並獲得德意志文化交流中心的項目資助,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林嘉教授於7月15日至27日赴德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 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到武漢巖土所交流
    3月16日,應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和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邀請,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UFZ)主任、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EES)主編OlafKolditz做客武漢巖土所,並作Scientific
  •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德國發展報告(2020)》發布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德國發展報告(2020)》發布 來源: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時間:2020-09-23
  • 首屆中科院與德國亥姆霍茲聯合研究中心超級計算研討會
    10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CNIC)和德國亥姆霍茲聯合研究中心(HGF)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中國科學院與德國亥姆霍茲聯合研究中心超級計算研討會(1st CAS-HGF Workshop on Supercomputing」在北京開幕,會議為期兩天。
  • 德國呂貝克大學報導我校生命學院雷射納米醫學領域合作科研項目
    報導稱,德國呂貝克大學生物醫學光學研究所Vogel教授課題組與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生物醫學光子與傳感研究所張鎮西教授團隊成功獲批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德科學中心設立的中德人員交流項目(Mobility Program),生命科學領域當年僅批准了11項,並介紹了雙方從2004年以來的合作歷程。
  • 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海外項目中心將在上海臨港開建
    央廣網上海10月14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今天下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下屬弗勞恩霍夫製造工程與自動化研究所(IPA研究所)與上海交通大學和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將依託各自優勢在臨港合作建設弗勞恩霍夫智能製造項目中心,進一步完善了臨港地區智能製造的創新生態體系。
  •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代表團來訪
    3月24日下午,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亞洲區主任Nina Lemmens博士、駐北京辦事處主任Stefan Hase-Bergen博士與獎學金項目負責人鄭怡一行5人來訪我校。我校國際處處長豐鎮平、研究生院副院長何茂剛、科研院基礎研究與海外項目辦公室副主任楊志懋等在科學館201與Lemmens博士一行進行了座談交流,共同探討加強DAAD在與我校的博士生培養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