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步青: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從根本上說還是人才的競爭

2020-12-25 光明網

  近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要富強,離不開科學發展,人才興旺。舊中國,我雖有救國、強國之夢想,但那個年代,我只能培育少數人才,更何況個人奮鬥取得的一些成績和才智並沒能充分發揮。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和教育受到黨的高度重視,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已深入人心。記得在十多年前的一次全國會議上,我提出要倡導尊師重教,呼籲加緊培育人才。現在,教師已成為眾人羨慕的職業,年輕一代科技、教育人才大批湧現,呈現出百舸爭流、人才輩出的景象。這使我感到無比欣慰。展望新世紀,前景燦爛輝煌。現實表明,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從根本上說還是人才的競爭,我國要跟上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就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讓一大批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

  人物百科

  蘇步青(1902.09.23 —2003.03.17),浙江平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傑出的數學家,被譽為數學之王,與棋王謝俠遜、新聞王馬星野並稱「平陽三王」。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學數學系主任、復旦大學校長等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責任編輯:王煥君]

相關焦點

  • 觀點|張軍擴:科技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從我國現階段發展形勢來看,不論是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還是改善民生,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後勁,我國的投資需求潛力都是巨大的,關鍵是創新體制機制,拓寬資金渠道,促進潛力的釋放。 張軍擴強調,我國具有獨特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 吳曉求:國家金融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
    他認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來解決和實現。因此國家金融之間的競爭歸結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競爭。吳教授認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因為世界一流大學會孕育先進的思想,能培養有創新思維的一流人才。以下為演講全文:尊敬的王喬書記、盧福財校長和德旭院長,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 培養孩子競爭意識是好事,但終極指向是未來安逸,那就是惡性競爭
    從業者是外行就是當今惡性競爭的結果,拿教育行業來說,包括公立學校在內。每個人都是搞教育的,但多數時候我覺得很難跟他們交流,原因就在於總會遇見那麼幾個人,其實他們並不懂教育。這幾天我發現不論是百度還是知乎,又或者在現實中,人們特別愛討論「競爭」二字。誠然從孩子還沒出生開始競爭就已經存在,有的父母開始胎教以及給孩子準備高檔的未來學習與生活用品。孩子出生以後,還不會走路就有早教,然後幼兒園之後還整出一個能一年學完小學三年級的幼小銜接。
  • 馬雲說,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
    你的孩子什麼樣不是在家上網課開始的,他在學校也多半是這樣,這是孩子自律性差導致的,比起學知識,培養習慣和孩子的自律意識,以及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別以為你在旁邊坐著就可以監工了,能解決了一時可監管不了一生啊~早點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且是終身的事情,可以改變他命運提升選擇力的事,然而問題是如何去做?
  • 王廣發:人才競爭的關鍵是教育
    在「新時期中國全球人才戰略」分論壇中,北京法政集團董事長兼總裁、CCG資深副主席王廣發表示,教育是人才競爭的關鍵。 人民網北京4月9日電(常紅 唐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簡稱CCG)9日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
  • 《中國的崛起:美國未來的競爭與挑戰》:雄心和焦慮
    倘若雄心是一種罪惡,那麼歷史上的所有強國都是罪人了。縱覽有記載的歷史,當強大的個人、城邦和國家崛起時,它們常常發現自己在為塑造那個時代的秩序而競爭。這些歷史性的競爭絕不僅僅只是關於權力、領土甚或是物理意義上的安全。
  • 怎樣滿足未來全球數字信息的競爭?普及還是拔尖
    例如華為的鴻蒙系統,我親眼看到已經在家庭家電上落地實現。只需通過手機埠,便可對家庭所有的家電進行智能化設置和遠程控制。如果我說的這些還不足以震撼的話,那麼我想給朋友們說「人機互動」的晶片腦控技術已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也就是在腦部特定區域值入感應晶片,便可以實現腦信息與外部信息的交互。這已經是事實!不是未來。
  • 抗戰時期,蘇步青拒絕美國、日本優厚待遇,堅決為中國培養人才
    談起蘇步青的大名,中國數學界赫赫有名。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傑出的"數學之星"、被譽為世界"幾何之王"、微積分幾何學派的創始人。蘇步青來自浙江平陽。他出生在中國,也是在中國逝世了。為何有人說他是日本間諜?他和日本有什麼關係?蘇步青確實是中國人。
  • 未來競爭將聚焦碳排放空間
    與過往碳交易市場形成的背景相比較,碳中和有更大的經濟延展性,某種意義上講,碳中和是一種自下而上推行減排措施升級的理念。  從目前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於氣候變暖問題的擔憂已經成為了共識,主要經濟體都在《巴黎氣候協定》的基礎上,提出了碳中和時間表,以及分步驟措施,碳中和極有可能在適當的情況下,成為嵌入法理中的強制性措施。
  • 300多留學人員聚集天津討論21世紀人才競爭問題
    新華網天津12月22日電(記者李靖李術峰)300多名海內外留學人員今天相聚天津,圍繞21世紀中國與國際人才競爭主題進行研討。  中組部副部長、人事部部長張學忠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曾慶紅委託,在研討會上就我國的人事人才工作和留學人員工作發表講話。
  • 「孔雀計劃」被指違反人才競爭規律
    在省「兩會」上,來自深圳的省人大代表、大族雷射董事長高雲峰炮轟深圳「孔雀計劃」等引才計劃違反人才競爭規律,有計劃經濟的影子,「政府應該賽馬而不應相馬,不應赤膊上陣。」    作為來自企業的省人大代表,高雲峰向大會提交建議,對政府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提出看法,他認為政府建設創新環境和體制無疑是好的,但是一些做法卻值得商榷。
  • 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
  • 高校非理性人才競爭如何遏止
    人才資源是高校發展的核心資源,高校之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資源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本屬正常現象,有利於促進社會智力的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而當其走向非理性狀態時,危害可想而知。該怎麼避免?這個話題成為今年兩會上的熱點,關注高校領域的代表、委員們,對此談論頗多。
  • 張穹:充分競爭是競爭政策的第一要義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召集人張穹強調,根據當前經濟形勢的發展,競爭政策應該強調以下兩點:第一,充分競爭是競爭政策的第一要義,各行各業應當充分競爭,引進競爭機制;第二,《反壟斷法》就是為保護和鼓勵公平競爭而誕生的,公平競爭是競爭政策的第二大要義。他同時指出,當今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 蘇步青: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
    他從事微分幾何、計算幾何的研究和教學70餘載,堅持教育與科研相結合,學風嚴謹,碩果纍纍,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40年代,他曾被國際數學界讚譽為「東方國度上升起的燦爛數學明星」。1980年創辦並主編《數學年刊》。
  • 在小學,很多男教師在教學上根本競爭不過女教師,什麼原因呢?
    他說,我不能再自取其辱了,現在的女教師太厲害了,我甘拜下風。我不教課總可以了吧。男教師在教學成績上競爭不過女教師,可能在很多學校都存在,為什麼這麼講呢?實際是有原因的。男教師教課不重視成績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很多男教師看來,小學的成績根本不真實,不用太在意。特別是男孩,大多數在小學都競爭不過女的,但上了高中以後,大多數男生的成績都比女生厲害。所以男教師在教課時也會鼓勵男孩子多玩,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上。
  • 大學生的「內卷」:競爭還是內耗
    最後,陳佳穎還是決定報考,備考工作也隨即展開。  「內卷」,無效消耗還是競爭動力?  若剖析「內卷」背後的原因,離不開一個詞:競爭。  進入大學後,大家對於「優秀」的定義變得多樣化,大學生們自身學業發展和未來人生規劃的選擇也比中學時期豐富得多。
  • 馬雲香港大學全英文演講:未來競爭的不是知識,而是這項能力
    在演講中,馬雲說:「我們現在必須改變教育系統,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直指當前教育系統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提醒了當下的大學生,不能執著於獲取知識,而是重點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 北大教授: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
  • 渠敬東: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剛才各位說的經驗,我真不覺得是成功經驗,說不定都是教訓。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