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無名迷茫青年觀看人生劇本筆記。稀缺古怪的事情他總能淡然處之,他與這個世界之間仿佛有一層隔膜。但這不妨礙他獲取信息,他懂得很多。他只是沒辦法輸出,因為他總覺得自己沒辦法把那些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說出來。
抑鬱症越來越多
當一戰出生的人30歲時只有3%的人患過抑鬱症,但當越戰時期出生的人30歲時,這個比率高達60%了。後者整整是前者的20倍。不僅重度抑鬱症越來越流行,患病者的年齡也越來越小。重度抑鬱症的復發率高達50%,所以發病的人數會增加很多。……俄勒岡研究院的彼得·勒溫森博士採訪了1710位青少年。生於1968-1971年的人,當他們14歲時,其中有4.5%的人患過抑鬱症,而生於1972-1974年的人有7.2%患過抑鬱症。
——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馬丁·塞利格曼《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抑鬱症患病人數會持續快速增長?有人猜測這是因為有關抑鬱症的診斷標準改變了。事實如何?認知行為療法(CBT)創始人阿倫·貝克在他的經典著作《抑鬱症》(第2版)指出,生活於公元2世紀的普魯塔克就描述過抑鬱症患者:
他對自己的看法是,他是神討厭的人,總會引起神的憤怒,在這之前還有更糟糕的想法,他不敢採取任何措施避免或糾正邪惡的行為,唯恐被發現他是在反抗神靈。……他坐在門外,衣著襤褸,時不時赤身裸露,在地上打滾兒,在泥土中懺悔自己這樣或那樣的罪孽……
所以,不管名稱是什麼,兩千年來,抑鬱症的症狀和診斷標準其實並沒有變化。也有人認為之前的抑鬱症都被歸類到了「神經衰弱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1980年版出版DSM-III(《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後取消了這一分類,而中國的診斷手冊裡至今還包括這一分類。但是,神經衰弱的描述與輕度抑鬱症相似,與重度抑鬱症明顯不同,重度抑鬱症患病人數和比例的增加不可能是因為歸類不同導致。
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終身成就獎的馬丁·塞利格曼推測,過度膨脹的自我和公共意識的消失是導致抑鬱症流行的主要原因。
「特大號的自我」
過度膨脹的自我,是個人主義文化的產物,但個人主義在西方盛行了幾百年,為什麼近幾十年才帶來抑鬱症的泛濫?因為在1950年代之前,個人主義還只是停留在口頭、書面上,選擇有限。在此之後,個性化成為文化潮流,人擁有了更多實際的自由選擇,但人的自由仍然有限,因為每一次選擇就意味著捨棄另外的可能,每一次自由選擇都帶來一點遺憾和無奈,「選擇焦慮症」成為普遍現象,對自我的不滿也日積月累逐漸增多。自由與責任是對等的,你有選擇的自由,你就要承擔自由選擇的責任,如果你遭遇挫敗,你也只能責怪自己選擇錯了。過度膨脹的自我帶來難以承受的自由,無從推卸的責任,最後導致消極負面的自我評價,抑鬱症於是泛濫。
讀到這裡,迷茫青年想到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黑人運動,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我有個夢想》裡描述的情景,沒有種族隔離在那個時代還存在於想像當中!自由?哪有那麼多的自由!很多人的命運從出生就被決定了。自由,這個詞讓他想到了艾瑞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這本書出版於1941年,此後每隔幾年就重版一次,影響極大,書中認為工業社會引起人的物化,自由增加帶來孤獨、不安、憂慮的增加,的確很有見地,但解決辦法就顯得特別軟弱無力。自由,太複雜了。他繼續看下去。
公共意識的消失
公共意識的消失,是信仰缺失、物質主義、個人至上多種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信仰缺失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象,典型表現是反權威、反傳統;物質主義是市場經濟商業文化滲透到生活各個層面的必然結果之一,典型表現是金錢崇拜、虛榮攀比;個人至上是個人主義潛移默化的結果,典型表現是離婚率居高不下、職業流動增加、恐懼失敗。公共意識消失,那麼,當人遭遇挫敗的時候,就會認為這種失敗是自己無能導致,將永久、普遍存在,就會讓人悲觀無助,喪失意義。久而久之舉演化為抑鬱症。
迷茫青年長籲一口氣。這些是對馬丁·塞利格曼所做論述的擴展,肯定存在爭議。人們能夠理解輕度、中度抑鬱症是由社會文化導致,因為持續的壓力讓人「神經衰弱」,萎靡不振,這是符合直覺的。重度抑鬱症表現出強烈的自我否定,有傷害自己的舉動,說是文化造成就讓人覺得難以理解。他繼續看解說。
以前的人同樣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戰亂年代,「亂離人不如太平犬」,和平年代,社會等級森嚴底層百姓飽受欺凌。抑鬱症並不多。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被壓縮了。即便是有一定特權的讀書人,也都是「兩面派」,人生順風順水的時候,豪情壯志不言愁,「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遇挫敗退的時候,就化身老莊五柳,謙退避讓,「知足常樂,能忍自安」,「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 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現代的人擁有「特大號的自我」,就像被吹脹的氣球,不肯洩氣,也受不得攻擊,一旦被困住,不會通過內部調節來化解問題,而是痛苦中表現出自我毀滅的傾向。這實際上是自我期許太高導致的,感到痛苦是因為看不到成功希望又不允許自己失敗。
正念認知療法與掌控感
該怎麼辦呢?增強掌控感最為重要。而增強掌控感的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正念認知療法。正念認知不一定要正念冥想,但正念冥想是目前最成熟的技術。通過專注呼吸,熟悉自己的感受、想法,主動地投入到身心調節活動中,我們會體驗到對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的掌控,會變得更加自信、堅定、敏銳、平靜。
關於正念認知療法,這些關鍵要點需要知道:1.人的感受和想法都可以改變,但不會根據人的直接意願改變,不會因為人「想要」或「不想要」而改變;2.運動、深呼吸、欣賞美景或音樂,改變自己的姿勢、表情、體溫,都能改變人的感受;3.感受變了,想法就可能發生改變;4.當一個人接納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想法時,就擁有了改變想法的能力,注意,接納不是認同,而是「承認事實」;5.關注自己的感受並接納自己的想法,讓自己從內耗中走出來,恢復活力,就有了校對自己想法的可能;6.更準確的想法帶來更好的狀態;7.堅持正念冥想,然後堅持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就能走出抑鬱症,走向幸福、豐裕的人生。
人生劇本理論的假設和推論:1.我們沒辦法改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我們只能想辦法充實自我,讓「特大號的自我」從一戳就破的「氣球」變成「實心跳跳球」;2.充實自我的過程既是療愈抑鬱症的過程,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3.掌控感、合理判斷的能力、有效執行的能力是充實自我的必備工具;4.寫作是非常好的投資,寫作過程既是整理、整合的過程,也是拾取掌控感、判斷力、執行力的過程;5.不是所有寫作都具有整理、整合的作用,必須有超越自我的存在,如希望、使命、敬畏、愛等;6.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比最精彩的影視劇本還要精彩數倍,然而,寫下來的人生劇本才能保存、流傳,伴隨人生經歷的心路歷程只會隨風而逝;7.從寫下一個可實現的目標開始書寫你的人生劇本,記錄你的奮鬥過程,你的人生終將變得精彩紛呈。
迷茫青年搖頭,雞血噴一臉,也就熱乎一會兒。習慣難改。不過,先從自己做起,做好自己分內事,再去想「兼濟天下」,理所當然。今天太累了,不讀了。寫完感恩日誌就睡。
補充說明:加拿大心理學家埃裡克·伯恩提出了「人生腳本理論」,認為童年時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展開人生,並將自我分為童年自我、父母自我和成年自我。這個理論的確有很強解釋力,很多人的人生就是在重複童年時期形成思維、行為模式。不過,過去發生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你怎樣看待過去的事情,你想要怎樣的「自我」。
寫感恩日誌是非常有效的療愈方法,越是困難痛苦的時候越是要堅持發現生活的美好,這樣才能學會擺脫消極情緒的束縛。「積極」不是假裝出來的東西,而是當你相信希望、美好事物的時候自然流露的東西。尤其是學會欣賞自己,為自己的善良、進步加油。另外,抑鬱症逐漸流行與信仰迷失有很強相關性,可以做個簡單測試,如果你有抑鬱症,請寫下你最相信的十句話,看一看裡面有多少積極的、與宏大事物、崇高神聖有關的內容。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談抑鬱症流行原因,自戀文化導致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