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扶風山上王陽明祠一角。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在貴州參學悟道,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影響後世500餘年。
作為貴州本土文化的一張「王牌」,民建貴州省委在今年遞交提案中,建議在貴陽建設陽明文化公園,將陽明文化傳承下去。
陽明文化是貴州的寶貴資源
這份《關於對貴陽「陽明文化公園」項目規劃設計的幾點建議》的提案,執筆人是民建貴州省委文化專委主任何中東,他研究陽明文化數十載,認為這是古人留給貴州的巨大財富。
「王陽明是浙江人,謫貶至貴州龍場,潛心悟道講學,『一宵覺悟』創立『心即理』理論,在貴陽首提『知行合一』學說,後提出『致良知』思想。三者成為陽明心學體系的重要內容,」何中東說,陽明「心學」在中國哲學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彌補了中國傳統哲學只研究客觀世界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一空白,對後世中國人文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於在日本、東南亞國家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受人們的推崇。
貴州歷來重視陽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貴陽的陽明祠、修文陽明洞等與之相關古建築群,幾經滄桑被保護下來。
建設文化主題公園普及傳播傳統文化
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早已被公認為是貴陽的精神核心,是能夠彰顯城市個性的學說,更是可以向外來旅遊者展示的文化主題。
「在貴州人文資源旅遊開發中,應重點考慮挖掘陽明文化,結合其他旅遊資源,打造貴州文化旅遊精品。」何中東提議,在現有的陽明祠基礎上,修建一座陽明文化公園,使之不僅具有遊玩價值,還兼具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播、研究、交流等功能,最終成為百家爭鳴、產生思想的學術高地。
這個想法,與雲巖區政府的規劃不謀而合。2015年,為推進陽明祠文化旅遊產業升級改造,雲巖區棚改辦按照區政府工作安排,已積極開展陽明文化公園項目規劃設計工作。
根據《陽明文化公園項目規劃設計》:「計劃以陽明祠為核心,東至中天世紀新城,西至文昌北路,南至蟠桃宮—月亮巖,北至相寶山整個東山區域,實施陽明文化公園項目建設」,形成「一軸兩區」的功能布局。
公園怎麼建應該聽聽百姓意見
陽明文化公園是一項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是打造貴州精品旅遊文化的宏偉工程,同時,它也是貴陽老百姓休閒娛樂的後花園。
「所以,公園該怎麼建,除了聽取專家的意見,還應該聽聽築城老百姓的心聲。」何中東在提案中明確建議,重點徵求貴州省、貴陽市及雲巖區本土建築、歷史、人文等專家的意見。並廣泛徵求民意,最好出臺規劃圖後,通過媒體向市民公布,參照市民投票結果,予以定奪。
此外,在凸顯陽明文化的同時,要儘量避免功利性建設。提案強調,中國各地文化主題公園建設也不少,有的地方規劃設計不夠完善導致很多問題存在,貴陽市的「陽明文化公園」應該借鑑吸納各地經驗,特別應該避免標誌性建築設計不倫不類的尷尬,規劃設計應多考慮附近的建築物,最好立面改造,在屋頂、外牆、門窗等處裝飾古色古香風格,整體呼應陽明祠,彰顯貴州民族文化特色。
專家:讓貴州文化更具底蘊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溫海明對「陽明文化公園」建設給予了很高的期待。溫教授說,公園落成肯定能對陽明文化的推廣、普及起到重要意義。他有一點建議:建園時不要破壞原來的景觀風貌,在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修繕。
「我個人觀點,現代的人把『陽明文化』四字看得太重,其實王陽明是到貴州來受苦的,他一度傷心、彷徨、絕望。但現在的人很少去認真了解他悟道之前的歷史,掛在嘴邊的『陽明文化』就是一句『知行合一』,但是否明白這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感悟嗎?現在連開家餐館,都和王陽明扯上關係,這都哪跟哪兒呀。」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榮譽院長張新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斷嘆氣。
他表示,如果真的要建園,應該讓它更具底蘊。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歷任知縣、兵部主事、太僕少卿、江西巡撫,兵部尚書等職。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創始人。著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