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爭大米起源,讓我想起了郭德綱的相聲「……我是在韓國學的跳舞,……現在什麼都是韓國人發明的,……孔子也是韓國人發明的……」于謙問那中國人發明了什麼」,「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2017年當地時間5月7日韓國多家媒體相繼報導,根據世界級考古學刊物「現代考古學的理解(Archaeology)」記載,一直以為是起源於中國的大米,實際上最早起源於韓國。
每四年改版發行的該刊物,在2004年之前把大米的起源定義為了公元前9000年前的中國湖南省。但根據最新版的記載,卻把大米的起源地,定義為了公元前13000年的韓國。由於考古學家ColinRenfrew 和Paul van共同編寫的該刊物,曾在2016年7月在韓國發行。
此刊物也是全世界最暢銷的考古學入門書籍。在次刊物中記載為大米最早起源的區域是韓國青州清原郡,是根據在1998年和2001年在此區域考古發現的稻種而定義的。該稻種經過科學實驗得出是1.3萬年~1.5萬年前的稻種,被認定為世界上年頭最長的稻種。該報導還稱,此稻種曾在2004年被英國BBC介紹為,比在中國湖南省出土的稻種還要早4000年左右。並在2004年1月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被認為最應該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稻種。
此刊物也是全世界最暢銷的考古入門書籍。這次刊物中記載為大米最早起源的區域是韓國青州清原郡,是根據在1998年和2001年在此區域考古發現的稻種而定義的。
當然,是否最終進入到了世界文化遺產,此次報導均沒有透露。韓國多年來各種層次不窮的謬論讓東亞國家所不齒,篡改、歪曲、杜撰歷史,讓周邊國家厭韓情緒高漲。
據我國史料記載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在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在長江下遊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
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遊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遊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穀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功效至今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我國北方地區種植大米源於康熙時期,康熙皇帝十分重視農業的科學實踐與研究,許多名貴的糧食品種或多或少與他有關,一些則因他而名揚天下。
御稻米「生自苑田」,我國南北方均有種植,色、香、味、俱佳,且有養生、補血、健身功效。據《授時通考》記載:「聖祖御製,豐澤園中,有水田數道,布玉田谷種,歲至九月,始刈獲登場,一日循阡陌,時方六月下旬,谷穗方穎。忽見一科,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之早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先熟,從此生生不息,歲取千百」。康熙在得到此稻種之後,非常歡喜,進行收藏作種培育,擴大種植。
由於這一優質稻米品種具有早熟的特性,品質好,適宜北方地區擴大種植,也可使寒霜來得較早的東北地區栽培,對發展稻米生產,讓北方人吃上大米具有一定意義。東北生產大米氣香而味腴,康熙提出與天下黎民群眾共品嘗,積極進行各地推廣種植。
翻一翻歷史韓國人真是讓我驚呆了。