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淤積俗稱堵奶,是很多哺乳媽媽遇到的問題。堵奶在產後前三個月的發生率很高,但如果不注意,寶寶寶1歲以後,媽媽也仍然會有可能發生堵奶。和生理性乳脹有所不同,乳汁淤積一開始並不是整個乳房都變得硬邦邦的,而是在寶寶正常吃完奶之後,局部某一個地方乳汁排出不順暢,有包塊,摸起來有痛感。
如果一直這樣,乳汁就淤積得越來越多,媽媽很可能就發燒了,乳房就紅腫了,這就是乳腺炎。乳腺炎常常是乳汁淤積,沒有好好處理的結果。
造成淤積的原因,在於乳汁沒有被足夠頻繁地排出乳房。再進一步深究原因,常常有以下幾種:
1、媽媽的奶量太大,寶寶吃飽了,但剩下太多乳汁吸不出去,裝不下了,於是淤積。
2、寶寶的吸吮和含接不對,雖然在吃奶,但是效果太差,奶出不去,乳房裝不下了,造成淤積。
3、寶寶不小心踹到媽媽的乳房,媽媽睡覺時不小心壓到乳房,或者內衣過緊局部壓迫乳房,導致乳腺管損傷,出奶不順暢,造成淤積。
奶太多,要不要吸出來
「 寶寶現在還沒有滿月,但是晚上可以睡6小時,即使醒來了一次也只吃一邊,我的奶總是脹得不行,我聽說一邊不吃必須要吸出來,不然容易堵奶,甚至會變成乳腺炎,是這樣嗎?如果要吸,我應該吸多少呢? 」
有這種困惑的媽媽並不在少數,很多媽媽產後被告知,需要2小時擠一次奶,如果寶寶吃奶只吃一邊,一定要把另一邊乳房排空,否則就容易得乳腺炎。
媽媽怕寶寶的糧倉受損,按時擠奶,半夜再困也不敢怠慢。漸漸地,卻發現脹奶越來越厲害,到點了必須吸奶,否則乳房硬得像石頭一樣,甚至還會發燒。
根據泌乳的原理,乳汁的產量是受排出量決定的,排出(包括寶寶吃掉的和吸奶器吸出來的)得越多,產量越大。
產後早期乳量很小,給了媽媽和寶寶充分的機會配合,學習哺乳技巧,所以媽媽要多喂,寶寶要多吃。隨後乳房全力產奶,產量常常是超過寶寶需求的,如果這個時候媽媽繼續增加排空,顯然大腦得到的信號就是持續加大產能,奶量越來越大。
因此,正確的做法就是按需餵養,多餘的奶量如果讓媽媽不舒服,就稍微擠出一點到舒服為止,不需要完全排空,給予大腦錯誤的繼續產奶的信號,讓自己掉進沒完沒了的擠奶大坑裡。
餵完之後適當配合冷敷,也可以讓乳房產奶更慢一些,不要那麼脹滿,乳房會根據充盈程度來調整產奶量,時間長了,就會慢慢下調到寶寶需要的奶量。
寶寶吃太久還是一副沒吃飽的樣子
「 我隔一兩個小時就給寶寶餵奶,寶寶常常一吃就是40分鐘,甚至1小時,為什麼我把拔出乳頭後,他還是一副沒吃飽的樣子?我的奶真的很少嗎?我這個月都堵兩回了!是因為我的乳腺管不通,寶寶才吃不到奶嗎?我該怎麼辦? 」
遇到這種狀況的媽媽不在少數,誠然,想讓寶寶吃到更多,要增加餵養次數,這話本是沒錯的。
但每一次餵養時媽媽都需要感受一下,自己的乳頭疼不疼?乳頭拿出來時,表面被壓扁了嗎?寶寶有沒有在認真吃奶?還是把媽媽的乳頭當安撫奶嘴?脹脹的乳房放到寶寶嘴裡,有沒有被吃的更軟?當然,還要判斷寶寶的大小便和體重的客觀變化。一個媽媽發現,寶寶的吸吮並不正確,她的乳頭一直是被壓扁的,乳房經常脹,但寶寶吃好久,拿出來依然沉甸甸的,很顯然,奶還在乳房裡呆著,沒有被吃到肚子裡去,自然就容易淤積。
該怎麼辦呢?首先調整姿勢!檢查寶寶的下巴有沒有緊貼,嘴巴有沒有張大,在寶寶吃奶前,媽媽可以用手指先刺激奶陣,然後餵奶,在寶寶吸吮的過程中,媽媽可以用手擠奶,自己寶寶快速吞咽,吃到奶以後,寶寶有了更多的體力,也能夠在乳房上多吃一會兒,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他真的不吃了,而乳房相比吃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這就可以放心採取其他的安撫方式。下一次真的要吃奶了,再好好喂。
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更要謹慎進行乳房疏通。因為乳汁的淤積只是一個結果,寶寶吃不好,這才是原因,無論是有效哺乳還是用手擠奶都符合「奶越吃越有,越排出越生產」的道理,除非是已經堵奶了,依靠手擠奶短時間內緩解淤積帶來的腫痛。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再次出現,核心是要提高寶寶從乳房當中移出乳汁的能力,而不是頻繁用手排出奶。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媽出現通完就堵,越通越堵的現象。
寶媽們遇到不懂的育兒問題,也可以諮詢我們平臺的專業育兒指導老師(18161253418趙老師)微信同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