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級孩子剛剛踏入校門,將開啟一段全新成長之旅,同時也是建立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能從這個時候科學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今後的學習就會很順利地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相信每個父母在心底裡的期待都是:孩子能做到自動自發地學習,父母再也不要冒著親子關係」惡化「的風險去陪讀。
而要實現這樣的期待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決定其未來的學習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好習慣就越容易養成和鞏固。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後,就會成為一種很自然的行為,而不需要孩子刻意去做或要藉助外部的監督力量來完成。此時家長的陪讀其實已經就變得多餘了。
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要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很多,但我們不大可能要求孩子面面俱到。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認為小學低年級這七個學習習慣首先要培養起來。
1.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習慣
之所以把閱讀習慣放到7個學習習慣之首,這一方面是閱讀習慣太重要了;另一方面是養成真正熱愛閱讀習慣的不容易。
而這種不容易倒不是閱讀的習慣培養有多難,真正的困難其實在於家長是否真正重視閱讀興趣的引導,這種重視絕不是那種浮於表面的、完成作業式的重視,而是要把閱讀徹底融進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變成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
實際上,如果孩子有了學齡前的閱讀繪本和「橋梁書」的基礎,只要花點心思,在小學低年級是很容易培養起孩子的閱讀習慣的。孩子一旦養成了熱愛閱讀的習慣,將對孩子未來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2.培養孩子珍惜時間的習慣
剛入讀一年級的孩子,其身心發展還遠未成熟,所以有不少孩子缺少時間觀念,在他們眼中花一小時和花半小時做同樣的事是沒有多大區別的,而時間利用率的高低又將直接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高低。顯然,那些懂得珍惜時間的孩子,更善於利用時間,在學習效率上自然要高於不懂珍惜時間的孩子。
3.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的特點之一就是比較依賴於大人。由於幼兒園一般是以玩中學、學中玩為主,所以這個依賴性對孩子的影響還不算太大,但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書面作業開始增加,這個依賴性的負面影響就會凸顯出來,比如過於依賴大人的孩子,通常很難做到獨立完成作業。事實上,很多父母所頭疼的陪讀問題其實大都集中於孩子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上。
要解決孩子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除了減少和消除孩子的依賴心理之外,還要讓孩子一開始就要養成當日功課當日清的習慣,儘量當天把問題消化清楚,不把問題累積,增強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促使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作業。
我自己個人的做法是,從小學一年級起,我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這一習慣的培養。在悉心教導之下,現在孩子早已養成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規定時間內把作業先完成好,然後就可以騰出很多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閱讀、繪畫、彈琴和跳繩運動等,這個孩子自己努力省出來的時間家長必須要給予兌現。
在這裡建議讓孩子依照平時完成作業的平均用時,預估每一學科作業需要花費的時間,然後列好時間表,兩科作業中間留出大約10分鐘的休息時間,並把這張時間表粘貼到書桌旁的顯眼處,輔之以小鬧鐘一起配合使用,儘量用規則來約束孩子,而不是靠父母催促的方式。這樣能強化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意識,減少依賴性。
4.預習和複習的習慣
預習和複習習慣並不是等到孩子上了中高年級再去重視、再去培養,這時候即使家長如何重視與培養,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合理做法是孩子剛上小學就要開始培養這一習慣,當然預習和複習的要求要契合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特點。
預習之所以一開始就要讓孩子養成,這是因為有助於提高他們在第二天的聽課效率,提高學習效果。如果孩子每天都能做到這樣高質量的聽課,又何愁他們學不好功課?
還有這裡提到的複習,並不單指期中期末的複習,其實更多的是日常的每日複習。之所以強調孩子在平時要養成複習習慣,主要是根據艾斯浩賓遺忘曲線規律這一特點來考慮的。
我們知道,低年級孩子的記憶特點就是記東西很快,但同時也遺忘得很快。從艾斯浩賓遺忘曲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在學過東西之後,一定要在24小時之內開始複習全部所記的內容,這樣才能減少遺忘。因此,我們在日常就要讓孩子養成及時複習的習慣,而不是等到早就忘得差不多的期中期末的時候再去複習,這時的所謂複習是既費時又費力,複習效果還不理想。
5.專注的習慣
專注習慣對孩子的學習和做事有多重要,即使再不懂教育的父母也都知道。孩子一旦養成專注的習慣,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至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習慣,方法有很多,這裡就不花篇幅具體介紹了,但在這裡提供兩個建議,一是在孩子做事或學習的時候,儘量不去打擾孩子,以免影響或打斷孩子的思路,不利於專注力的形成;二是通過讓孩子閱讀或做一件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畫畫、拼裝東西等來訓練專注力。
6.愛提問題的習慣
愛提問題的孩子,意味著孩子熱愛思考、充滿著想像力,當然也體現了孩子的強烈求知慾。
客觀來說,愛提問題本是學齡前孩子的「專利」,這源於他們對新生事物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向父母提問題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但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很多孩子的這一習慣反而銷聲匿跡了,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顯然和大人們沒能保護好他們的這一習慣關係更大。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家長要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要開始重視培養孩子愛提問題的習慣。比如,平時多為孩子創設和搭建提問題的環境,鼓勵孩子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最好要給予積極的回應,如果實在沒有空回應,也要給孩子另約個時間,切忌不要讓愛提問題的孩子受到冷落和打擊。
7.認真聽課的習慣
課堂是老師傳授知識的地方,課堂上的聽課水平決定著孩子能否理解和記住所學的知識,認真聽課習慣是這個階段乃至整個學生時代極為重要的一個習慣,當然也是小學低年級孩子比較難以養成的一個習慣。
聽課是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一個會認真聽課的孩子,他的大腦會跟隨著老師的講課思路轉,聽課質量若上去了,學習效果自然理想。因此,對於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認真聽課的習慣一開始就要養成。
雖然按常理,認真聽課習慣應該是要老師要關注的事情,但家長的積極配合更能促進孩子認真聽課習慣的養成。
培養孩子說到底,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所以,我們會說「好習慣勝過100分」,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如果能培養好這7個學習習慣,那孩子以後的學習之路將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