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十種大貓BBC讓你一次吸個夠
網際網路年代,「貓」成了人們的社交新寵,它們憑藉柔軟的外表、高冷的脾性以及你永遠摸不著頭腦的下一步動作風靡網絡。BBC於開年之際推出的一部紀錄片《大貓》,迅速讓那些鏟屎官們痴迷不已。
這部拍攝周期兩年多的三集紀錄片,將貓科動物種群中40種不同面孔的動物匯聚一堂,一上線便在豆瓣上獲得9.6分的高評價,被眾多貓奴盛譽為「引領了吸貓的新高度」。
40種面孔,萌出天際
一個家族,40種不同面孔。這是《大貓》的開篇語。在這一部專門講喵星人的紀錄片中,觀眾既可以看到非洲獅、孟加拉虎、獵豹等人們熟知的貓科動物,也能看到難得一見的雪豹、美洲獅、猞猁、豹貓、虎貓等,還有像漁貓、黑足貓、兔猻、藪貓、鏽斑豹貓等名字都顯得冷門的貓科動物。跟隨BBC的鏡頭,我們不僅認識了眾多貓科動物,也從中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的微妙關係。
貓科動物屹立於食物鏈的頂端,不但狩獵能力強悍,還各懷絕技。作為貓科動物中最奇特的種群之一,獅子在《大貓》中佔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們不僅是唯一的群居性貓科動物,一起生活,一起追捕獵物;它們還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雄獅有鬃毛,雌獅沒有。
最大型的貓科動物是西伯利亞虎,體重是豹貓的200倍。體型相當的還有美洲虎,它有最強咬合力,輕易就能解決一隻巨大的凱門鱷。加拿大的猞猁,尾巴很短,耳朵尖端有一小撮黑色長毛,非常機警,它喜歡吃的食物是「小兔兔」……
雪豹大概是世界上最孤獨的貓科動物了,遺世獨行、神秘難尋,它們像王者一樣統領著高冷秘境。雪豹的求偶方式很特別,成年雪豹用刺鼻的尿液作為「相親媒介」,以展現自己的「感情狀況」,比如:單身,雄性。如果有雌性雪豹也在此處留下尿液,就表明對它有意思。求偶強烈時,它們甚至可以每小時噴灑20次尿液。為了使求偶信息散布整個領地,即便翻山越嶺,也不停歇。
此外,小型貓科動物也大量出現,最萌的當屬手掌大小的鏽斑豹貓。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貓科動物,體重大概在1公斤左右,生活在斯裡蘭卡和印度的森林裡,好奇心很強,擅長攀爬。但是千萬別被它們萌萌的外表欺騙,它們捕殺獵物的兇猛,絲毫不亞於大型貓科動物。鏽斑豹貓的視覺是人類的6倍,聽力也強於人類,嗅覺更是了不起,可以分辨10億種不同的氣味。極為敏銳的聽覺和嗅覺,讓它們能夠輕鬆捕捉到獵物。
「小可愛」型貓科動物還包括黑足貓,這是非洲體型最小的貓科動物,足底有黑色的標記。黑足貓的體重很輕,200隻黑足貓加在一起和一隻獅子差不多重。但體態可愛的黑足貓卻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和超高狩獵成功率,一言不合就能在一晚上暴走32公裡,堪稱「小短腿界」的勞模。
2年時間,嘔心瀝血
《大貓》呈現了眾多難得一見的畫面
貓科動物大部分極為敏感,易受驚嚇,喜歡生活在隱僻之處,行蹤難覓,拍攝的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拍《大貓》,製作團隊幾乎跑遍全球,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地球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從非洲大草原到斯裡蘭卡的密林,整整奔波了兩年多,尋找生活在地球各個角落的貓科動物。
為了拍攝居住在地球最北部的猞猁,BBC拍攝組吃盡了苦頭。在最低零下63℃的區域,攝製組苦苦追尋猞猁的足跡。迫於無奈,拍攝組通過在猞猁身上安裝無線電追蹤器,才得以了解到這位神秘的北極客。
拍攝雪豹更是難上加難。它們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為了拍攝雪豹,BBC攝製組在冬天的喜馬拉雅山待了五周。這個時節進入山區相當危險,右邊是陡壁,左邊是河流。進入山區駐紮後,攝製組要去蹲守雪豹的足跡,高原地區,扛著器材還要走很遠的路,本身就是一種煎熬。當他們看到雪豹出現時,攝像師喜極而泣。
雪豹生活在冰天雪地,為了積存熱量,它們一般不活動。攝製組想要拍攝到雪豹覓食、交配的畫面,結果雪豹卻在太陽下睡了整整7個小時,等到它醒來活動時,攝製組都快被凍成了冰雕。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