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這世上最酷的事,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2020-12-27 芥末堆

本文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1

小女孩奈娜患有妥瑞氏症(抽動症),嘴裡會不受控制地發出怪聲。同學們嘲笑她、模仿她,老師也建議她轉到特殊學校去。

小小的女孩為自己的問題感到困惑和痛苦,她一個人躲在衛生間,拼命地往自己嘴裡塞衛生紙,想止住討厭的怪聲,可是,無濟於事。

媽媽帶著她輾轉了12個學校,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接收她。直到她來到聖諾特克斯中學。在迎新會上,奈娜的怪聲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側目。可汗校長把她叫到臺上,了解了情況後,問她:「同學們是怎麼對你的?」奈娜說:「他們嘲笑我,學我發出怪聲。」「那老師呢?」「他們會把我從課堂裡趕出來。」校長說:「告訴我,我們能為你做些什麼?我們需要怎麼幫助你?」沒想到,小奈娜說:「我不需要任何幫助。我只要和其他同學一樣就行了。」

接下來,校長的一段話讓奈娜銘記終生:「孩子,這裡是學校,每個孩子都是來這裡學習的。今天,你教會了我們什麼是妥瑞氏症。我代表聖諾特克斯中學向你保證,你會得到和其他同學同樣的待遇,同樣的教育。」然後,可汗校長給了小奈娜一個非常溫暖的鼓勵的微笑,和一個大大的、堅定的贊。

奈娜的一生,由此改變。

2

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後,奈娜立志成為一名教師,做一個啟迪他人生命的人——像可汗校長一樣。然而,一個時不時會發出怪聲的人想成為老師,談何容易。五年裡,奈娜到處面試,次次碰壁,被18所學校拒絕。

直到機緣巧合,她終於在她的母校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滿心的喜悅還沒褪去,奈娜就發現,她要教的9F班「不同尋常」。班上只有14名學生,都是貧民窟的孩子,因為政府的相關規定,被這所貴族學校勉強接納,但處處受到歧視。他們變得自暴自棄,叛逆、搗蛋、惹是生非,短短幾個月,已經氣走了7位班主任。

第一天上課,他們就給奈娜來了個下馬威,在椅子上做了手腳,奈娜結結實實地摔在地上。此後,更是花樣翻新的各種惡作劇。他們挑釁奈娜,打賭她幹不了幾天就得倉皇而逃,像她的前任一樣。

直到有一次,惡作劇鬧得實在大了,驚動了校長。他們本以為會受到責罰,沒想到,奈娜替他們頂了鍋,把責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他們面露驚詫。也由此,他們的內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接納奈娜——這個人,好像是對我們好的,是會為我們著想的。

想要影響他人,第一步,就是建立關係。何謂建立關係?

就是建立彼此之間的情感連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我們是一夥兒的,你是真心為我好的,而不是來指責我、修理我的。認同了你這個人,才會認同你做的事。你說的話,你做的事,他才能聽得進去。

3

接下來,奈娜和9F班的孩子們一起面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大小小的風波。

孩子們太久沒好好學習,底子差,奈娜就把課堂搬到了操場上、體育室裡,用拋雞蛋的方法引入拋物線的概念,給籃球量體溫,學習動能和勢能,用各種有趣的實驗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她引導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做秋葵,早已用到了化學知識;修汽車,對什麼是摩擦力已經無師自通。她讓他們看到,原來就在孩子們最習以為常的生活中,他們已經通曉了很多學科知識。

她給了熱衷於街頭賭博的男孩拉芬德一副撲克牌,請他給大家上數學課,意外地發現他有著不同尋常的計算天賦——還沒等奈娜用計算器算出結果,他已經心算出答案。

男孩不以為然:有數學天賦又有什麼用?考上研究生又有什麼用?還不是在貧民窟挨家挨戶推銷產品?還不如自己街頭賭博掙得多。孩子的目力所及,就是那些畢業後在貧民窟做推銷員的人——這就是他所認為的,未來的邊界。然而,奈娜告訴他,你的天賦可以幫助你走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喜歡賭博?可以啊,那就玩更高級的、合法的賭博——比如股票,那你就是一個證券投資者。男孩睜著懵懂的大眼睛看著奈娜,那一刻,他的眼界被打開了,內心可能有一顆種子就此埋下。

4

激發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除了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天賦所在,還要解除牢牢束縛住他們的心魔——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面對學校裡不公平的對待,孩子們下意識地選擇了用暴力還擊,用自暴自棄來標榜自己的不在乎,然而,他們心中怨氣十足。

奈娜讓孩子們在作業本的空白一頁寫下他們所害怕和厭惡的事。孩子們一愣,陷入沉思——他們從來沒有如此直面過自己的內心:我討厭瓦迪阿,我討厭9A,我害怕失敗,我永遠恨我的……

奈娜告訴孩子們:目前為止,你們的人生故事,都卡在這頁紙上,你們的恐懼,都在這頁紙上。如果你們能夠面對這些恐懼,這個真相,就會託著你們飛翔。

我想,奈娜這一席話,這也是她對待她自己所害怕和厭惡的事情——抽動症的心得:接受它,面對它,然後,它就會幫助自己進入人生更開闊的境界。奈娜讓孩子們把這張紙疊成紙飛機,在頂樓一起放飛。

當孩子們用力拋出紙飛機,看著它們在半空劃出優美的弧線,那一刻,孩子們的心慢慢被打開了。他們開始學習面對那些曾經逃避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和勇氣。

影片還有一個小細節。

阿蒂什提前拿到了期末考試的試卷,他以為大家會很開心。然而,一個女孩第一句話就是質問他:老師會怎麼想?

曾經看到一句話:如果你猶豫一件事是不是符合道德,該不該做,就想一想,如果媽媽知道了你做這件事,她會怎麼說?因為,在大多數人心裡,媽媽代表著良知。

在這部電影裡,奈娜老師也成為了孩子們的良知,成為了孩子們心中的北極星,指引著孩子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成為他人心中良知的聲音,這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讚美,也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5

其實,奈娜何止影響了這14個孩子,她身邊的人,也因為她,生命狀態發生了改變。比如奈娜的父親。

奈娜和父親的關係也是影片的另一條線索。

從小到大,奈娜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緊張。不能說,父親不愛奈娜,但是,他的愛更多是從自身出發的。、他生動地演繹了很多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實則是為自己好。奈娜整整五年沒有找到教師工作,父親認為她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煞費苦心為她介紹了一份銀行的工作。

在餐廳吃飯,奈娜因為發出怪聲,不能流暢地點餐,還引起其他人的注目,父親主動代勞,點的都是奈娜愛吃的。

因為,在父親眼裡,奈娜是有問題的,是不正常的,所以他要幫助她,讓她看上去「正常」一些——我沒有辦法治好你的妥瑞氏症,但我想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啊。

終於,奈娜爆發了:爸爸,你總想解決問題,可是,這根本不需要解決啊!這就是我,我永遠都會是這個樣子。這就是我的正常!

父親所謂的「為你好」,實則是不能接受女兒就是這樣一個有問題的人,也因此,他為女兒所做的種種,都讓奈娜感到憤怒和窒息:你愛的不是本來的我,而是你理想中那個正常的女兒!

沒有接納和認可的愛,是自私的愛。他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需要。

直到父親目睹9F班14個孩子對奈娜的表白,親眼看到女兒的付出是如何改變了這些孩子的生命狀態,他被深深觸動了。從那一刻,他才真正理解了女兒,看到了女兒。

所以,當奈娜因為作弊事件備受打擊時,他站到了女兒一邊,告訴她: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不管明天發生什麼,你不用向任何人證明任何事。孩子,你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到了,我以你為榮。

因為這句話,父女倆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奈娜用自己的行動影響了父親。

6

比如奈娜的同事瓦迪阿老師。曾經,瓦迪阿老師是一個帶有偏見、信奉「書海無涯苦作舟」的人。他對9F班的學生充滿了歧視,認為他們是垃圾,幾次三番想趕走他們。

他對奈娜別出心裁的教學方法不屑一顧,認為只有刻苦學習才能獲得成功,那些花哨的技法都是雕蟲小技。

然而,他的得意學生說:是的,有瓦迪阿老師的教導,我們很幸運,但他們(9F班的孩子們)絕對比我們更快樂。

奈娜的執著,9F班的變化,讓他看到,這些學生並不比其他學生差,他們缺的,只是被平等對待。原來學習也可以很快樂,不一定非要頭懸梁錐刺股。所以,當他成為唯一一個掌握「作弊」真相的人,在良知和偏見之間,他最終選擇了良知。

影片的最後,從來都是板著面孔的瓦迪阿老師居然和學生們一起打起了籃球。他的生命狀態也被激活了。

影片更是漾開一筆,當瓦迪阿老師選擇了良知,並像奈娜一樣,為學生的錯誤做出擔當,他的選擇也深深觸動了學生。在瓦迪阿老師發表了意味深長的講話離開後,一手導演了作弊一事的男生,追上了老師,把那枚優等生勳章交還給他,轉身離去。

兩個人沒有一句對話,只有眼神的交流。鏡頭中男生匆匆又堅定的步伐,讓人感受到了一種信念正在他的心中形成——從此,向老師一樣,做個有良知的人。

奈娜影響了瓦迪阿老師,瓦迪阿老師又影響了他的學生。這種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的影響像湖水的漣漪,一圈圈漾開,充滿了生命的美感,也充滿了觸動人心的能量。

7

影片的最後,奈娜即將從中學校長的職位上退休。她用一生實現了她的志願——像那個影響她一生的可汗校長一樣,影響更多的孩子。她走出辦公室,迎接她的,是學生們一張張陽光般燦爛的笑臉。還有,9F班的14個學生。

他們笑著迎接奈娜,曾經頑劣不羈的莽撞少年,因為奈娜,變成了內心溫暖、笑容明亮的成年人。

就像奈娜在影片一開頭說的:普通的教師,只會教書。優秀的老師,教你做人。而偉大的老師,會讓你知道教師的真諦。但是,還有一些老師,會給我們深深的啟迪,開創我們的人生。

是的,真正的教育,不是傳授知識,不是講人生的大道理,不是控制和改變,而是用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去愛、去影響孩子。讓他體驗到,被愛是什麼感覺,讓他體驗到,原來還可以有這樣的人生,讓他願意,把他感受到的這些傳遞給更多的人。

8

這部電影看得我很感動,也給我很多啟發。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到不同的啟發,這也是一部優秀電影所具備的特點。我想寫的點很多,但我最終選擇了「用生命影響生命」這個角度。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父母、老師教育孩子的課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大課題。

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我曾經認為,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用我們的肉身體驗各種美好的事物——走更遠的路,見不同的人,看更多的風景。一輩子活出別人的幾輩子,這一生就很值。是的,這很好。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發現,人生還有一個更酷的遊戲,那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自己的生命狀態影響到更多人、幫助到更多人,讓他們看到生命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首先,你要不斷地通過體驗和學習來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綻放自己的生命。其次,你還要有格局、有能力,才能影響到更多的人。

這個遊戲很有挑戰性,然而收穫也是巨大的。

你的生命狀態越打開,影響的人越多,你和這個世界的連接就越多,就越有存在感和價值感,生命的格局也會更開闊。

這些,都會讓你的生命更有韌性,更有張力,也更有趣。所以,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觸動,那就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你的存在,影響了多少人?你的存在,給到了他人什麼樣的影響?

或許,回答好這兩個問題,我們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凌想,橙子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出版人,專注兒童心理,幫助父母構建更好的親子關係。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作者凌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凌想親子心理;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凌想親子心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嗝嗝老師》:春風化雨,點石成金
    奈娜沒有退縮,積極通過溝通、家訪了解和接近他們,耐心引導、賞識鼓勵,優勢視角、增能賦能;一次契機,她抓住了同學們的心:一次惡作劇玩大了,校長質問學生,她卻掩護和主動擔責,這一舉動贏得了人心;同時限時4個月,校長要考察她的教育成效,真正的教育改革也開始了,學生們從此跟隨嗝嗝老師並肩同行。影片中有一些話語和場景令人動容:生活中沒有「為什麼」,而是「為什麼不」;小小的改變,成就不同的人生。
  • 《嗝嗝老師》打動我的並非「愛的奉獻」,而是直擊教育痼疾的智慧之光
    如此慧中秀外的一個女子,如此不可改變的生命缺陷,美與殘缺之間便生出了一種莫名的張力。這一生,她究竟可以做點兒什麼呢?即使將全世界所有職業都想遍,相信你也不會將她與老師聯繫到一起。天下有哪一個課堂,可以接受那不時襲來的抽搐和怪聲?然而,做教師偏偏又是她此生無可救藥的執念。一個看起來最不可能做教師的女子,終於做成了教師。
  •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感動普跡鎮教師
    嗝嗝老師,你的堅韌,耐心與愛心,成為天空那顆最亮的星,照亮學生前進的方向,助其不屈地成長,勇敢地飛翔,同行的我,向你致敬。陳 暉    嗝嗝老師的經歷堅定了她要當一名優秀教師的信念,她用實際行動報答了當年能夠接納自己的老師。表達了她希望這個社會不再有任何歧視的強烈願望!
  • 《嗝嗝老師》的動人不在「愛的奉獻」,而是直擊教育痼疾的智慧
    一個看起來最不可能做教師的女子,終於做成了教師。豈止是做成了,她簡直成了為現代教師職業找尋靈魂的人。她,就是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的女主角——馬圖爾奈娜。她用一間教室所孕育的奇蹟,撕開了一切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讓人們從此看見那些隱藏於教育日常中的粗暴、固執和荒謬,也看見人間最高貴、最明亮的靈魂。
  • 嗝嗝老師——我的教育理想
    在這方面,近年來印度電影屢屢受到好評。究其原因,最根本是他們抓住了作品傳達的價值指向。不管是《摔跤吧爸爸》還是《起跑線》,它們都如同一面時代的鏡子,把觀眾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的東西拍出來。今年兩部以現實主義手法拍攝的教育題材電影都非常好。從講述如何拿到學區名額的《起跑線》到窮困生如何在名校立足的《嗝嗝老師》,反歧視的主題始終存在。
  • 第五期:電影《嗝嗝老師》的得與失
    所以,我勸大家還是去看看電影《嗝嗝老師》,儘管電影有很多的問題甚至包含了心靈雞湯式的成功勵志學因素,但是電影呈現了印度社會在真正的探索教育,而且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和嚴肅的態度思考教育的多種可能性,儘管它的電影引用了很多詼諧的元素,不影響其主題的深刻。從《地球上的小星星》到《三傻大鬧寶萊塢》,從《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從《起跑線》到《嗝嗝老師》。
  • 老師眼中的《嗝嗝老師》
    電影《嗝嗝老師》熱映,激勵人心的故事情節使無數觀眾深受感染。
  • 王虎: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火了,證明好老師少了!
    我是中國嬰童生命成長規劃第一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虎校長,我的公眾號:ccjiaoyu001每天都會講講對你有用的教育正見和招法,持續1000天。用「死磕」的方式,做你孩子的生命成長規劃師,做你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加我微信laohuguoxue交流。可能很多老師看了這個題目,會不認同。
  • 印度的高分教育電影《嗝嗝老師》,看了開頭就停不下來!
    嗝嗝老師宣傳畫。「你的生活停留在寫滿你的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你能忍受它們,這些現實,會為你的飛翔助力」。這是嗝嗝老師在說她的學生,也是在說著我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也許我們有那麼一刻,也會停下來,深思下自己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生活又為什麼會過得並不如意;如果你思考到,恐懼、害怕是一種很深的負面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自己的現實,就會懂得嗝嗝老師這段話的深刻現實意義。
  • 《嗝嗝老師》將話題聚焦在了教學或教學方法本身
    影片的人物設置很有趣,一群所謂的差生,以及一位患有抽動穢語綜合症的老師,前者基本被學校放棄,後者在常人看來甚至難以勝任教師這一崗位的工作,然後就是這樣的一組搭配,卻因此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嗝嗝老師」自身的缺陷與這幫「問題學生」,某種程度上的共情和互補,形成了一種此次激勵的動力,這份缺陷和不完美,卻構建裡了最堅實的信任關係。
  • 嗝嗝老師:老師和學生,是靈魂的相互喚醒
    印度高分電影《嗝嗝老師》中,奈娜老師就是因校長一席話喚醒同理心的孩子,之後她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老師、校長。 奈娜是天生的妥瑞氏症患者,這是一種神經性疾病,患者會不自覺地發出怪聲或做出奇怪的動作。《嗝嗝老師》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那位「反派老師」瓦迪亞, 他說:9F班,他們不配做學生; 他說:9F班,他們就是欠抽,你就應該給他一巴掌;
  • 《嗝嗝老師》,印度電影版本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而老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需要做的其實就是利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作為老師最重要的就是中庸,不偏不倚,當然現在已經很少有真正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說回電影《嗝嗝老師》,作為一部印度電影,它其實並不那麼像印度電影,眾所周知,因為印度的一些情況,電影最突出的兩個特點,一是歌舞多,一是時間長,但是《嗝嗝老師》不同,它時間短,而且歌舞也少。當然電影本身的品質還是很可以的,電影中的老師奈娜雖然家境好,但是生來救患有妥瑞症。
  • 影評:《我的嗝嗝老師》零負評的超正能量感人電影!
    《我的嗝嗝老師》(英文:hichki )與2008年《叫我第一名》(英文:Front of the Class),這兩部電影皆改編自布萊德·柯恩(Brad Cohen)的真實經歷故事;同樣描述劇中主角克服自身妥瑞症,而終如願成為一位令人終身難忘的恩師。
  • 最美女教師——觀《嗝嗝老師》有感
    ◎譯  名 嗝嗝老師◎片  名 Hichki◎年  代 2018◎產  地 印度◎類  別 劇情
  • 《嗝嗝老師》:讓孩子成長,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看了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又一次被感動了,你看了嗎?嗝嗝老師奈娜自小患有抽動穢語綜合症,時不時打嗝,緊張時尤為明顯,學習生活受到極大困擾。一位好校長給了她鼓勵,她得以接受一樣的教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才。
  • 印度經典電影嗝嗝老師
    主人公從小就有怪病不能完整的說一句話,會不自覺的發出類似打嗝的怪聲,她的父親也嫌棄他,上學時又被好多學校拒之門外,最後一位校長說會像對待其他同學一樣對待她,這句話改變了她的一生從那起她就決定長大後當一名老師。
  • 電影《嗝嗝老師》告訴你:無限相信師生的發展潛力
    最近剛剛看了《嗝嗝老師》這部來自於印度的教育電影,很是感動,很久沒有看到這種打動內心的電影了。這部片子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奈娜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2018年10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Hichki),因題材的真實性、平民性而廣受好評。
  • 《嗝嗝老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本就該如此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已被小編的華麗文採吸引了吧,小編肯定有某種神奇的魔力,把你勾引了進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每天都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小美美每天都會整理分享最新最有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現在請隨小編來瞧瞧下面發生的精彩故事。
  • 成全孩子,成就自己,鑄師魂,守師道,立師表「嗝嗝老師"真美麗
    教師節即將到來,在網上看了「嗝嗝老師」這部電影。來!帶大家欣賞一下這朵「花"一一「嗝嗝老師」,真美麗!女主人公奈娜患有一種抽動穢語綜合症,妥瑞氏症,這一罕見病,所以奈娜說話時不停發出「哇哇」的叫聲,這也是印度電影片名「嗝嗝老師」的由來。
  • 強烈推薦印度電影《嗝嗝老師》一部關於愛,關於尊嚴,關於平等,關於信任,關於智慧……
    其實無論是主題還是內容,《嗝嗝老師》都談不上「新意」,無非就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遇到一群桀驁不馴的頑童,先是各種惡作劇把老師氣得不行,最後這些學生都被老師徵服,都變成了好孩子……這樣的故事,我們從《熱血教師》《放牛班的春天》等電影中都看到過。儘管如此,我還是被深深地感動了。可以說,這是我人生六十年來,讓我流淚最多的電影——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