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沒有比這更糟糕的消息了:又有一個中學生跳樓了。
武漢市江夏區教育局發布的通告稱,9月17日,江夏區一中一名14歲男生跳樓不治身亡。
事件的經過是:該校初中部九年級學生張某當天下午在教室與另外兩名同學玩撲克牌,班主任便請三名學生的家長到校配合管教。張某的母親來到學校後,在教學樓五樓走廊上狠狠地扇了張某兩個耳光。挨打後的張某獨自靠在牆邊,隨後突然翻過欄牆,跳了下去。雖然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但終因傷勢過重,於當晚9時不治而亡。
唉,誰都不會想到一副撲克牌會引出一起人間悲劇。
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一位母親從此掉進了痛苦的深淵,
一個家庭永遠失去了歡樂,
一位老師也陷入到自責之中……
顯然,血的教訓再一次提醒父母們:教訓孩子真的是一項技術活。
棍棒教育在中國是有傳統的。
比如,過去的私塾先生手上一定會有一根戒尺,對不聽話的男孩子打屁股,對不聽話的女孩子打手心。包括打罵在內的體罰,在很長一段歲月曾被認為是天經地義、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並形成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社會共識,且流傳、影響至今。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挨父親的打最著名的人物當屬曾子。
曾子是什麼人?他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本名曾參,是繼顏回之後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他還是孔子的託孤之人,據說孔老夫子臨終前將其孫子、孔鯉之遺孤託付給了曾子撫養。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被後世尊稱為「宗聖」,位列「五大聖人」之一的曾子,也沒能躲過被父親一頓胖揍的宿命。
《曾子耘瓜》詳細記載了這件臭事:
有一天,曾子在瓜田裡鋤苗,一不小心把一根瓜秧給鋤斷了。見狀,他的父親曾皙非常生氣,拿起一根大棒不由分說地狠狠打在他的背上,曾子被打得倒在地上直接昏了過去,過了好半天才甦醒過來。(想到此情此景,範叔嚴重懷疑曾子是不是曾皙親生的,難不成真的是充話費時附送滴?)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曾子從地上爬起來之後,絲毫沒有怪罪父親,反而問道:「我剛才得罪了父親大人,您因為教導我而用力打我,您的身體沒有因此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然後,曾子回到房裡,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想讓父親聽見以便知道他的身體沒有因為挨打而受傷。
看看,這曾子真的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如果因為曾皙不分青紅皂白、不講手腳輕重地把曾參胖揍了一頓,你就認定曾皙是個不講道理不懂親情的莽父,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曾皙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呢!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曾爸爸屬高級知識分子,至少是擁有名牌大學本科文憑的文化人。曾皙、曾參二人還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他們是「孔子學院」唯一的一對父子學生。
想想看,連曾皙這位得到孔老夫子耳提面命的文化人都有暴打兒子的劣跡,世上又有多少父親沒有欠下兒子的「打債」呢?電視劇《好爸爸壞爸爸》的主題歌不是這樣唱的嗎:「哪個爸爸不罵人,哪個孩子不害怕。打是親來罵是愛,哪個不是好爸爸?」
雖然現代教育理論不主張打孩子,日常生活中也不鼓勵打孩子,但也要承認,「打」也是一種教育手段,關鍵是如何用得精準。
具體說來,要把握以下三點,實現變「打」為「教」,以「打」促「教」的目的。
第一,對熊孩子,可以打,但不可多打。
熊孩子的確很煩人,老師、父母無論怎樣好言相勸,他卻始終油鹽不進、我行我素。在反覆說教無效,嬸可忍叔不可忍的情況下,父母逮住機會,打孩子一頓,讓他受點皮肉之苦,長點記性,也許會讓他醒悟過來,收到教化之效果。
但是,這一招頂多只能算作是「戰略核武器」,起威懾作用,切不可當成了「常規武器」。一旦用得多了,也就沒了功效。
為啥?
對父母而言,動不動就開打,表明父母的心態出了問題。這時候,打孩子已偏離了教育孩子的初衷,變成了拿孩子發洩自己內心怒火的手段。
對熊孩子而言,動不動就挨打,容易產生「愛打不打」的無所謂情緒,再熊一點的孩子,甚至會與父母對打。
如果「打」到了這種地步,那就真的是事與願違、悲摧之極呢!
第二,對熊孩子,可以打,但一定要講場合。
無論年齡大小,現在的孩子都很講面子,越熊的孩子越講面子。
因此,對孩子的批評、打罵,一定不可在公共場所進行,即便孩子犯了難以饒恕的錯,父母生再大的氣,都必須先忍一忍,有什麼事回家關上門再說,有什麼手段回家關上門再使。否則,孩子的公眾形象被搞得灰頭土臉,那種沒面子、掉底子的心理傷害比肉體疼痛更難以讓人忍受。
從網上傳出的「江夏一中學生跳樓」視頻看,這位母親與兒子在教學樓走廊上碰面時,兒子的神態已表現出後悔和害怕,但母親的情緒正處於憤怒之中。母親情急之下,除了狠狠打了兒子兩個耳光外,還嚴厲責罵了兒子(因避免視覺不適,本文不轉發這起事件的相關視頻和截圖)。糟糕的是,這一切都是在教學樓走廊上進行的,旁邊還站著兩個同學。
雖然不清楚這位母親當時對兒子說了什麼,但這種公開的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顯然徹底擊垮了兒子的心理防線。隨後,悲劇發生了……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吸取血的教訓:父母的權威再大,也大不過孩子的面子;父母的火氣再大,也不能傷了孩子的臉面。
第三,對熊孩子,可以打,但絕不可一打了之。
打罵孩子是一種極端的教育手段,在不得已地採用這種手段之後,父母必須嚴密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動態,及時進行有效的心理幹預,讓孩子真正明白為什麼挨打受罵,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尤其要防止的就是一罵了之、一打了之。
最糟糕的是,張某的母親恰恰錯在了一打了之。
從視頻上看,張某的母親在責罰孩子時情緒十分激動,然而,當張某翻越欄牆時,母親卻不見身影!難道她在打罵孩子之後,氣衝衝地獨自離開了嗎?而兩個站在旁邊的學生顯然又被張某的翻牆舉動嚇傻了,沒來得及拉住他。
無數個悲劇一再證明,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尚不成熟,遇事容易逆反、衝動、不計後果,尤其是在面對矛盾和痛苦時,如果不能及時走出來,就極可能走極端。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呵護,而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最信賴的人,自然應該做得無微不至。打罵之後,一定不可缺少了交心談心。否則,打罵教育變得毫無意義,不過是拉仇恨而已。
最後需要強調一點的是,悲劇發生後,張某的母親一定深陷後悔、痛苦而不能自拔,範叔拿這一慘劇說事,並非想在這位母親的傷口上撒鹽,不過是藉此提醒所有的家長,從中吸取教訓,用最恰當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成熟。
(本文圖片攝影: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