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曾經說過一句話:「能看到每件事情的好的一面,並養成一種習慣,還真是千金不換的珍寶。」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機率,只有想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的前途才會一片光明。
先來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兩個人一起在沙漠裡趕路,走了幾天幾夜,漸漸地他們隨身攜帶的食物和水都剩的不多了。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沙漠裡是很缺少水資源的,所以兩個人都儘量控制自己喝水的速度和水量。這一天,兩個人實在堅持不住了,拿出水瓶想喝點水再趕路。這時候,兩個人發現自己都只剩下半瓶水了。
相同的水量,相同的處境,兩個人卻有著不一樣的心態。第一個人的反應是:「完了完了,就只剩下半瓶水,我肯定堅持不到最後了」,而另一個人想的卻是:「太好了,我還有半瓶水,也許這半瓶水足以支撐我找到下一個水源了!」
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折射出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將這兩種態度放在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肯定希望孩子能夠積極樂觀的長大。面對事情不要退縮,要勇往直前。那麼,影響孩子人生態度的因素都有哪些呢?面對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們作為家長又應該如何應對,才能培養出一個積極樂觀、陽光向上的孩子呢?
1.父母的處事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家長的接觸時間很長,孩子會對家長的語言、動作、情緒以及與人相處和處理事情的行為產生自然而然的模仿意識。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爸爸媽媽遇到事情很焦慮很緊張,那麼孩子基本上也會這樣,遇到事情不知所措,很難快速的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
相反,如果家長能夠做到處理問題沉著冷靜、有條理,那麼從這樣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在處理問題的能力上一般不會太差。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給孩子做出表率,在對待問題時,多鼓勵孩子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待問題。
2.家庭環境的影響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由此可見,家庭環境的好壞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成長氛圍,可以讓孩子從家庭中感受到愛和溫暖,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好處。反之,如果父母之間存在較深的矛盾,總是在孩子面前爭吵,就會給孩子一個消極的心理感受。
1.教會孩子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清楚——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看事情不要太片面,要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問題。比如,在桌子上放一個雞蛋,從上面看和從側面、正面看都是不一樣的,很多事情也是這樣,只有我們多去探索,積極思考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這個世界。
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從別的角度看待問題,注意引導孩子觀察到事情的兩面性,不要只看壞處,要懂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2.多注意孩子的情緒波動
家長在和孩子接觸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情緒起伏。有些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遇到事情也不願意和家長分享。這就導致,剛開始明明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由於沒有及時解決,事情越變越大。
所以家長一定要觀察孩子的情緒,做到及時、主動的和孩子溝通交流。弄清楚孩子內心的想法,當孩子有一些消極的情緒時,家長要靈活勸慰孩子,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安慰,幫助孩子走向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生活中,陽光樂觀的孩子總是散發著「光芒」,更加有自信,也比較讓人想要親近。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