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廣西女高的「張桂梅」事件很火熱,把「全職媽媽」這個群體推上了熱點。其實這個話題的矛盾一直都存在,只是大家沒有這麼熱情高漲來專題討論罷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選如何生活的權利」,這句話沒錯,但是後面一句應該還有一句:「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選擇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在特定的時間做的決定,只是會考慮當下自己的利益和訴求。
全職媽媽,它是一份職業嗎?沒有比她更適合的家政人員
如果全職媽媽是一份職業的話,那麼它應該算是一份工作。正如職業的保姆,月嫂一樣。
全職媽媽,狹隘的定義它是不工作,辭職在家帶孩子或者照顧老公,而讓男人出去做事業。這個其實在原始社會的父系時代,那時候所有的女性都是「全職媽媽」。但是如今新時代的思想變了,社會的需求以及價值觀都在變,女性已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或者說處於不平等地位。越來越多的女性在以往男性的領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績。所以,全職媽媽的定義應該有所變化。
新時代的全職媽媽有兩種理解:
完全辭職在家不幹活,帶小孩照顧家人。這種對於富裕或者明星來說很常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可以解決,並不懼任何因選擇帶來的風險。可是對於那些家境本不好,但是家裡沒人照顧小孩的家庭,必須有一方犧牲,要麼是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
辭職在家不僅沒有因為照顧小孩或者家人而耽誤自己的工作,比如《三十而已》的顧佳。這是一個獨立女性的楷模。但是畢竟還是少數,更多全職媽媽是像那裡面的富太太們,她們才是完全依賴於丈夫在過日子。那一天,如果被丈夫所拋棄,不說損失慘重,至少失去了一個女人經濟的獨立。
沒有任何全職的外聘家政人員,比父母更適合擔任教育子女和親人這一職位。
全職媽媽,只是暫時放棄社會職場的團隊生活,回歸的是家庭小職場
上班,它是顯實自我價值的場所。通過人際交往,能力展示,價值貢獻,通過勞動的付出而獲得應得的回報。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可能會高於家庭生活,但是在這個家庭小職場裡的人際關係可能比傳統的職場更複雜。
傳統的職場只需要處理好自己本職工作範圍內接觸的人即可,工作目的簡單直接,有著非常清晰的評估標準,達成相應的績效即可。但是家庭職場卻沒有統一的績效考核標準,她需要面對的人員有:兒子/女兒、丈夫、公公婆婆的滿意,所以看似接觸的人員少,但是這裡面的滿足是沒有絕對的標準。
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有著自己不同的需求。所以,全職媽媽更多處理的是人際關係以及人類情感需求的滿足,它是一個更高維度的需求。
扮演老師角色:她要有教育子女最基礎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從幼兒走上大學。每個人一生都遇見過很多老師,但是家庭父母才是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扮演領導角色:她要管理好家庭這個大團隊,包括財務、行政人事、市場採購等,所以除了教書育人,她也是在管理著團隊。
扮演心理老師角色:家裡成員任何情感需求以及小孩心理問題的第一責任人,需要懂得相應的心理學知識以及為人處事技巧,尤其是處理這種熟悉的關係,更需要技巧,遠比處理一個陌生人需要更多的技巧。
兼職自媒體創業者老師:全職只是不在職場坐班,但是這個時代有手機在哪裡都可以工作:在家就不能工作了嗎?那微商、自媒體以及電商存在有何意義?不就是為這些不在職場的人而存在的嗎?職業,只要是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就是一種光榮。
全職媽媽,如果不是個別的那些案例只是在家裡花著丈夫的錢而什麼都不管,養尊處優,完全依附丈夫的存在而存在,那麼她其實只是換了一個職場環境,本質上也在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貢獻自己的價值。
筆者的觀念是,家庭是兩個人共同的經營來抵禦風險,每個人肩負的責任和付出都是不同的。不管是工作還是做全職媽媽,一定要有保持自己獨立性的一面,就是不斷學習,讓自己擁有獨立養活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