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復地換帥僅僅4個多月後,其地產基金管理平臺星浩資本再現高管離職。
近日,觀點地產新媒體獲悉,星浩資本執行總裁王國光已經離職,隨後復星地產內部人士也確認了該消息,並且透露,王國光因個人原因,早於8月去職,而這距離6月3日傳出其履新尚不足3個月。
據悉,彼時業內人士在網上發布的一張落款及蓋章均顯示為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截圖顯示,復星地產決定即日起對龔平、王國光和嚴華三人的職位重新任命。其中,任命王國光為星浩資本執行總裁,不再任浙商建業職務;任命嚴華兼任星豫資本執行總裁,原地產控股職務不變。
而同樣為業內所關注的是,該人事調整中,隨著原復星集團和地產控股的龔平兼任復地集團董事長、兼任星豫資本董事長兼總裁,意味著原復地集團董事長陳志華已正式離職,目前陳志華回歸綠地後,直管廣東片區。
但在多輪人事變動和風波之後,王國光的去職,又一次為已風雨飄搖的星浩資本平添悲情色彩,其前景之路引發想像。
榮光消逝
一千多年前,園囿中的南唐後主李煜發出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愁思,而一千多年後,作為一手培育星浩資本發展壯大的原CEO趙漢忠想必也會有著同樣的失意。
據悉,星浩資本是涵蓋了私募基金、開發管理、商業運營、健康養老等四大業務範圍的綜合性管理公司,聚焦大型商業綜合體,旗下最知名的產品即為集民企總部辦公、特色商業中心、精品公寓住宅為一體的都市綜合體星光耀廣場,並且由此推出了「星光耀」系列基金,而該平臺的成立當年則是時勢使然。
2010年,中國房地產基金快速崛起並蔚然成風。彼時已經在地產基金領域小試牛刀的復星集團聯合易居中國等民營企業,以及由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民企聯合館民企陣營中16家核心民營企業共同加盟成立了星浩資本。
及至現在,我們也可以從該平臺官網顯示的投資者中一窺其當年的不凡。據了解,星浩資本投資者包括了復星集團、易居中國、阿里巴巴、華誼兄弟、蘇寧集團萬達集團、新光集團等一眾知名企業。
其中,復星集團是最大的出資人,由此該平臺實質上作為復星的地產基金管理平臺也打上了星字號。在這些企業的品牌背書和資金助力之下,星浩資本經歷了一個快速成長的時期。
作為星浩資本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以及最早的掌舵人,由金地董事、常務副總裁轉戰商業金融「新戰場」的趙漢忠也曾躊躇滿志。走馬上任的他希望「把金融和資本打通,把地產和民間資本打通」,並且提出星浩資本要成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基金,在5年內資金募集規模不低於200億元,擁有總項目數達到20個,並在這一階段將爭取實現IPO。
雖然趙漢忠曾表示這個發展目標是「有挑戰性的東西,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但是星浩資本頭幾年的成長速度事實上不僅給予了復星、給予了市場也給予了趙漢忠本人極大的信心。
據了解,星浩資本在成立6個月就已經募集了60億元人民幣,隨後在大連、哈爾濱、南通、上海、蘇州、泉州、台州、寧波等城市陸續落地了其代表產品「星光耀城市綜合體」。其官網顯示,截至2013年,星浩資本已經完成了星光耀基金I、II、III三期的募集,募集基金規模總額為100億元。
在融資規模快速增長和全國戰線陸續拉開之後,星浩資本搖身一變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房地產私募基金之一,並發出了要做「中國鐵獅門」的壯志豪言。然而,隨著星光耀基金I、II兌付期限的到來,今年年初形勢直轉而下,星浩資本相繼爆發了廣告費、兌付違約以及投資人維權事件,並對於今年3月份正式到期的星光耀基金I期延長了封閉期1年。
2016年1月,亦有消息傳出,由星浩資本與綠地於2013年5月16日共同競得並打造的上海滬太路星光耀廣場悄然易主光大安石基金,據悉該項目為「星光耀基金II期」投資資產之一。
此外,於2014年12月份升任為復星地產控股聯席總裁兼星浩資本董事長的趙漢忠這時則漸隱前臺,而之前,包括星浩資本總裁黃海濱在內的不少核心人員已相繼離職。頻繁的人事變陣下,星浩資本IPO更加無望,星浩資本榮光不再。
路在何方
夢想破滅之後,未來的路在何方,這不僅是行業內外的關注點,也是星浩資本需要用行動作出的回答,而在作出這個回答之前,或許應該先一探究竟星浩資本折戟原因。
回顧星浩資本短短6年的發展歷程,其開頭或許已經暗埋了目前困境肇因。據悉,星光耀基金I、II、III期三期基金投向的10個星光耀廣場,除極個別位於一二線城市,大多數是位於彼時認為經濟發展潛力大的三四線城市。
然而,隨著近兩年來三四線城市陷入去庫存困局,星光耀基金I、II期出現兌付違約,其中I期封閉期延期1年正是因為其投向的大連星光耀廣場(開業時間:2020-09)銷售不暢所致。此前有媒體報導指出,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大連星光耀住宅和公寓產品目前銷售單價相比於開盤時均有超過5000元/平方米的降價,此外,業內人士估計,如果按照正常銷售,該項目售罄庫存仍舊需要3年時間,而這遠遠超過基金一年的緩衝期。
近期有相關分析稱,「由於市場波動、戰略失誤和管理瑕疵,星浩資本成為了中國地產基金之敗的『完美』案例」。
「關聯交易利益輸送、信息披露不合規、投資失財導致的回報失諾、因為涉房對接資本市場失敗、與投資人矛盾激化公開爭吵,等等,房地產基金所有可能犯的「錯誤」,星浩一家幾乎佔全,極具標本意義」。
一業內人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分析,星浩資本未能實現IPO從而進行資金退出也可能是造成其兌付違約的原因之一,而且,星光耀廣場中可售物業所佔比例並不大,因而未能有更多可變現的資產從而保證現金流。
當然,星浩資本作為私募地產基金平臺,其所涉及的還有更多此類「全產業鏈」基金模式更深入的問題。對於星浩資本延期基金未來的走向,該業內人士指出,「這要視基金的具體協議而定」。
星浩相關人士接受媒體採訪時則回應,如果項目最終無法實現銷售,投資人必須在虧本甩賣和保本延期中作出選擇。
此外,據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星浩資本已經在收縮業務,而有信源向觀點地產新媒體透露,星浩資本已經併入復地集團,但該消息得到復星集團內部人士的否認。
本文轉載來自:觀點地產新媒體,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