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記者 陳業)財聯社記者獲悉,日前復星旗下星浩資本設立的星光耀城市綜合體開發基金Ⅱ期遭投資者維權。
一位接近星浩資本的知情人士向財聯社記者透露,星光耀城市綜合體開發基金Ⅱ期,為星浩資本依據有限合夥協議設立的平行基金,星浩資本所控股的星浩(蕪湖)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為該基金的普通管理人。
「目前星浩資本正與該基金的投資者,就第三方評估報告及退出方案等事宜進行積極協商,妥善處理投資人所關注的問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事實上,星光耀城市綜合體開發基金Ⅱ期遭遇維權已非首次。上海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剛開始的兩三年,基金回報率是不錯的,後來就開始出現兌付問題了,因此遭遇過多次維權。」
復星旗下基金風波不斷
星浩資本由原金地集團明星經理人趙漢忠帶隊成立,彼時有意打造成為市場化運作下中國規模最大的房地產私募基金之一。復星、蘇寧電器、華誼兄弟等16家企業均有入股,其中復星屬於絕對控股地位。
相關資料顯示,星浩資本主要針對商業項目,其先後一共管理了三隻房地產基金,分別為星光耀Ⅰ期、Ⅱ期和Ⅲ期基金,總規模達93億元。其中,星光耀Ⅱ期基金募集金額為人民幣19億元,於2012年,星光耀Ⅱ期基金投資了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CBD星光耀城市綜合體,不過至今該商業項目並未開業。
「真如的城市發展速度比較慢,後續規劃比較多。對於此類商業項目來說,或要讓位於部分城市規劃。同時,近兩年區域地價上漲,使得此類商業項目運營的急迫程度相對較低。」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嚴躍進補充稱,「一旦星浩資本投資的諸如此類項目不能如期面市,則很容易出現兌付延期等問題。」
「該基金募資的時候,曾明確將給出35%的預期收益率,但結果兩次都腰斬,無法覆蓋收益率。」對於星光耀城市綜合體開發基金Ⅱ期遭投資者維權,上述接近星浩資本的知情人士告訴財聯社。
值得一提的是,為把金融和資產打通,並對資金和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和充分運用,幾年前復星聯手其它資本相繼成立了與其「五四二」戰略相呼應的基金平臺。
相關資料顯示,「五四二」的戰略地圖包含五大方陣、兩翼戰略和四輪驅動。其中五大方陣為大文化、大物貿、大金融、大健康、大旅遊,四輪驅動為大投資、大融資、開發管理、商業管理,兩翼戰略為海外投資和股權投資。其中不同主題產品線對應相應的基金平臺投資,包括星浩資本、星豫資本、星泓資本、星健資本等。
不過,自2016年開始,復星系旗下基金平臺開始接連出現問題。據媒體報導,2016年4月,星頤資本陷入安徽蕪湖的一起集體退房風波之中,原因之一是項目實際運作情況難以滿足基金退出需求。
星浩資本也不例外,彼時市場一度傳出星浩資本轉讓旗下項目的消息。甚至由於大幅下調預期收益,而遭到了LP們的集體發難。
趙漢忠也在2014年底被調整為復星地產控股聯席總裁兼星浩資本董事長,隨後便逐漸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彼時,有媒體指出,根據復星系的慣例來看,聯席總裁和董事長都是「虛職」,趙漢忠在復星系中或許已處於被架空狀態。
「各平臺一直在運作,但業績都不理想,星浩資本做的也一般。」談及復星旗下相關基金的運作情況,一位熟悉復星系上述基金運作情況的人士說。
一位專門從事地產私募的行業人士則表示,目前上述基金都還在運作,但由於知名度有限,具體情況無從得知。
管理模式存短板
在龐雜的復星業務體系中,雖然復星醫藥(600196.SH)上市最早,一直是復星對外的重要名片之一,但房地產業務在復星發展軌跡中,曾扮演重要角色。
據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介紹,最初復星房地產項目主要集中在上海,後來遇到樓市調整,衝擊比較大,「好比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一遇到撞擊,容易都壞掉。」
1994年,復星以接過上海郊區一個滯銷樓盤為起點,進軍房地產業務。2001年,在復星成功晉級豫園股份(600655.SH)第一大股東後,地產業務擴張得到進一步發展。2004年,復星旗下復地集團(02337.HK)登陸港交所,成為當時為數不多在港上市的內地房企。2007年,復星國際(00656.HK)實現在香港整體上市。
復地集團曾位列國內房企第一陣營,然而隨著復星系投資範圍不斷擴大,逐漸淡化了地產業務。2011年復地集團從香港退市,被業界認為是郭廣昌收縮地產業務重要的分水嶺。
復地集團私有化後,復星集團成立了另一地產平臺復星地產。郭廣昌賦予了復星地產有別於復地集團的使命,即定位於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及管理平臺。
而為充分整合和運用復星保險、投資、財富管理等方面的資源,2011年起復星地產提出了「蜂巢城市」,由此形成了「五四二」的戰略地圖。不過,在多位分析人士看來,上述戰略並不算成功,管理上也存在一些短板。
「輕重分離後,從重(資產)的這一塊來說,整個中後臺,特別是從大運營板塊承擔了很大的壓力。不少項目非常考驗我們體系化運營能力,以及整個中後臺的管理能力。」對於基金運作地產項目,復地集團總裁王基平曾在工作會議中坦陳。
「復星的管理模式有問題,資本運作講究專業人幹專業的事。有優秀的資本運作,卻沒有專業的產業運營人才,項目自然不能很好贏利,最終託累資本收益。」知名地產專家、優淘城總裁薛建雄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稱,「星浩資本的問題是開發業務和金融業務都有所涉及,不像是一個很純粹的金融企業。而一旦投資項目的經營效益不達預期,很容易出現問題,實際上不少項目潛在的招租等都未達到預期。」(財聯社記者 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