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規劃,曾經有著很強的隨意性,一任主官一張圖在多數城市曾經是常態,「圖隨人改」司空見慣。一張藍圖繪到底則是極其稀罕的事情。在中國的數百座城市中,太原是個另類,因為太原幾乎是全國極個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城市。
太原的第一版城市規劃方案始於1949年,後由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梁思成等出具意見,蘇聯專家克拉夫秋克、巴拉金進行指導,經過多次修訂補充後,於1954年定稿並在1955年初報送省裡和當時的國家建委批准。此後太原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總體上都沿著1954版規劃向前邁進。
1949年,太原市總面積399平方公裡,城市人口21.5萬,主要集中在汾河以東的明府城內,工業區則主要分布在城北。
1954年版太原城市規劃確定了跨河發展的主基調,同時吸納了梁思成「沿河兩岸自成綠帶」的意見,規劃了汾河帶狀公園為城市的南北軸線;城市道路網規劃為依託府城向外伸展的中國傳統棋盤式格局加莫斯科式環路,其中主軸線為沿府城南城牆所修的迎澤大街,副軸線為沿西城牆修的新建路;城市布局優化方面提出了將位於首義門外的火車站向東遷至迎澤大街東端,由盡端式改為通過式,將深入到市區的親賢飛機場遷往武宿等。此外明確了工業區與居住區各自獨立的建設原則,對公共建築、住宅區的外觀等均做出了規定。
這版誕生於建國初的城市規劃,太原一直執行到現在。雖然期間經過了多次修訂,並把不合時宜的工業區逐步外遷,但其他規劃思路並未發生太大的改變,並且落地實施也一直按著這個規劃在推進。
這個規劃在當時看來,好多內容是超前的。如規劃汾河河床水面寬200米,加上兩岸綠化和濱河路總寬為800米。而其他多數河流穿城而過的城市則在河岸邊或距離河岸數十米的地方規劃了房屋、工廠等各種建築,或是僅規劃路道路,有些城市也規劃了公園,但僅僅是一小段或間斷性的。而寬度達50米到70米的主幹道路規劃,在當時更是鶴立雞群。
在此後的六七十年中,太原市的歷任主官總體上在逐步將這些規劃變為現實。
如1960年代,太原民航機場由親賢機場遷至武宿機場,親賢機場跑道改建為城市道路(今體育路);1975年,位於迎澤大街東頭的太原新火車站竣工,原火車站則改建為長途汽車站;迎澤大街於1956年開工建設,此後經過多次改造、延伸,到2007年形成今天的格局;汾河公園則從1998年開始修建,至今已進行了三期建設。
此外,至少50米寬的主幹道規劃為本世紀大規模修建快速路奠定了基礎。對建築外觀的約束使得即使在設計風盛行的本世紀,太原也未出現奇葩建築。
1954版太原城市規劃
2011版太原城市規劃
2018版太原城市總體規劃
太原市近年地圖
太原獨特的地理格局,超前的城市規劃,主官的不斷建設,使得今天的太原在某些方面特別宜居。休閒方面,多數太原市民可以在半小時車程內到達汾河公園或東西兩山的某個城郊森林公園;交通方面,多數市民可在15分鐘內駛入某條快速路;順直的主幹道路保證了太原儘管是全國私家車出行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擁堵率卻長期保持同等規模或同等規模以上城市中最低之列。
部分資料來源:《太原城市規劃建設史話》、太原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