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了「學貴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就會有無窮的動力,去驅使我們不斷的進步成長。第二個,「學貴力行」。我們現在要學中國文化,要學聖賢的學問,我們也不要很擔心說我現在才開始學來不來得及?其實最重要的是,學一句我們就做一句。很多人說等我學好了再來教孩子,等我學好了再來幫助別人,等我們學好了,來不來得及?來不及。現在學一條做一條,光是這樣的精神就會感動你的孩子,感動你的學生。我們很多的老師,之前比較少學習中國文化,他們也是抱持著跟自己的學生一起學習的態度,往往這樣的態度,孩子看了也很歡喜,因為我們把好學的態度演給小孩看,給學生看。有一個幼兒園,他們就教導孩子,吃飽飯以後要有禮貌,起來的時候要跟同桌的老師、同學說「大家請慢用」之後,再拿著他的碗跟筷子去廚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養成習慣。他們的老師同樣也這麼做,每個老師吃完向他們一鞠躬說,「大家請慢用」,所有的孩子都會會心的微笑。諸位朋友,為什麼?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師也跟我們一樣,要有禮貌,要遵守這些規定。其實我們跟著孩子一起做,那個效果非常好。還有個孩子,剛好那次吃飯,全部的老師、同學都吃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這個孩子吃完以後站起來,對著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說「大家請慢用」,所有的老師看了都笑出來。
但是我們感受這個孩子很老實,說一條、學一條就做一條。一個人要先學老實,再學靈活,這樣學問才會成就。假如一開始就學靈活,對老師的教誨,說了五條,挑三條來做。好,腦筋也很靈活,但是很可能學問會不紮實,到時候會被自己的小聰明給害了。除了力行以外,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學習也要重視它的順序,它的次序。 《三字經》上有一句話,「為學者,必有初」,讀書它是有次第的,「小學終,至四書」,就是把《小學》這本書學好,接著學四書五經。 《小學》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編的童蒙養正的書籍,這本書教導孩子怎麼孝養父母,怎麼尊重長輩,還有整個生活當中灑掃應對之禮。這本書有看過的朋友舉手?還不少。這本書距離現在已經快一千年,歷史比較悠久,它很多當時候的生活情境跟現在已經有差別了。而為什麼學《小學》這麼重要?因為孩子從小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這個根基紮好了,他讀其他的經書,他就不是只有讀而已,他懂得要落實在與人相處當中,他懂得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所以這個根基一定要扎。因為這本書離我們比較遠,我曾經看過,也只能看個六、七成,很多術語都不懂。
後來我翻了《小學》之後又翻《弟子規》,對《弟子規》這本書非常的感動,也非常讚嘆。因為《弟子規》是清朝時候編的書,離我們才幾百年時間,很近。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他就是根據《小學》裡面最重要的內容,把它抓出它的綱領,編成這本《弟子規》;離我們的生活是完全相應,沒有一句做不到,而且也把《小學》的重點都包含進來。李毓秀夫子他編這本書,還是依據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一句很重要的教誨,這句教誨提到「弟子規,聖人訓」,就是提到「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根據孔老夫子提的這句話,把它舉出了七個綱目,編成這本《弟子規》。
所以,我們把《弟子規》學好,就是把《小學》的根基紮好。假如《小學》的根基沒紮好,直接讀四書五經,孩子讀愈多會跟生活脫節。有些孩子經讀的很多,但是他會拿著《論語》裡面的經句跟爸爸媽媽辯論。有個孩子六歲左右,有一次他媽媽在批評他,他就跟他媽媽說:媽,你有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嗎?你假如做不到,你也沒有資格說我。他媽媽心裡一震,現在都已經用經典的言語在跟我反駁,那再讀下去會怎麼樣?我有個長輩,她帶著她的孫女,那個孫女要叫我舅舅,帶到我們家,我爸爸媽媽都在。一坐下來就開始對她的孫女講:來,我們背英文給這些長輩聽。這個小女孩也非常的純熟,我相信絕對不是只有表演給我們看過,一定是上演不少出了,所以她也很自在。然後她的奶奶就開始問:蘋果怎麼講?小女孩說:Apple。雨傘怎麼講?小女孩說:Umbrella。問了好幾個都對答如流,突然這個小女孩反問她奶奶一句話,她說:奶奶,書本怎麼講?她奶奶說:我怎麼會知道!小女孩說:奶奶,你怎麼這麼白痴!
孩子假如沒有學會做人做事,學的知識、看的書愈多愈傲慢。 「傲慢」是求學問一個很大的殺手,傲慢心只要生起來,學問很難有成就。所以《禮記‧曲禮》提到「傲不可長」,這些都是以前的聖賢人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林則徐先生在他體悟的人生當中歸納了十件事,這十件事就是,假如人犯了這十個錯誤,那人生是很沒有益處的,他說叫「十無益」。第一個叫「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對父母都不孝順,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有沒有用?沒有益處。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裡面跟兄弟相處都不懂得包容,都常常有衝突,這樣的人出去外面交朋友,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嗎?不可能。在這「十無益」當中,其中兩點是針對求學問很重要的提醒,「心高氣傲,博學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所以,他只要有了傲氣,學歷愈高愈瞧不起人,愈容易傷害別人。 「行止不端」,假如他的言語、行為跟聖賢的教誨都背道而馳,那讀的書跟他不相應,不得利益。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幾千年的聖哲人所留下來的話,我們要很珍惜,要好好拿來警惕;自己不能犯,當然孩子也要儘量不犯這些過失,這是學習的次序。
再來,學習的方法要抓住八個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哪一門?中國聖哲告訴我們的教誨,假如用兩個字來說,就是「道德」。道德兩字就掌握了整個聖賢幾千年的教誨的綱領,所以綱舉目就張。諸位朋友,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翻開手冊第二頁下面有一行字,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預備起,「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之謂道」;下一句,「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 所以「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俗話講倫常大道。五倫關係就是道,所以天地萬物都有它運行的軌跡,才不會發生衝突。不只人有正確的道路,像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運轉,它也有它正確的軌跡在轉。假如宇宙間的星球運轉,它今天這樣轉,明天要改這樣轉,行不行?不行。假如九大行星,冥王星說我今天不這樣轉,明天我要改了。可能它一改軌道,就會跟其他的星球相撞、衝突、摩擦。萬物如是,人亦如是。所以我們這五個關係,假如能夠去遵守,那就會相處的很融洽。但是這五個關係,我們假如不願意去遵守,就會發生矛盾,發生衝突。
好,諸位朋友,現在這五個關係有沒有衝突?有沒有?很多衝突,打開報紙就知道。那我們來看看,這五個關係如何不逾越?如何用心的去經營?諸位朋友,這五個關係你覺得哪個最重要?都很重要。 《中庸》裡面提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所以夫婦關係影響很深遠。為什麼夫婦關係最重要?因為夫妻是同室,同一個房間。夫婦假如和睦相處,夫婦處得好,自然而然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父子關係會很親;夫婦關係處得好,兄弟也會和睦。昨天我的姐姐也有到現場來聽我講課,她說她是家庭的代表來聽課。我跟兩位姐姐相處得也很融洽,因為我的父母在我二十多年來,從小到大,在我們面前沒有吵過架,沒有那種很衝的言語在互相的對待,家裡面長養一個祥和之氣。所以,我們家的人跟人家吵架可能也吵不起來。就深刻感覺到,夫妻的相處確確實實給予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夫婦一正,父子自親,兄弟姐妹也會和睦。好,當「父子有親」,孩子知道要感恩父母的辛勞付出,他這份對人的感恩心就會油然而生。他出社會遇到對他很提攜、很栽培的長官,他自然而然會生起「君臣有義」,會效忠他的領導者,自然而然就形成這個態度。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句話是相當有道理的。現在跳槽的特別多,跳槽的時候只想到自己的財富,都沒有去想到這些長官對他長期的栽培,有的甚至於直接就跳到他的對手的公司去,又跟自己本來的公司競爭起來。好,所以「君臣有義」。兄弟姐妹能相處得好,他在家裡就懂得互相照顧,互相幫忙,一跟同學相處,一跟同事相處,他那種態度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所以也會跟人家交到很好的朋友。所以夫婦一正,五倫就正,教導如何把夫婦處好,這是個相當重要的學問。諸位朋友,您曾經學過夫妻相處之道嗎?課本裡面有沒有教過?沒有。這麼重要的事怎麼都沒有教?你看,我們以前考試那些題目,對現在人生影響不大,但是學很久;可是影響人生很重要的道理,我們卻沒學過。夫婦關係也要記住,「慎於始」。一開始還沒結婚以前,你就要睜大眼睛,要選好對象。當然你要選別人,別人也要選你。要找到好對象,不是一直跑出去相親,這個方法很累人。最好的方法叫做眾星拱月,你只要把自己的光圈擦亮,很多星星就會靠過來,到時候任你挑,這是最高明的找對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