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睿今年一歲半,從小由媽媽一手帶大,很早就會自己穿衣、吃飯、上廁所,可是最近媽媽發現孩子與往常不一樣,以前睿睿想上廁所都會告訴媽媽,但現在總是會尿褲子或拉在褲子裡,媽媽常常因此責罵孩子,結果孩子尿褲子的行為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頻繁。睿睿媽媽始終不明白:以前養成的好習慣,怎麼突然退化了?孩子怎麼越長大反而越活回去了呢?
其實,從睿睿的表現分析,他可能是進入了「肛欲期」。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肛欲期」的概念。他把人格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3歲的孩子會進入肛欲期,他們通過控制自己的排洩行為來獲得很特別的體驗。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然後進入人格發展的下一階段。
家長們該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進入「肛欲期」呢?孩子進入肛欲期,具體會有哪些表現呢?
一、寶寶進入「肛欲期」,會有這3個行為
1、反覆憋尿或憋大便
如果孩子在某段時間內頻繁出現憋尿、憋大便,就是進入了「肛欲期」。比如有些孩子邊玩邊憋大小便,或躲到牆角憋大小便,哪怕大人提醒該上廁所了,他們也不會去,因為他們想要找到憋不住的臨界點。
2、觀察研究大小便
孩子在這一階段還會表現出對自己排洩物的特別關注,會仔細觀察並進行研究。比如他們會用手去感受小便的溫度,用耳朵聽拍打小便的聲音,還會找來木棍扒拉大便試圖研究。如果孩子用手抓捏大便,家長一定要及時阻止,這樣既不衛生,還會造成誤入口鼻的危險。
3、大小便規律改變
以前孩子可能每天大便一次,現在會出現每天兩、三次,或兩三天一次的情況,孩子的小便次數也明顯增多,總是往廁所跑,但每次小便量很少。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是為增加特別的體驗,所以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
孩子出現以上3種行為,父母千萬別一時心急發脾氣,肛欲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控制排便和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家長如何對待進入肛欲期的孩子,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家長具體應該如何對待處於肛欲期的孩子呢?
二、面對肛欲期的寶寶,家長應該怎麼做
1、不要責罵孩子
進入肛欲期的孩子經常會因為憋大小便而弄髒褲子,孩子自身也會因為弄髒褲子而感覺到難為情,他心裡已經很難過了,如果父母此時還大聲斥責孩子,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不被父母接納的,產生自卑感。
當孩子弄髒褲子,父母不要給予過分關注,更不能對孩子發脾氣,這樣只會讓孩子感覺到害怕與不安,使氣氛變得緊張,當孩子無法承受父母給他的壓力時,就會出現退縮現象以尋求自我保護,比如孩子希望自己回到小時候,那時候他尿褲子不會被責罵。
面對肛欲期的孩子,父母可以用開玩笑的方式化解尷尬,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2、接納孩子的表現
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和認識,一定要走在孩子成長階段的前面,父母首先要主動學習孩子的人格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明白肛欲期是每個孩子必經的發展階段,並不是孩子的不良行為。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接納,會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因此,父母要接納孩子,把大小便解到褲子裡的行為,千萬不能把孩子弄髒褲子的糗事,當作笑話與他人議論並傳播,這會使孩子感覺到非常難堪。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態度同樣重要,家庭成員必須態度一致,接納孩子肛欲期的表現,不散播、不討論。
3、不要逼迫孩子
人都有羞恥感,孩子通常會找房間角落等,比較隱秘的地方去憋大小便,憋到一定時間時孩子會體驗到快感,表現出夾腿、臉紅、出汗、全身痙攣、雙手握拳等行為,孩子本能的羞恥感,會使他想要躲開家長的視線,不願讓家長靠近。
父母不要強硬逼迫孩子去衛生間,給孩子一點點空間,也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體驗,突然闖入孩子找到的安全區域,這都會影響孩子的體驗,還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徵和表現,作為家長永遠要做到先知先覺,提前學習兒童教育知識和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的任何發展階段,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只要掌握好這些知識,養育孩子不再是難事。
今日互動話題:如何對肛欲期的孩子,你有更好的經驗和建議嗎?請把你的經驗分享到下方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