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一種第二人稱道德理論的可能性——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及其當代意義

2021-02-19 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

  11月21日上午,高研院學術報告會第154講在浙江大學之江校區鐘樓三層會議室舉行。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琦作報告,題為「一種第二人稱道德理論的可能性——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及其當代意義」。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周偉馳主持了報告會。

  趙老師首先介紹了託馬斯·阿奎那其人其事。她指出,託馬斯·阿奎那是十三世紀神學和哲學領域的集大成者,有著「天使博士」和「共有博士」的頭銜,是天主教正統思想的代表,其著作《神學大全》的第二部以及《論德性》與《論惡》等著作是託馬斯對道德問題的系統探討。

  隨後,趙老師詳細講解了自己的研究問題——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何以是第二人稱的道德倫理學。她指出雖然阿奎那有著經院哲學的亞里斯多德主義者的標籤,但亞里斯多德的德性理論是第一人稱的道德哲學,即行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養成好的品質,達到實現完善與幸福的目的;而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是第二人稱的,是圍繞作為至善者的「你」和「我」的關係性視角展開的。趙老師進一步講解了阿奎那德性倫理學中的關鍵要素:德性、聖神七恩、德性之樹和與之相反的惡習以及德性的旨歸幸福,以及這些要素是如何以第二人稱的方式展開的。德性是人的心靈的好品質,但是個體獲得德性源於與至善者本身(天主)的第二人稱關係,通過分有至善者的品質,人們獲得各種德性。儘管早在四世紀時愛德已經被理解為所有德性的母親,但是阿奎那以亞里斯多德的世俗友誼觀念理解愛德,賦予愛德更強的第二人稱特質,並以與至善者的友誼作為希臘四樞德「智」「勇」「節」「義」的形式與目的,而亞里斯多德意義上的第一人稱的德性在阿奎那看來只是真正德性的準備,它們不具有德性的完全內涵,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德性。

  趙老師最後指出,阿奎那的德性理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第二人稱認知的科學依據和第二人稱認知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有助於避免當代道德理論精英主義的傾向和更有效力地克服惡習、獲得道德完善。

  報告會交流環節,蕭陽、卞紹斌、陳肖生、田海華、李松鋒等學者分別就第二人稱的界定,道德的標準,道德倫理學的動機,愛的秩序以及託馬斯理論的現實意義等問題,與趙老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相關焦點

  • 德性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之爭及其影響
    與目的論和結果論不同,德性倫理學在當代道德哲學中是以「第三種方法」的身份出現的。④在德性倫理學復興的過程中,受到德性倫理學家批判的功利主義和義務論對德性倫理學也進行了反駁和指責,並開始關注德性這個熱點問題,由此形成了兩大陣營批評與辯護的格局。本文主要分析德性倫理學與功利主義和義務論這兩大規範倫理學之間的爭論及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 麥可·斯洛特丨情感主義德性倫理學:一種當代的進路
    對(rightness)近乎被說成取決於完成一種特定行為或者一套特定行為的人的潛在的心理品格和動機,自然,在此意義上,它是主觀的。但是這一主觀性是任何一種德性倫理學形態都能夠接受的主觀性。並且,在此意義上的主觀性與我所主要討論的意義上的客觀性之間也是完全兼容的。
  • 陳雅文 丨 公民德性與倫理德性:關懷倫理學的一種啟示
    關懷倫理學有望呈現這樣一種公民關係,它的要求比自由主義的公民德性更強,但比徹底將公民生活建基於某種倫理德性的主張更弱。這或許有助於克服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的理論困境,在實踐上使現代西方公共生活更加葆有生機。
  • 論德性倫理學的實踐原理的兩個基本含義
    實踐原理是一種內在觀點的德性倫理學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個含義是,生活可以是實踐的,表明生活的實踐的可能性。實踐原理的第二個含義是,生活實踐可以是德性的,表明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一個人如果沒有在他的生活中發展第一種可能性,就會受到人們指責。但是,當他通過生活充分展示出第二種可能性,他才受到稱讚。倫理學可以或明確或隱含地以生活的實踐的可能性和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作為它的基礎。
  • 核心素養理論建構的人本論取向:德性倫理學的啟示
    差異在於,儒家的「德性」以性善論為前提,偏向人之「天性」,而現代語境中的素養指後天習得的能力和品質,更接近西方哲學中的「德性」。我國學界通常將德性的觀點歸為核心素養的傳統理論,是在農業經濟形態主導的古代社會背景下關於「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的答案。但事實上,德性概念在當代德性倫理學中得以復興,並直接參與了西方核心素養的理論建構。
  • 曲紅梅 | 西方環境倫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當代轉向
    西方環境倫理學研究中的一個主流方向是用傳統的規範倫理學理論為環境問題研究提供思想基礎,並嘗試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理論思路和方案。經由此種方式,傳統的規範倫理學理論也在新的問題域中煥發了生機。 結果主義倫理理論與環境問題的結合最為盛行。在一個結果主義者看來,一個行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取決於此行為的結果是善的還是惡的。功利主義屬於典型的結果主義。
  • 《社評》「人類學前沿研究」專題(二)| 李榮榮:關於道德自我的「第一人稱」敘述——從馬丁利近著看人類學道德研究的一種思路
    在視日常生活為「道德試驗室」的基礎上,馬丁利主張以日常生活經驗及行動本身作為人類學道德研究的起點,並倡導一種兼具人文主義與社會批判色彩的「第一人稱」美德倫理學,由此反思、豐富了道德研究中側重結構力量與主體類型的「第三人稱」視角。關鍵詞:日常倫理;「道德試驗室」;「第一人稱」美德倫理學;道德人類學道德是人類生活的永恆話題。
  • 德性與規範:道德教育哲學本質的世紀論爭
    而蘇格拉底意義上的善是一種理性與邏輯的結果,是出於事物本身的一種「目的論轉向」,因此,「善」也就意味著事物本身而非神的旨意。古希臘哲學的這一關於善的目的論轉向的實質在於蘇格拉底對「邏各斯」與「努斯」的分離,也即他對理性與邏輯的推崇和對「激情」「欲望」等的邊緣化傾向。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德性概念實現了其歷史意義的第一次轉向,由一種廣泛的「神性德性」意義轉向更具體的「人性德性」意義。
  • 講座回顧|晏輝:倫理學的問題域及其論證方式
    晏教授在講座開始便指出,倫理學雖以學科為基礎,但應以學說的形式來呈現,這是因為中外著名倫理學家的思想都是學說式的。作為學說的倫理學,其研究對象就是德性和規範。倫理學就是要在道德哲學的高度回答「我們何以需要德性?何以需要規範?」的問題。緊接著,晏教授詳細解釋了德性和規範的初始性命題,他強調通過回歸人本身的存在狀態及其展開方式,便可以尋找到德性和規範的始因始基。
  • 自然本性與理性選擇 ——亞里斯多德德性倫理學及其問題
    本文首先對亞里斯多德德性理論中關於自然天賦和人的本性,尤其是理性能力與德性獲得的關係進行分析和闡釋(第一和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重點介紹亞里斯多德這種德性理論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和存在的多種回應方式。本文將在結論中再次強調亞里斯多德德性倫理學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關鍵點[3]。
  • 阿奎那的宇宙論及其現代意義
    將這一理論應用於存在,阿奎那得出結論說,一切非自存的事物都從自存者那裡獲取存在,即上帝是宇宙的動力因。      但在宇宙的物質因上,阿奎那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甚或整個古希臘傳統宇宙論分道揚鑣。物質永恆自存是古希臘哲學的基本共識。
  • 倫理學理論發展30年
    儘管中西古今之爭在中國已近百年,但是,改革開放使得這種理論爭論不僅有了更加明晰的歷史背景,而且使得老問題有了新意境。如果我們在道德文化的意義上認識倫理學理論中的古今中西之辨,那麼隱含其中的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應當確立起何種道德價值精神、應當具有何種道德文化的問題,就不難達至對道德文化發展基本路徑的共識。
  • 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倫理學研究的「顯學」是規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有三種主要形態:功利論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除此之外,近年來國外應用倫理學研究在不斷升溫。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大致代表了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 功利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發展成果是多方面的。
  • 李建華 | 倫理與道德的互釋及其側向
    當代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是逐漸從「倫理學就是道德哲學」的「綁架」中掙脫出來,以更加廣闊的視域和自身獨特的方式進入並服務於真正的、新型的「人倫」世界,與道德學並行,實現「離而不分」的「自由發展」。這種分離會促使道德學側向於道德本身的個體德性塑造,倫理學側向於倫理實體之上的利益關係調節。無倫理規範的道德和無道德律令的倫理也許會成為可能,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之爭論也許會得以破解。
  • 詮釋阿奎那自然法哲學內涵
    可以說,阿奎那是集經院學派之大成,代表13世紀的政教思想,是基督教的理論權威,特別是其所著的《神學大全》為他贏得了「天使博士」的美譽,並奠定了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因此,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的法律論述採取的是古希臘哲學對話體形式,並用中世紀流行的疑問文體裁來論述其觀點。在所有的「一反一正」的法律問答辯論中,阿奎那稱亞里斯多德為「那位大哲學家」,充分顯示了亞里斯多德對那個時代的深刻影響。阿奎那自然法哲學思想的基本結構和對自然法首要原則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基礎之上。雖然亞里斯多德主要是談自然公正和自然權利,但他為阿奎那發展自然法學說提供了理論框架。
  • 規範倫理學的四種進路
    作者:邢雁欣 龔群(浙江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功利論、道義論、契約論和德性論是當代規範西方倫理學的四種進路。「進路」就是方法,即以某種基本原則或命題開始,展開倫理學的理論,提出倫理學具體原則和規範。進路不同,提出的倫理原則或規範也不同,從而使得倫理學理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色。
  • 曹剛:倫理學是什麼
    其中,倫理學就是以人類社會的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的。譬如,臉紅是一種生理現象,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但同時還可能是一種道德現象,在這個意義上,達爾文把臉紅稱作「最獨特和最具人類特徵的表情」,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是唯一有羞恥感的動物。一個人為什麼會因為撒謊而臉紅呢?這就是倫理學要研究的範圍。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一般來說,認知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奧秘的自然天性,一種是尋求智慧、渴望解決生活問題的現實要求。與純理論研究不同,倫理學研究既離不開求真的天性,又離不開向善的渴求。因為倫理學是一門實踐哲學,它不僅涉及純粹理性的認知,還涉及實踐理性的認知,尤其涉及藉助意志使認知走向生活的實踐活動。倫理學研究的根本任務不只是認識生活,更是改造生活。
  • 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
    德性論的理論支持德性論倫理學又被稱為美德主義倫理學,美德主義倫理學最有影響的人物是亞里斯多德,即使當代的美德主義倫理學家,也都是亞里斯多德的擁躉,所張揚的都是「回到亞里斯多德」。德性論與道義論、功利論對於道德本身的區別則在於,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這一規範所指向的是人們行為所應當做的,而德性論對道德則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在德性論看來,道德並不是規定人們行為的規範——在這種觀點看來,道德規則與人是相對脫離的。
  • 科技倫理學研究應面向科技發展
    與此同時,人們的衣食住行,日常的烹飪、洗滌及其日用品都離不開各種科學精巧設備與產品。科技物性與德性的衝突及張力突出表現為科技對戰爭的影響,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展了轟炸機、坦克和毒氣彈,進而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使生靈塗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誕生了無線電、雷達、電視,有了噴氣機和火箭,還促使原子彈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