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不好聰明也沒用,學啥都浪費:把握6點小學就養成好習慣

2021-01-08 J媽學堂

習慣性科學研究的心理學專家認為,人們通常低估習慣的功效,卻高估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功效。

但實際上,擁有高質量自控能力的人,並不是完全依靠自控,而是依靠習慣。

知名教育家葉聖陶之前也表示過:什麼是教育?其實文化教育可以簡單的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塑造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

葉聖陶認為,對孩子進行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塑造孩子有良好的習慣,但實際上,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和訓練,以及未來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會遇到孩子無理取鬧、不聽話、哭鬧鬧事等情況,甚至有的孩子已經把這種情況變成了自己的壞習慣,讓家長感到頭大。

在一定程度上,即使一個孩子很聰明,但是這個孩子卻沒有一些良好的習慣時,也很難獲得成功。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已經成為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但其實如果家長從小就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正確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對孩子習慣的塑造也不會太難。

家長可以通過掌握以下六點,幫助孩子從小學到中學養成良好的習慣

1、了解什麼是習慣。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習慣。

簡單來說,每個習慣其實都是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一部分:暗示、習慣性個人行為、獎勵。

心理學家發現,習慣的產生並不一定意味大腦在行為習慣進行中有目的的進行幹預。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人們養成良好習慣的暗示。當孩子有了適當的暗示,孩子就會按照舊的習慣化自動解決問題,並不受孩子大腦意識的幹擾。

暗示:當孩子對一個人的行為有了認識,就可以在不受人腦控制的情況下,有條件地刺激相關個人行為的實施。

獎勵:當對一個人的行為給予一定的獎勵時,可以促使這個人的行為變得穩定和習慣。

當隱含的和習慣的個人行為和獎勵成為一個詳細的控制迴路時,就可以導致一切習慣的產生。

2、和孩子進行事先溝通

首先,家長們想要孩子培養哪些良好習慣的時候,應當事先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並告知孩子這些習慣的好處,然後和孩子一起列定計劃如何進行培養一些良好的習慣。

同時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督促孩子努力,以促進孩子的良好習慣。

3.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前提就是盡力防止一切破壞孩子良好習慣的環境和個人行為。

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營造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儘量表現出沒有孩子的壞習慣,避免 孩子效仿。

日常生活當中,家長應當有意識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內涵,為孩子創造一個民主的可進行有效溝通的環境以及親密的親子關係,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習慣的養成。

4、對孩子長期的觀察

良好習慣當中有一環叫做「慣常行為」,這是養成孩子良好習慣的一項關鍵點。

家長在孩子剛剛出現良好習慣的時候,需要對孩子進行持續觀察,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始終如一的執行一些好的行為,使之形成慣性,才能引導孩子將這一行為慢慢的培養成為自己的習慣。

5、給予一定的正回饋

習慣養成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獎賞」,這一環節是讓孩子形成習慣閉環的重要點。

家長想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應該在觀察孩子完成良好習慣之後,給予孩子一定的正反饋,這樣才能夠促使孩子的好習慣得以持續發展。

6、注重時間點

家長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小學階段,小學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關鍵點,這六年的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未來六十年的發展。

于敏老師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當中列舉了很多觀點和方法都非常適用孩子這關鍵的六年成長。

其中在這本書裡面,于敏老師將孩子按照1~6年級不同階段進行了更加

例如在孩子1~3年級的時候,家長應該注重孩子的教育基礎;

2~6年級的時候應該關注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根據不同的階段能夠讓家長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成長,根據孩子成長的階段,家長也可以更加詳細的了解到孩子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孩子屬於哪種性格,以此來更好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另外書中結合了上百個真實的案例,能夠幫助家長在其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更好的幫助家長正確的引導孩子的身心發展,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孩子成長似乎是一個自然而然而又無法阻擋的一個過程,家長們應當用全身心的愛去陪伴,做孩子堅實的後盾。

相關焦點

  • 小學一年級學習好習慣怎麼養成?家長提高教育意識,培養學習能力
    孩子適應性,具體說來就是培養出了適應小學學習習慣很重要。而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呢?第一、預習跟幼兒園學習的明顯的不同在於,會預習的孩子才能把握住上課學習的效率。預習是抓重點的能力。在預習的過程中,孩子應該學會的是如何把握住重點內容,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這個重點內容的範圍應該是孩子看不懂的地方。
  • 上小學時,父母「逼」孩子養成6個好習慣,孩子將來會一生受益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就是父母教育的失敗。童年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也是孩子各種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父母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孩子將會受益終生。在孩子上小學時,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的6個好習慣1、自立
  • 培養孩子好習慣捷徑有2點,第二點很重要,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培根身為父母,我們除了要教會孩子學習讓孩子掌握知識之,更要教會孩子做人,幫孩子養成諸多好習慣,好習慣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 孩子學習習慣不好,聰明家長用3個辦法,既提高成績又能培養習慣
    而是在小學階段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也和家長反覆強調了,只有養成了好習慣,學習能力才能自然提高。沒有好習慣做基礎,家長的輔導只能是消耗無效的精力,孩子學得也痛苦。關於好習慣,小島老師也說過很多次,以語文學習為例,朗讀課文、閱讀習慣的培養、自己寫作業、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規劃好自己的學習。家長在培養好習慣的時候,也應該多督促和幫助孩子,去克服懶惰。
  • 「創造、保留、消除、接受」,行為習慣四過程,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如果我們形成一個好習慣並長期堅持,將受益終生。研究表明,人們在成年後的行為,百分之八十以上受他幼年所形成的習慣影響,好的行為習慣無疑是一粒種子,埋在時間的土壤裡,最終同孩子一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使孩子受益終生,我們現在經常看到許多成功學、時間管理學等方面有所建樹的人們講自律,講自驅力,說這些是成功的必備,以及相應的一些給成年人提高自律能力的建議,效果不過爾爾。
  • 讓孩子拼命養成好習慣卻比學神差太遠,細節發現掌控未來的新習慣
    培養好習慣一直是那些著名的狼媽虎爸們津津樂道的培養孩子成才的王牌法寶,可許多家長照法仿效卻十分困難且效果不佳,甚至還有很大的副作用。是孩子的差別嗎?我看不是,而事實是狼媽虎爸們講的只是行為習慣,並不是好習慣的全部構成,而學神們有意無意的早已集齊了好習慣的全部,只是我們並不了解這個細節。
  • 家長如何讓孩子養成學英語的好習慣?
    家長們可以陪同孩子養成這些學英語的好習慣,並且一直堅持下去,相信孩子的英語一定會有大提升要養成一種偉大的習慣:善於利用一天當中大量的被忽略的、被浪費的一分鐘、兩分鐘。你一旦有了這個偉大的習慣,你的一天將是別人的兩天,甚至三天。14. 要養成隨身攜帶英語書的習慣。在窗邊、廚房、客廳,甚至廁所都放了英語書,快速看上一兩分鐘就足夠了。什麼都怕天天做,什麼都怕堅持。15. 要養成熱愛丟臉的習慣。管它說好說壞,只管瘋狂地說。只有這樣才會越說越好。
  • 6個終生受益的好習慣,請務必讓孩子養成,越早越好
    我國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寫道:人的天性相差無幾,習慣卻各有不同,習慣的養成是個緩慢的過程,越小越容易養成,一旦養成某個習慣,想要改變很難。而孩子習慣的養成,關鍵在父母,只要從小正確教育、引導孩子,就會促使孩子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1、遵守文明禮儀,口吐蓮花人人都喜歡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一個孩子如果表現的蠻不講理,就會被人說成家教不好。
  • 新學期,1-6年級孩子習慣養成一覽表
    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年齡段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成效最大。而一旦錯過了這個年齡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有時不只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甚至終身難以彌補。今天為大家帶來一份小學階段好習慣養成指南,推薦老師們和家長們看看。相信每一個老師和家長只要有愛心和恆心,一定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 幼兒園不讓學知識怎麼辦?學齡前培養這些習慣,孩子在小學不落後
    「去小學化」=「0幼小銜接」家長通常喜歡用識字、算術、背誦來考察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如果孩子不會,就覺得很虧,孩子在幼兒園什麼都沒學到,這樣就成了一些幼兒園為了生源,會教授小學知識,讓孩子做作業,還測試,只為了讓家長看到「成果」。其實,「去小學化」不是小學需要的知識技能都不學。
  • 三年級前,一定要讓孩子養成這3個學習習慣,再晚就遲了
    臨近開學,有很多家長問星教練:「孩子上小學了,作為家長我們能做點什麼,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其實吧,星教練一直覺得孩子小學三年級之前,學習書本的知識並不是目的,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聰明的家長會把握好這個關鍵時期,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到中高年級就會格外省心省力。
  • 學霸有好習慣,學神的優勢是有一組好習慣,一組更容易養成的習慣
    培養好習慣一直是那些著名的狼媽虎爸們津津樂道的培養孩子成才的王牌法寶,可許多家長照法仿效卻十分困難且效果不佳,甚至還有很大的副作用。是孩子的差別嗎?我看不是,而事實是狼媽虎爸們講的只是行為習慣,並不是好習慣的全部構成,而學神們有意無意的早已集齊了好習慣的全部,只是我們並不了解這個細節。
  • 小學低年級孩子習慣養成,給大家總結了這16條
    剛入小學,家長們的聊天中,「習慣」這一詞彙被提及的頻率特別高。急於幫孩子提升成績不如助他養成良好習慣,這是越來越多低年級孩子家長的共識。如今很多小學中午都不提供午餐,面對一天接送八趟如此龐大的任務量,仍然有些家長寧願自己辛苦,也不放心把一年級的孩子放進午託等機構,包括我自己。
  • 北大教授的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想要未來有出息,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從小堅持好習慣,對他們以後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的鄰居是退休的北大教授,平時經常一起喝茶下棋,有一起我說道孩子從小就調皮搗蛋,長大之後能有出息嗎?北大教授給了我一句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 孩子習慣難培養?用「條件反射理論」,讓孩子輕鬆養成好習慣
    其實這位寶媽的情況,相信許多家長也經歷過相同的感受,孩子太小、缺乏自制力,許多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衍生出來,家長發現後急於糾正卻有心無力,找不到突破點,尋不到正確的管理方法。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試著定下規矩實行起來卻仿佛登天一樣難。那麼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重要性?
  • 小時養成好習慣,大時才能攀成績|學習習慣養成
    而老師們也會發現一個現象:班裡的一些孩子,幼兒園、小學、初中都是同一個班,也就是從小由同一批老師教,但是學習習慣卻不盡相同。有的父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學習好,還參加學校的其他活動。都是同樣的老師、同樣的作業、同樣的時間,而自家的孩子卻連學習一件事情都做不好,更別談其他事情了。
  • 小學階段,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習慣,不要忽視孩子的黃金六年
    小學階段是孩子為學之初,孩子學習成績和能力的高低可以說取決於小學六年養成的習慣,很多高中生的好習慣都是在小學期間的黃金六年養成的。父母做好科學陪伴,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至關重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孩子學得輕鬆,走得更遠。
  • 好習慣勝過100分,一二年級這7個習慣要先養成,娃將越學越好
    而要實現這樣的期待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決定其未來的學習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好習慣就越容易養成和鞏固。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後,就會成為一種很自然的行為,而不需要孩子刻意去做或要藉助外部的監督力量來完成。
  • 今天你逼孩子養成好習慣,明天好習慣還你一個優秀的孩子
    導讀:今天你逼孩子養成好習慣,明天好習慣還你一個優秀的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今天你逼孩子養成好習慣,明天好習慣還你一個優秀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小學出臺「好習慣手冊」:家長記錄孩子10個好習慣
    ……  這學期,渝北區空港新城小學給一年級的同學發了一本「好習慣手冊」,上面羅列了10條好習慣,並要求家長記錄下孩子們的實施情況,堅持21天。一開始家長覺得頭痛,畢竟有些好習慣自己未必能做到;而家長通過與孩子一起堅持做,孩子身上的變化讓家長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