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要請長輩先坐,吃完飯要說「慢慢吃」……家長要記錄孩子執行10個好習慣情況
小學出臺「好習慣手冊」被贊接地氣
早上起來對家人說:「早上好。」晚上睡覺對家人道一聲:「晚安。」
外出回到家,孩子會說:「我回來了。」期望出門也會主動說:「我要出去一會。」
吃飯時要請長輩先坐,吃完飯要說:「慢慢吃。」
……
這學期,渝北區空港新城小學給一年級的同學發了一本「好習慣手冊」,上面羅列了10條好習慣,並要求家長記錄下孩子們的實施情況,堅持21天。一開始家長覺得頭痛,畢竟有些好習慣自己未必能做到;而家長通過與孩子一起堅持做,孩子身上的變化讓家長驚喜不已。這兩天,好多家委會朋友圈都在熱議這事,覺得學校推出的「好習慣手冊」接地氣,比過去的要求更能落到實處。
小學生入門級「好習慣」
一年級新生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期,開學之前,空港新城小學就給每一位新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準備了一本《習慣養成記錄冊》。
家長們說,學校要求孩子們在家每天要堅持做好十件事:第一,按時睡覺;第二,早上起來要對家人說:「早上好」;晚上睡覺要對家人說:「晚安」;第三,外出或回家要主動打招呼,說:「我回來了」或「我要出去一會」;第四,吃飯前要勞動,吃飯時要請長輩先坐,吃飯完要說:「慢慢吃」;第五,父母下班要給父母接物品,並說:「辛苦了」;第六,每天要洗襪子;第七,每天衣服、襪子乾淨;第八,看書寫字前要洗手;第九,換洗衣服放固定位置,學會整理自己的衣櫃;第十,按時完成作業。
大隊輔導員周詳介紹,學校對好習慣手冊進行了分層,每個年級的好習慣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各有側重。《習慣養成記錄冊》分校園版和家庭版,記錄學生好習慣的亮點由老師、同學、家長共同完成。為了方便及時記錄小學生的好習慣,行動中的閃光點,老師們還準備在每位同學的校牌上加工二維碼,通過掃碼,當場點讚。
老師:好習慣當成班級文化
下午放學,校園外的家長接孩子放學,好多小學生撲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懷抱,還有小學生主動提出書包自己背。這些好習慣都被明文寫進了這所學校好些班級的好習慣手冊中。
在一年級(5)班教室裡,好習慣已變成了班級文化,教室的黑板報上一條條書寫在白紙上的好習慣,貼在了一顆枝繁葉茂的果樹上,像金燦燦的果實,班主任朱曉紅老師還為每個同學張貼了一朵小花,每踐行一個好習慣,他們的小花上就可以蓋上點讚的紅色印章。
朱曉紅說,我們班對學校的好習慣又作了細化,要求孩子們課堂發言要積極,做作業時要仔細,上下樓梯靠右行,同學玩耍忌打鬧,公共物品懂珍惜。還提倡孩子們放學時,看到家長要主動擁抱,並道謝。
「班級公約還在完善中,將從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用語等多方面來設定。我希望每學期孩子們都能養成一些好習慣,這樣日積月累等他們小學畢業、長大時好習慣就會常伴左右。」朱曉紅說,經過一個月的實踐,很多同學身上都開始顯現出一些好習慣了,比如中午打飯時孩子們依次排隊,用餐時細嚼慢咽,基本能做到食不言,吃完飯還能主動清潔課桌、餐盒。
家長:督促孩子自己也在改
看到孩子一天天形成好習慣,觸動最深的要算家長了,這段時間家長們在網上熱議著學校推出的「好習慣手冊」。
「這些習慣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簡單,其實很多我們自己都做得不行。」一位家長說,一開始拿到好習慣手冊自己真的被「雷」到了。
老師要求,每天家長要記錄孩子在家的表現情況,用笑臉和哭臉來表示。一位家長說起自己孩子的情況,一開始把這些好習慣一條一條讀給孩子聽了,這些句子他們理解起來沒有難度,但做起來卻不能堅持。看來家長光靠提醒和督促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一周後,這位家長跟家人商量後,全家都堅持這麼做,慢慢地孩子開始轉變了。
很多家長都表示,學校「好習慣手冊」讓他們受益匪淺,「這些條條既不『高大上』,也便於理解仿效。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持之以恆。」
本報記者 黃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