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年齡段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成效最大。而一旦錯過了這個年齡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有時不只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甚至終身難以彌補。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克服人的惰性,而一旦沾染上不良的習慣,再想改正就需要額外克服人的慣性了。
今天,小曉為大家帶來一份小學階段好習慣養成指南,推薦各位寶媽、寶爸仔細看看。尤其是新入學的孩子,更應該重視習慣培養,以利於為後繼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基礎。
下面的這份1-6年級的小學生習慣養成一覽表非常實用,值得家長收藏!
1年級習慣
2年級習慣
3年級習慣
4年級習慣
5年級習慣
6年級習慣
孩子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很多,上面的習慣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習慣,在孩子12歲以前養成,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長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這樣孩子上了初中後就會很省心了。孩子除了要有以上良好的習慣外,更要有以下這些技能,你家孩子都有嗎?
對生活有著積極的態度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說人生是一章樂曲,那人生態度就是基調,它決定了命運的走向。
有時候,事情可能會變得很糟,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應該停止抱怨,尋求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堅信自我,擺脫負面思維。
太多的成年人沒有學會如何送洗衣物,如何清潔房間,如何使房子井井有條,如何進行每周、每月的大掃除。不要只是讓孩子做這做那,而要他們真的學會這些事情。
讓孩子學會如何擺放文件,如何讓事物各就各位,如何建立待辦事宜和流程,以及如何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怎麼才能生活得舒適有條理,是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這是成年人的常見毛病(甚至小孩也如此)。
人們確實有權利享受悠閒、慵懶的時光,但當我們必須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我們能夠按時完成。
教導孩子要吸取拖拉的教訓,找出他們拖拉的習慣,並且研究如何克服它。
我們生活在社會裡,就永遠離不開社交,孩子也是如此。從小,我們就被灌輸競爭主義,這也是成人世界的寫照。
結果呢,卑鄙陷害、互相拆臺、忿恨抱怨……零和思維充滿了我們的生活。相反,請教導你的孩子,人們是可以達到共贏的,幫助他人成功,將使你自己更加成功,同時也不要忘記學會求助。
告訴孩子結交朋友勝於製造敵人,在競爭之前先學會團隊合作。
這是往往被學校教育忽略的主題。應該教導孩子設身處地地了解別人,並去幫助別人擺脫痛楚。愛心和同情是雙胞胎,同情著重於減輕別人的痛楚,而愛心則是希望他人幸福。這兩者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學習到如何傾聽了麼?或者如何與人交談麼?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成年人都不具備傾聽這個重要能力的原因。
要孩子學會如何真正地傾聽他人,從而能夠理解和感覺他人。
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就像一張白紙,我們怎麼教,他們就怎麼吸收。與其盯著孩子的成績,在成績上找不足施以彌補,不如督促孩子先養成這些習慣。
請各位家長永遠記住,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良好的習慣以及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