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都想成為頗有成就的大老闆,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創業的道路上一路成功,我們所看到的大佬們個個都是經歷過風風雨雨才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很多人想從一開始就賺得盆滿缽滿,但往往這樣的人都不會成功,甚至會在創業的道路上,栽大跟頭,但是那些經常研究怎麼賠錢的老闆,往往卻賺得了大錢,成為了最好的老闆。
這因為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抱著虧錢攢經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所以他們才能夠有更大的格局觀,才能夠在面對機遇時進行有條不紊的處理,從而打開自己的商機。
相信很多人都是從小縣城或者小農村出來的,因為追求大城市的優越的條件和優越的資源,所以才會到大城市去拼搏,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離自身最近的一些資源,錯失了發財的機會。而那些抓住機會的人,就成了大贏家。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的一位小夥就是通過自己家鄉的特色大蒜,成就了百萬的生意。
這個小夥因為自身處於金鄉大蒜的源產地,所以他就想著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來闖一番事業,大蒜自然是不二的選擇。但是,正因為他處於大蒜之鄉,所以競爭可謂是相當的激烈。
按照正常的銷路肯定是幹不過一些老商家的,於是這位小夥就另闢蹊徑,在別人都賣大蒜賣到六七塊一斤的時候,他按照批發價一兩塊錢去賣給別人。這樣的話,他雖然一分錢都沒有賺到,甚至加上成本費和儲藏費,他還虧了一些,但是因為價格低廉,很快他就得到了大批的擁護者。
同時,因為當時端午節的活動當地需要大量的蒜,而其他的商家見機抬價,他卻依舊保持原價出售,活動商就都來找他買蒜,就這樣,機緣巧合下他基本承包了這個活動的所有大蒜。
所以說,他雖然反其道而行之,將價格賣得很低,但是仍舊取得了成功。
有一句話,我們知道量變引起質變,薄利多銷帶來的利潤完全彌補了之前在做大蒜生意上虧的錢,並且後面還有客戶陸續購買,那麼他就賺的就更多了。就這樣,他逐漸壟斷了當地的大蒜生意。
其實這個邏輯思維很簡單,也就是我們剛剛說的,反其道而行之,反向思維是靠著吃虧去賺錢的邏輯思維。通過低價吸引客源,立下口碑,壟斷生意,並且之後,這個小夥在自己的店裡不只賣蒜,還會順帶其他一些的產品,那麼就因為他之前已經引流過來大量的客戶,已經有了低廉價格的口碑,自然會讓客戶以為其他的產品也是非常低的,賣出更多的產品,所以他就這樣,成功的靠大蒜做出了100萬的大生意。
所以說看到這裡,希望實體店的老闆能夠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只顧著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未來更大的利潤?要明白,我們做生意需要的往往不是多麼強大的資源,而是一個靈活的反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