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筆記》態度篇一
讀書學習:態度決定效率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
其實這句貌似多少有些誇張,但對於我們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卻毫不誇張,尤其是在孩子們讀書求學的進程中,學習態度對於學習效率的直接影響卻是不可替代的。
那麼何為態度?何為效率?
對於態度的定義最早是斯賓塞和貝因在1862年提出,他們認為態度是一種先有主見,是把判斷和思考引導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觀念和傾向,即心理準備。
而傳統教育學上對於態度的界定為: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蘊含著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
而效率,則是指在某一特定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或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願望和需要。
對於莘莘學子來說,所謂的學習態度,就是指學生對學業是否擁有主動性、興趣點、求知慾、探索精神,而學習的效率則指的就是同樣單位時間內,對於學習內容所掌握的質與量的總和。
由此聯繫到我們的孩子的學習進程,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這樣的規律:
凡是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學習效率非常高的,而那些學習效率高的學生,又恰恰基本上都是那些學習態度明確且方法得當的;
反過來呢?凡是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學習效率低的,而那些學習效率低的,恰恰都是學習態度不明確或者方法不得當的。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擁有一個正確且明確的學習態度呢?
首先要讓孩清醒地認識到現在的衣食無憂並不是永遠的無憂,父母總會老去,長大了只能靠自己,否則貧窮與飢餓是決然無法迴避的,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並不久遠未來必須面對的生活現實與社會現實,決定未來人生出路與生活品質的最佳時機就在眼下求知求學的黃金十年,除了自己,這世界根本就沒有任何救世主。
其次,要讓孩子懂得勤奮是一切成功的基石,不勤奮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勤奮也只是成功的主因之一而不是唯一,也就是說光有勤奮卻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求知者,這思想包括自控,包括自律,包括科學的合理的學習方法,包括學習過程中的計劃性、條理性。
再次,必須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習慣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的作息習慣,持之以恆的學習習慣:當然還包括閱讀的習慣、質疑的習慣、討論的習慣、預習習慣、集中精力聽課的習慣、課後複習的習慣等等。
最後,要讓孩子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成人與成材永遠是真正的成功者缺一不可的左臉與右臉:一個只有半邊臉的人,永遠不可能被稱作俊傑的,如果沒有基本的做人素質、修為與素養,那麼即使成才了材也是個庸材、廢材甚至害材,小可謂對家庭如此,中可謂對社會如此,大可謂對國家對民族亦是如此。
這種做人的素質與素養,包括對自己的尊重,對他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尊重,對老師的敬重,對知識的尊重,對國家的忠誠;
這種做人的素質與素養,包括懂得自知、自控、自律、自強、自立;包括知禮、謙讓、包容、感恩;包括勤奮、務實與探索;
這種做人的素質與素養,包括向上、向善、向前的思想積澱:包括迎難而上、理智且睿智地處理問題的意志品質與素質素養。
要求是不是太多了?做人是不是太難了?當然不是,這點基本的素質都不想具備,還談何成才?光靠著父母撒嬌放潑何以立天下?
那麼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做到呢?又如何去培養呢?有幾人能做到是別人的事不關你的事,你只要勉力豐富自己強大自己就行了。
至於如何去培養,客觀地說,個體的品行修為只要自己見賢思齊即可,並非每一個修為者都能行至至臻之境,只要竭盡全力就行了。
重要的是父母需要自我修正,給孩子一個標杆,尤其是父親影響力最大,一個玩世不恭的父親是無法培養出有品質有成就的孩子的。
其次成長是一個點滴積累水到渠成的過程,好的品質養成絕非一日之功一事育成,壞的是同樣的成長流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談到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這自然就涉及到了另一個話題: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那麼問題來了:
什麼是主動學習?什麼是被動學習?二者有何區別?
對孩子的學業當下以及未來的人生有著怎樣的影響?
對孩子那些積習難改的被動學習的態度該如何克服?
如何保持主動學習而不受外界諸多的不良因素影響?
如何讓孩子的學習態度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面對孩子出現的學習態度與方式的波折該如何處理?
鑑於篇幅限制,這些個話題,我們將或在後面幾期的《育人筆記》專欄中做深入、系統的探索。歡迎感興趣的讀者持續關注。
教育是一種格局,成長是一種智慧。
李炳華,詩人、學者、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世界漢詩協會會員,月光教育主講人。
微信號:13574446382。
傳播思想營養,汲取成長能量。歡迎關注公眾號「流浪的月光」。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流浪的月光》
備註:本文首發於張家界日報2019年11月26日第七版《育人筆記》專欄,版權歸屬張家界日報社所有,著作權歸屬原創作者,轉載及片段摘抄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