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高研院學術報告會第154講在浙江大學之江校區鐘樓三層會議室舉行。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琦作報告,題為「一種第二人稱道德理論的可能性——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及其當代意義」。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周偉馳主持了報告會。
趙老師首先介紹了託馬斯·阿奎那其人其事。她指出,託馬斯·阿奎那是十三世紀神學和哲學領域的集大成者,有著「天使博士」和「共有博士」的頭銜,是天主教正統思想的代表,其著作《神學大全》的第二部以及《論德性》與《論惡》等著作是託馬斯對道德問題的系統探討。
隨後,趙老師詳細講解了自己的研究問題——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何以是第二人稱的道德倫理學。她指出雖然阿奎那有著經院哲學的亞里斯多德主義者的標籤,但亞里斯多德的德性理論是第一人稱的道德哲學,即行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養成好的品質,達到實現完善與幸福的目的;而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是第二人稱的,是圍繞作為至善者的「你」和「我」的關係性視角展開的。趙老師進一步講解了阿奎那德性倫理學中的關鍵要素:德性、聖神七恩、德性之樹和與之相反的惡習以及德性的旨歸幸福,以及這些要素是如何以第二人稱的方式展開的。德性是人的心靈的好品質,但是個體獲得德性源於與至善者本身(天主)的第二人稱關係,通過分有至善者的品質,人們獲得各種德性。儘管早在四世紀時愛德已經被理解為所有德性的母親,但是阿奎那以亞里斯多德的世俗友誼觀念理解愛德,賦予愛德更強的第二人稱特質,並以與至善者的友誼作為希臘四樞德「智」「勇」「節」「義」的形式與目的,而亞里斯多德意義上的第一人稱的德性在阿奎那看來只是真正德性的準備,它們不具有德性的完全內涵,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德性。
趙老師最後指出,阿奎那的德性理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第二人稱認知的科學依據和第二人稱認知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有助於避免當代道德理論精英主義的傾向和更有效力地克服惡習、獲得道德完善。
報告會交流環節,蕭陽、卞紹斌、陳肖生、田海華、李松鋒等學者分別就第二人稱的界定,道德的標準,道德倫理學的動機,愛的秩序以及託馬斯理論的現實意義等問題,與趙老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